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堅回顧阿里雲10年:工程師拿命換來的成就

王堅回顧阿里雲10年:工程師拿命換來的成就

「探險充滿了神奇的吸引力,它所蘊涵的那種堅韌不拔和無拘無束的隨性生活理念,是對我們文化中固有的追求舒適與安逸的生活態度的一種「解藥」。它標誌著一種年少輕狂式的拒絕」。

近日,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在央視最新一期《朗讀者》中誦讀了喬恩·克拉考爾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在節目中,他回憶說,「現在阿里雲的成就是工程師拿命換來的,其實也是最早一批客戶拿命在填,就像第一個用電的人一樣」,從思想上的雛形到成熟,阿里雲走過了5年多。

在最困難的階段,80%的工程師離開了阿里雲。王堅提到的這個「拿命在填」的客戶,其中之一就是今天網商貸的前身——阿里金融。

2009年,正是阿里金融的創業初期,它的使命是用數據和計算解決所有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的問題。馬雲找到當時擔任阿里金融總裁的胡曉明,提出了2個要求:1、只能做100萬人民幣以下的貸款生意。2、必須跟剛成立的阿里雲在一起,也就是說系統架構必須基於阿里雲搭建。

胡曉明回憶道,「09年6月1日,馬雲找我談,說你你必須創業。你一定要考慮,如何解決我當年在做阿里巴巴的時候借不到錢的時候痛苦,你必須去解決,所有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的問題。」

第一個要求容易辦到,但對第二條,胡曉明有點擔心。

當時阿里雲剛剛起步,王堅想要集合阿里巴巴整個集團的技術力量做一套中國自主研發的雲計算的大規模操作系統,也就是「飛天」,目標是將幾千台乃至上萬台普通PC伺服器連接到一起,變成像是一台多功能的超級計算機,來實現超強計算性能。

期間,胡曉明也猶豫過,2010年初,他覺得自己快要被當時阿里雲無休止的故障拖垮了。一個寒冷的冬日,他和馬雲在西湖邊散步,「馬總,能不能放我一馬?」

馬雲的回復很簡單:「不可以,雲計算是未來。」

為什麼一定要做雲計算?當時的馬雲深刻意識到,沒有自主的技術是會要你命的。即使內部對雲計算爭議很大,馬雲也非常堅定自己的目標:每年對雲計算投入10個億,連續投10年。

研發期間,開發工程師半夜起床處理線上故障,成了家常便飯。有的同學,把孩子的笑聲錄製成手機鈴聲,還有同事兩百多天內起夜將近三百次。

最終,在工程師們「拿命來填」的努力下,阿里雲開始逐漸穩定下來,在一次較大的升級之後,穩定的系統表現甚至讓工程師們變得不習慣了——忽然發現好像沒事可幹了。

阿里雲自主研發的「飛天」系統具備了更強的性能以及強大的計算能力,這為網商貸做到「秒級」放貸提供了技術基礎。「飛天」開始通過公共雲、專有雲、混合雲等形式對外提供大規模計算服務,網商銀行也成為第一家跑在雲上的銀行。

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胡曉明從阿里雲的第一個客戶變成了阿里雲的現任總裁,帶領阿里雲成為與亞馬遜AWS、微軟Azure並列的3A。

有人說,阿里雲是阿里巴巴中最具有理想主義的公司,王堅博士非常喜歡這個說法。接下來,阿里雲要實現的下一個理想,就是為城市安裝一個智能中樞—城市大腦,在王堅看來,城市的挑戰是資源的挑戰,城市大腦的意義是讓生活的意義大於生存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pingwest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向宜家看齊,沃爾瑪上線3D虛擬家居賣場
不作惡的Google回來了!發布「谷11條」,劃清AI道德底線

TAG:pingwest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