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端午感懷》看七律的起承之法

從《端午感懷》看七律的起承之法

輸入標題

輸入標題

七律詩講究起承轉合。「起」的作用在於開啟全篇,是行文的第一站,所以很重要。起的手法也多種多樣,有明起、暗起、陪起、逆起、單起、對起等,這些都由各人根據自己的語感而定,不贅述。除了意境反轉類的詩以外,在大多數律詩里,起聯(句)往往奠定全詩的基調。如「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為全詩定下憂憤悲慨的基調;「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為全詩定下繾綣纏綿的基調,等等。而我們這次作業是典型的「感懷」詩,所以在一般律詩的基礎上,還具有感懷詩的特點。

感懷詩的起法大致有這幾種:述事起,寫景起,抒情起,議論起。

作業中的21首感懷詩,正好這幾種起法都有所體現。其述事起12首,寫景起6首,議論起2首,抒情起1首。可見,大部分詩友都選擇了以述事起,也許這和端午節特殊的緣起——屈原的故事有關係。

GIF

輸入標題

》》1《《

輸入 標題

GIF

萬事開頭難。如何寫好起聯(句),往往成為我們寫詩面臨的第一個難題。總體來講,起聯(句)宜開不宜合,宜近不宜遠,宜低不宜高。

宜開不宜合,一般指以述事起句的詩,盡量起得客觀平直,給後文留有足夠的空間去施展,如果起得過於局促,會限制下文的發揮。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抽弦促柱聽秦聲,無限秦人悲怨聲」等,都先擺出事實,以備下文有的放矢地抒情或議論。

宜近不宜遠,一般指以寫景起句的詩,所寫之景一定要與全詩的主題相關,否則就是廢筆。有些詩雖然不是寫景起,簡單地說就是先寫A物(事),再寫B物(事),然後下文再從B物(事)生髮。這時對A物(事)的描寫就是廢筆。當然,比興手法的除外。

宜低不宜高,一般指以抒情或議論起句的詩,起聯(句)過於高昂會致後力不繼,越寫越弱,全詩以失敗告終。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樣的開頭,起調極高,如無妙手力承,恐致後繼無文。

輸入標題

》》2《《

輸入 標題

GIF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會想起劉煒評老師說過的「先扔炸彈」的說法。據我理解,劉老師的這個「扔炸強」就是在起聯(句)中先重磅拋出自己的觀點或要抒發的情懷,先聲奪人,就是這裡所說的起聯(句)的「高」。這個「炸彈」扔出來後須有一個能夠托得起它的承聯(句),否則會起強承弱,難以為繼。因此,我們說的「宜低不宜高」是常規建議,不是統一要求。

文無定法,何況「起」乎?對一個成熟的七律寫手而言,只要主題在心,便可隨手而起,信筆拈來,自有其無可言說的藝術美感。

起之既定,接下來就是「承」的問題了。「承」要緊承起聯(句),是對起聯(句)的延續、深化、補充或具體闡釋。同時還要為「轉」做好鋪墊和準備。

要說清「承」,先說「轉」。一般情況下,對「轉」的要求是要宕開,即角度要大,這樣才有利於提升、拓展全詩的意境。而「承」則恰恰相反。「承」要承得緊密而順暢,尤其是緊密。一首律詩的承聯(句)如果與起聯(句)的關係不夠緊密,那麼全詩往往會顯得鬆散乏力,讀之無味。

「承」亦有法,一曰總接(承),一曰分承。總接如「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起聯敘裴迪見梅起興將梅詩寄與自己一事,承聯則寫自己此刻對雪遙憶友情,並探問裴迪的近況。為後文的抒情做充分鋪墊。分承如「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首聯起於「鴻、泥」,頷聯則以「鴻」「泥」分承。這是明承,因為「鴻、泥」二字在承聯中均已出現。

承之於詩,如渠之於水。要將起聯(句)之水引向轉聯(句),全在於「承」。因此,承是引導,是過渡,是「轉」的準備。無論總接還是分承,均可明可暗,可景可情,可順可逆,可疾可徐,但須上下關聯,前後呼應。如果把起聯(句)比做涓流,則承聯(句)如水庫,積蓄力量,只待開閘。謂之蓄勢。待轉聯(句)到來時,則一瀉千里,華彩耀目。

輸入標題

》》3《《

輸入 標題

GIF

這裡我也不可免俗地引用元代范梈《詩格》里一句話:「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我們只取前兩點:起要平直,承要舂容。這是常規的要求,等到我們技藝純熟時,便可打破常規,自由開闔,如劉煒評老師一般,進退隨心,笑傲由人了。

GIF

000000000000

》》》

作業中的21首感懷詩,起承情況分別如下:

澤畔新斟酒一樽,離騷獨唱坐黃昏。

佩蘭君子去無跡,鼓枻漁夫尋有痕。

述事起。總承。以古今承眼前事。

一杯濁酒祭端陽,蒲草含情粽溢香。

浪里龍舟旗蔽日,江邊漁曲淚沾裳。

述事起。總承。以活動承「祭」。

簪門蒲艾惹情長,最憶阿婆蒸煮忙。

繾綣慈心青葦裹,玲瓏碧玉棗兒藏。

述事起,總承。以裹粽承蒸煮。

行吟澤岸挽風香,汨水離騷逸韻芳。

擎鼓破雲悲楚客,船歌驚夢祭端陽。

述事起,總承。以「悲」「祭」承「行吟」。

風過街衢米粽香,婦孺老幼喜奔忙。

菖蒲艾草插門翠,絲線荷包繞腕長。

述事起。總承。以節俗承「奔忙」。

紛紜紙上吊懷沙,一曲離騷徒嘆嗟。

千載美人芳草意,幾回冠蓋寶香車。

述事起。總承。以史承今。

群龍競渡鼓鉦鳴,此日沉沙楚俗成。

憑鑒孤忠持鯁骨,終嗟慷慨耀文情。

述事起。總承。以因承果。

又逢端午話龍舟,屈子遺風世代留。

但見藺絲纏黍粽,更知艾草掛門樓。

述事起。總承。起聯在「屈子遺風」,承聯在節俗。承接錯位不緊密。

端陽又到祭忠魂,競渡龍舟棹浪奔。

拍岸潮聲天際涌,盈杯麥酒屈原尊。

述事起。總承。一句以「祭」起,二句以「競渡」承,三四句將承句展開。別一種布局。

端午佳節棕又香,遙思屈子汨羅江。

離騷一曲唱清骨,天問九歌哭斷腸。

述事起。總承。以「唱」「哭」承「思」。

000000000000

》》》

九州五月又端陽,戶戶家家起早忙。

紅棗蔗糖翻好運,豆沙糯米裹奇香。

述事起。總承。以裹粽承「忙」。

端午時分艾草香,門楣欣見掛蒲忙。

捻編綵線纏初願,贈送嬌娃配錦囊。

寫景起。總承。首句以「端午」起,二句以「掛」承。三四句將繼續承。別一種布局。

婀娜榴枝花斗鮮,時逢端午又年年。

彩絲新結雙纖腕,艾虎高垂萬戶前。

寫景起。總承。以節俗承節令。由榴(A)到端午(B),詩意再由「端午(B)」生髮。如為點明時令,有端午即可。首句起得遠了,為廢句。

庭下圓荷葉未齊,粽香坐品曉風低。

每於此日思忠節,無復清時續舊題。

寫景起。總承。首句為廢句。原因同上。

向夏春還沃草園,端陽又見木陰繁。

楚鄉遺俗歸民俗,屈子冤魂作古魂。

寫景起。總承。首句為廢句,原因同上。

雄黃濃郁艾蒿新,杯滿席空黯失神。

翻遍盤中無舊味,望穿門外少雙親。

寫景起。總承。以失落承「席空」。

玉笥奇峰紫氣繚,汨羅江水浪滔滔。

菖蒲艾草門樓掛,糯米松仁箬葉包。

寫景起。總承。以節俗承奇景。(不知玉笥山在哪裡,不敢妄評)

街頭米粽香盈口,滿架荷包巧手成。

五色絲織屈子夢,九章韻定楚辭風。

寫景起。總承。首聯起於「粽」與「荷包」,第三句承以「絲」,以小承大,力有不禁。第四句的「九章」來得急了。承聯不穩。

楚君昏聵不識珍,枉負忠良一片心。

失道狗邪偏擋道,憂國膽正卻傷神。

議論起。分承。「失道狗」與「憂國膽」分承「楚君」與「忠良」。暗承。

端午徘徊有所思,為何江畔影如織。

龍舟競渡懷屈子,雪浪雄飛壯楚辭。

議論起。總承。以答承問。

不堪登望楚山重,萬古沅湘意氣濃。

蒲酒空添新落寞,艾符盡透舊遭逢。

抒情起。總承。以因承果。

GIF

三 秦 女 子 詩 箋

歡迎關注 歡迎投稿

本期組稿:雲外之雲(王秦香)

本期製作:莫雨涵(王 霏)

本期終審:南山月(王小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秦女子詩箋 的精彩文章:

TAG:三秦女子詩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