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好心卻辦了壞事 難道行善也分對錯?

好心卻辦了壞事 難道行善也分對錯?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的《可·為》——廣行釋講《了凡四訓》一書

辨別偏正 舍偏取正

昔呂文懿公, 初辭相位, 歸故里, 海內仰之, 如泰山北斗。

呂文懿公,文懿是謚號,他的名字叫原,呂原,號逢源,他是浙江省秀水縣人,生在明朝英宗正統年間,是明朝時的宰相。呂文懿公,是個好人,忠厚的長者。呂公最初辭去相位,告老還鄉,還鄉的時候,雖然辭去宰相的職務了,呂公的德行、事業,「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就是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愛戴,如同仰慕泰山北斗一樣,可見呂公的德行之高。

有一鄉人, 醉而詈之, 呂公不動, 謂其仆曰: 「醉者勿與較也, 閉門謝之。 」

呂公回家鄉後碰到一件事兒。有一個同鄉喝醉了酒,對著呂公惡罵。呂公的修養非常好,告訴身邊的隨從:這人喝醉了酒,不要和他計較,關門謝客就是。呂公想到酒鬼也是身不由己,這是寬容之心,不和人計較。

逾年, 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 「使當時稍與計較, 送公家責治, 可以小懲而大戒; 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 不謂養成其惡, 以至於此。 」 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過了一年,這個人犯了死刑,被關到監獄裡。呂公聽到後,非常後悔:「我沒有做對,是我害了他,如果去年他酒醉罵我的時候,我稍微和他計較,把他送到官府去,當時就可以以小小的懲罰起到大的警戒作用,使他能生起戒心,他就不至於做出更大的壞事來。當時我只是想存心於厚道,不能和人計較,沒有想到這樣反而養成他的過惡,以至於發展到這個地步。」這件事情是善心做了惡事。這是以善心行惡事的例子。

又有以噁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 值歲荒, 窮民白晝搶粟於市; 告之縣, 縣不理, 窮民愈肆。

再講一個相反的,也有出於噁心卻行了善事的。有個大富人家。有一年遇到荒年,窮人沒有收成,饑寒生盜心,白天在市場上公開搶米。這個大富人家,他家裡有糧,窮人到他家來搶糧。富商告到衙門,縣官沒有受理,這些窮人來搶劫得更加放肆了。

遂私執而困辱之, 眾始定; 不然, 幾亂矣。

富人被逼得沒有辦法,自己在家裡私設刑堂,私下把這些人抓起來審判,懲罰他們,事態才平息下來。不然的話,變成暴民,會把社會治安擾亂了,幾乎釀成大的動亂。

富人看窮人造反騷亂,他起了嗔心狠狠打人,存心是惡,可是出效果,鎮住了下面的人。這個富人把這些搶劫的人抓起來審判, 懲罰他們,事態平息下來,沒有釀成大的動亂。這是舉一個例子說明以噁心 做了一樁好事情。

故善者為正, 惡者為偏, 人皆知之; 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 正中偏也; 以噁心而行善事者, 偏中正也; 不可不知也。

我們一般都知道善是正,惡是偏。但是,以善心行事,效果惡,這是正中偏;以噁心行事,效果好,這是偏中正。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

所以有四句話:動機善,效果善,是正中正;動機善,效果惡,是正中偏;動機惡,效果善,是偏中正;動機惡,效果惡,是偏中偏。

我們行善,首先要動機良善,其次要運用智慧無誤地抉擇,以求達到良好的效果。否則「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往往容易變成正中偏。《維摩詰經》上說:沒有以智慧攝持的方便是束縛,以智慧攝持的方便是解脫。如果對於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了解不夠透徹,往往我們自以為是善事,然而卻未必是真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印光大師關於塑造佛像、張貼佛號、佩戴佛像的開示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