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面對情緒的困擾,我們該如何有效應對?

面對情緒的困擾,我們該如何有效應對?

思考丨認知丨復盤丨學習

讓思考成為習慣,讓知識得到應用

這是今年的第2篇原創文章

本文共有4687

在生活中,情緒作為一個我們頻繁接觸的因素,曾給我們帶來各種困擾。

回顧情緒出現的場景,我們能聯想到:

在互聯網發表評論時,發現對方有意「抬杠」,衝動之下,發表了過激言論,強化了雙方的矛盾,事後才意識到自己言論的不當;

在家中遇到生活瑣事,與家人產生衝突,一時間引起自己的情緒,激動的表達,氣憤的宣洩,於是,家庭間和睦的氣氛被情緒所打破;

在事情出現嚴重問題後,下意識地擔憂後果,期間不停地感到焦慮,如何解決問題,是否承擔責任,直接影響了自己生活的穩定;

…………

是的,生活中這些頻頻出現的場景:實際上自己能夠理性的應對,然而卻在關鍵時刻總是被情緒所影響,經常因此浪費許多時間,或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互聯網時代,我們很容易接觸到闡述情緒在生活中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這類文章總是以一個故事作為開端,體現負面情緒的嚴重後果,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告訴我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以下選自某公眾號文章原文:

張飛之死,其實很憋屈:他不是在戰場上慷慨赴死,而是被自己的情緒殺死了。

聽到好兄弟關羽被害,他抑制不住哀傷,血淚粘襟。隨後借醉鞭打士兵,要他們日夜趕造兵器,想要馬上為兄弟報仇。

最後部下范疆與張達忍無可忍,只好趁張飛又再醉酒時,將他刺殺在軍營里。

沒人否認張飛能力很大。但能力這麼大的人,最後卻得不到一個理想的結局。

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人,其實能力再大也無濟於事。

原文的論證嚴謹嗎?它所例舉的案例能有效的論證最終的結論嗎?

首先,從信息的真實性來說:

歷史表明,是他的兩位部下刺殺了他,並沒有明確醉酒鞭打將士的情節。

那麼張飛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什麼?歷史並沒有明確記載。

以下為《三國志·張飛傳》原文:

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

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其大意為:劉備起兵攻打東吳,張飛應率領萬人,從閬中而行,與劉備會師江州。出發前,張飛手下的將領張達和范強將張飛殺死,拿著張飛的頭順水而下,投降孫權。

可以看出,史書記載的張飛,並沒有在出征前醉酒鞭打將士的情況,只不過《三國演義》當中對此情節進行了修改。

所以,這個故事與實際情況是不符的。因此,它並不能夠用來進行論證。

再者,從邏輯的合理性來說:

這個過程是:醉酒——鞭打將士——將士忍無可忍——刺殺張飛

首先,醉酒的期間,自己的情緒有部分因素是受酒精所控制。然而我們現實生活中大部分情緒的困擾,並非在酒精的作用下產生的。

張飛的例子並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夠用來代表大部分人的情緒。

其次,將士忍無可忍,表現了將士對張飛的不滿,它們採用刺殺張飛的解決方式。面對矛盾衝突,這很顯然是情緒化的集中體現。

然而,作者卻聚焦在了張飛身上而不是他的部下。可以看出,原文的作者通過蓄意引導的形式,讓我們忽略了故事背後的邏輯,受到了作者先入為主思維的引導。

一個簡單的故事,加上一個淺顯的道理,這樣的行文,局限了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

我們的大腦,相比於枯燥的分析和理論,總是傾向於喜愛故事。因而,我們會天生排斥論述、說理性的內容,更青睞於故事和案例。

這其中所產生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對事物的認知,產生了偏差。

這也是大部分成功學的演講,能夠在這個世紀初給部分人帶來深刻影響並且備受推廣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們的大腦總是容易受到外界刺激所影響,作出非理性的反應,讓我們的生活脫離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

那麼,回到主題,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情緒上的困擾呢?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情緒」究竟是什麼?

它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它與我們的大腦和行為有怎樣的關聯?

在應用解決方案前,我們需要對情緒的基本知識,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相關的方法。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

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爾蒙和神經遞質影響。

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會引發人們行動的動機。

同時,情緒被描述為針對內部或外部的重要事件所產生的突發反應,一個主體對同一種事件總是有同樣的反應。

——維基百科

目前心理學的理論認為:情緒可以按各種情緒表現進行分類。

我們的整個情緒生活可以被劃分一些基本的情緒,一些研究進化的心理學家,提出過這六種情緒:快樂、悲傷、恐懼、噁心、憤怒、驚喜。

全世界上每個人的表達方式都一樣,因而它們代表了我們整個情緒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

其中可以簡單劃分為兩大類情緒。

第一類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正面的情緒。比如:喜悅,感動,熱愛,幸福……

第二類是給我們帶來負面影響的,接近於我們原始生物本能的情緒。比如:恐懼,厭惡,緊張,焦慮……

其中跟生物本能相關的情緒,由外界某種狀態觸發。因為它是固定的,所以很大程度上能保護我們免受傷害。

比如,當你看到熊的時候,你的心率加快,瞳孔增大,感到害怕,於是你會跑得非常非常快。

在這些各式各樣的情緒中,有的情緒可以佔據你的整個內心世界,比如汽車打滑時的恐懼。

但通常情況下,我們的各種情緒會互相交織在一起。

在現代生活中,關於情緒的知識成為了非常重要的日用品,而情緒也被用來解釋許多事情。

實際上,最近的認知科學研究結果表明,情緒並不全是簡單的反射現象,而部分則是極度複雜的靈活多變的系統。

這系統不僅響應我們所沿襲的生物系統,也對我們當下生活的文化環境有反應。

它們是認知現象,不僅被我們的身體所塑造,也被我們的想法,我們的理念和語言所塑造。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正面且有積極作用的情緒,大部分是由複雜多變的系統所組成的。

而負面且屬於生物本能的情緒,則是更多是由外界事物作用,產生應激反應的條件反射。

接著,我們來看這類負面情緒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的。

我們的大腦當中,有一組對情緒形成十分重要的結構,它包括三個部分:邊緣系統,杏仁核,大腦皮層。

邊緣系統,是指包含海馬體及杏仁體在內,支援多種功能例如情緒、行為及長期記憶的大腦結構。

它的作用是:基於環境而採取行動,進而獲取最大化利益,也就是產生獎勵行為。同時也能進行情感處理。

杏仁核,又名杏仁體,位於邊緣系統的皮質下中樞,是邊緣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部分為海馬體)。

它的作用是:引發應急反應,讓動物和人類能夠挺身而戰或是逃離危險,調節內臟活動和產生情緒。

大腦皮層,又稱為大腦皮質,是大腦的一個解剖結構。它屬於腦和整個神經系統演化史上最為晚出現、功能上最為高級的一部分。

我們所熟悉的邏輯與意念由左腦掌管,形象和創意則由右腦掌管。這個事實中的左右腦兩個半球,就是大腦皮層的主要組成部分。

它能幫助我們的大腦進行認知,思考,分析,決策,也就是我們理性思維的居住地。

——維基百科

那麼,鋪墊這些知識,對於理解情緒有什麼作用呢?

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我們產生情緒的過程,本質上就是邊緣系統和大腦皮層,相互爭奪控制權的過程。

舉個現實生活的例子:

最近 IMAX 3D 的觀影效果十分流行,當你走進萬達影城的 IMAX 影廳,在觀影前你會看到一段廣告:一個接一個的圓圈加倒計時數字迎面撲來。

此時,杏仁核立即被激活,將其識別為危險信號,可能會被撞倒,並立即發送信號給身體,要求身體採取反應。

於是,你可能會讓身體突然一晃,下意識地往兩邊躍開。

不過同時,這個危險信號也會同步傳輸到大腦皮層。緊接著,大腦皮層開始對這個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最終將其定義為僅僅存在電影里的虛擬鏡頭。

最後,大腦皮層將這條結論傳輸給邊緣系統,並要求它停止這種應激反應。

常識表明,反射的速度肯定比大腦皮層處理信息的速度更快,畢竟後者還需要傳遞、分析、再回傳信號。

因此,我們一般會感受到:先產生情緒波動,然後又被大腦抑制。

科學研究表明,在不切除杏仁核的情況下,完全不產生情緒反應是不可能的。

控制情緒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控制好自己的大腦,使大腦能夠更快、更有效地向邊緣系統發出信號,來抑制我們的情緒起伏。

我們生活中的情緒困擾,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外界給我們的各種刺激帶來的直接影響,產生各種消極情緒並促使我們做出不當的行動。

同樣,文章開頭的那篇自媒體文章,正是應用這個原理的代表。這些攫取流量的自媒體,通過加強代入感,降低大腦的分析能力。

有時讓你被錯誤邏輯誤導,有時慢慢的挑動你的心情,產生憤怒、同情等強烈的情緒反應,促進你做出行動,以達到轉發和轉播的效果。

總的來說,邊緣系統激發我們的情緒反應,而大腦皮層抑制情緒反應。

兩者組合運作,形成了我們對情緒的認識。而如果讓邊緣系統主導了我們的行為,直接的負面影響,就是情緒失控。

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發揮大腦皮層的作用,用理性來主導我們的思考,避免受到邊緣系統控制。

那麼,在實際生活中,有什麼應對情緒困擾的做法呢?

「情緒事件」:由個人情緒所引起,情緒困擾對應地事件。

一、情緒事件發生後:復盤和反思,消除大腦不確定性。

假定你是一位受情緒所困擾的人,那麼,應該優先考慮在(情緒事件)發生後,如何避免下次發生類似的情況。

推薦的做法是復盤和反思。

為什麼呢?

我們從來沒有重視這些「情緒事件」或者說我們只是單純的知道其重要性,卻沒有任何動作,所以會下意識的忽略它們。

同時,我們的生活中大部分的思考,是停留在大腦中的,很少將其直觀地表現出來。

在進行思考過後,我們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正將問題解決,思考的結果可能化為一種感覺,沉澱在大腦之中。

我們喜歡在大腦之中進行自我對話,對事情反覆地念叨。

但這樣的行為,是無法讓大腦皮層啟動「抑制功能」的,它只會反覆地,提醒我們這個刺激的重要性。

於是,我們就一直沉浸在情緒之中。

對於我們來說,「穩定感」是支持我們理性面對問題的主要條件。不穩定的狀況,會誕生大量分支,而每一種分支,都會延伸出新的分支,導致大腦難以對每個信息進行分析操作。

因此,在你結束了當下的情緒困擾後,可以通過復盤為事情拼圖。

包括情緒的誘因、自己的反應、相關的想法和念頭等,全部以文字的形式,直觀地展現在你的眼前。

在我們把思考的過程具象化以後,我們就在心理上,將這個信息「轉移」到了外部。

接下來,嘗試讓自己去思考別的問題、關注別的地方。你會發現,腦海里的「聲音」淡了很多,你開始能找回自己的注意力。

最終,我們也能夠從復盤中更好地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有效避免情緒的困擾產生。

二、情緒事件發生時:暫停做出反應,識別產生的情緒。

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正在受情緒的困擾,此時就應該及時地採取措施,而不是任由情緒繼續放大負面影響。

前文說過,大腦產生情緒的過程,本質上是邊緣系統和大腦皮層相互博弈的結果。

同時,這兩個系統也是互相作用,彼此抑制的。

簡單的說,當邊緣系統活躍時,大腦皮層將暫停運作;而當大腦皮層活躍時,邊緣系統將受到控制。

所以,當你產生任何情緒反應,比如憤怒,焦慮,恐懼,迷茫等等。這時,只要按下暫停,詢問自己:

我現在產生的,是什麼樣的情緒?

是的,我們只需要認識到自己所產生的是什麼情緒,就能夠有效地阻止我們受其困擾。

原因是什麼呢?在我們啟動「識別」和「語言」功能的時候,我們所應用到地,正是負責理性思維的大腦皮層。

此時此刻,邊緣系統就會被抑制,情緒自然也會收到控制。

這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從擺脫情緒當下的困擾,強化大腦皮層,弱化邊緣系統,進而能夠以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

三、情緒事件發生前:思考行為的合理性,嘗試考慮多種可能。

應對情緒困擾最理想的方法,一定是理性的看待問題,阻止情緒的產生。

我們先來看一下著名的情緒ABC理論,它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

A是指「激發對象」(Activating Event)。它進入我們的認知,激發了我們固有的「信念」(Belief)。這種信念繼而引起我們一系列的反應和行動(Consequence)。這也是整個情緒產生的流程。

一個人的認知,會影響他對某件事物的解讀,解讀的不同,產生的情緒也就各不相同,情緒的不同,行為也會隨之不同。

所以,ABC理論,一般情況下的作用路徑是這樣的:C—>A—>B

在這個理論當中,我們的信念(belief)是影響我們情緒的關鍵因素。因為它代表了我們心中對自己和外界世界固有的認知。

因為,情緒是由外界的各種刺激所引起的,而這些刺激會引起我們的自動化思維,進而讓杏仁核記住這些負面的影響。

因此,不妨在明確了產生情緒的各種誘因後,在即將受相似可能產生情緒的事件影響前,詢問自己:

(1)我對這件事情,有什麼固有的認知?它們真的是合理的嗎?

(2)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存在呢?

(3)除了用情緒面對,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決方式?

如果情緒的起因和人有關,我會問:

他說的有沒有道理?

如果沒有,問題是在我這裡還是他那裡?

我們是否面對共同的問題,有沒有其他的解決方式?

那麼接下來,我可能會進一步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再優化,儘可能讓信息的傳達更有效?

如果引起情緒的是事件,我會問:

我用情緒處理對於事件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我所採取的措施是不是以解決事件問導向的?

在這種控制思維的支持下,我能非常輕易地平復自己的心情,並將注意力和時間,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情中。

通過這樣的方式,擺脫無意義的情緒影響,讓自己所投入的時間,擁有價值和積極的反饋。

最後,衷心祝願每位讀者對於情緒有新的認識,能夠充分地運用各種方法,不再受情緒的困擾。

保持理性思考是極具挑戰性的

堅持進行深度思考

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

共勉!

如果無法做到最好,那麼嘗試做到不同,這樣也許會更有效。

——領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領帶思考集 的精彩文章:

TAG:領帶思考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