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要讓學生當「領銜主演」
暑假來臨,給孩子們一段寓教於樂的研學旅行,成為不少學校和家長的選擇。然而,研學旅行真的是說走就走的旅行嗎?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早而有之。新時代的教育更加需要校內和校外的融合,需要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融合,需要知識技能與創新能力的融合,研學旅行無疑是一種好的方式,但需要在政策設計和實踐探索方面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要處理好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的關係,促進「研」和「行」的融合發展。研學旅行的根本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在實踐中了解社會、增長閱歷、感悟人生、鍛煉意志、修為人格。研學是目的,旅行是載體,研學旅行不能流於形式,偏離教育的初衷,不能學而不游,只是課堂搬家,變成課外培訓班;也不能游而不學,只是單純旅遊。要根據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科學合理設計安排研學旅行,使學游相長,學游共進。
要處理好課堂教學和校外教育的關係。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戰場,課外教育是課堂教育的必要補充,研學旅行應當成為搭建校內和校外教育的橋樑與紐帶,要根據教育目標、學齡階段,系統設計研學主題、旅行線路、方法和活動安排,通過體驗、探究、參與、合作、討論、調查、社會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在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用自己的腳步丈量社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思考探究社會。
要處理好教育部門主導和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積極配合的關係。研學的資源需更多依靠市場力量,但研學管理則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強化監督管理。研學體系建設需要教育、旅遊、文化、財政、公安、交通、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的密切合作和協調配合。相關部門要共同制定研學基地的認證標準、研學機構的准入門檻、退出機制和評價體系等。同時研學旅行還需要家庭、家長的支持和配合,需要動員和依靠社會力量,通過購買優質服務,同旅行社合作,發揮民辦基地等方式,為研學旅行創造條件,確保研學旅行的順利開展。
要處理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關係。教育的本質不是單純灌輸,而是鼓勵和激發學生的靈魂和心智,研學旅行應該成為教育改革創新的新手段,學生的成長之路要靠自己走,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背著學生走」,應做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參與研學旅行的設計,讓學生當「領銜主演」,將研學旅行的過程變成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提高的過程,變成發現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過程。
要處理好統一要求與因地制宜的關係。目前,開展研學旅行的地方大多是城市地區,開展研學旅行有一定的基礎和優勢。但農村地區開展研學旅行面臨著資源匱乏、經費短缺、家庭經濟收入難以支撐、學校和家長意識淡薄等現實困難。因此,對於資源、經濟落後地區如何發掘當地資源,因地制宜開展研學旅行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可以根據當地的資源情況因地制宜地就近選擇研學基地。開展諸如農業概覽、自然風光等研學旅行活動。
(作者系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11日第2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