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一次穿越課本的交流

一次穿越課本的交流

「這次統編三科教材西部巡講,不同於我們以往所接受的培訓,我們不僅能和三科教材主編、著名作家零距離接觸,了解教材的編寫理念和相關知識,還能現場觀摩大城市教學名師和本地教師同課異構,學到很多課堂教學方法。這樣的培訓既有高度又接地氣,對於偏遠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來說特別實用。」四川涼山州甘洛縣民族中學教師胡剛說。

日前,由教育部教材局組織、人民教育出版社承辦、為期3天的統編三科教材西部巡講活動在四川省涼山州啟動。涼山州500多名中小學教師、教研員參加,與統編教材主編及三科教學名師親密接觸。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在啟動儀式上講話指出,教育部教材局策劃此次活動,是為了落實中央「教育精準扶貧」精神,切實提高「三區三州」(西藏自治區、新疆南疆地區、四省藏區以及甘肅臨夏州、四川涼山州和雲南怒江州)的教育教學水平,各地要提高對三科教材重要意義的認識,充分發揮三科教材每門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教師在吃透教材基本內涵前提下,要結合學校與學生的實際,注重創新,因材施教,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不斷根據實際情況改進教學。

知道教材怎麼編,才能更好地教學

巡講活動啟動儀式後,一個別開生面的環節——「與教材主編、作家面對面」沙龍拉開序幕。著名作家、課文《晉祠》作者梁衡及三科教材主編葉小兵、高德勝、陳大文、王本華、陳先雲等與一線教師和媒體互動,闡釋三科教材的編寫理念,回應媒體及教師、教研員關注的熱點問題,針對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進行解答與指導。

記者出身、曾擔任過《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的梁衡先生是中小學教師神交已久的老朋友。除了大家熟知的《晉祠》,他還有《夏感》《壺口瀑布》《跨越百年的美麗》《青山不老》等作品入選中小學教材。在沙龍上,梁衡向大家介紹了他這幾篇入選教材文章的寫作背景。梁衡謙虛地表示,因為改革開放後要新編教材,他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的散文《晉祠》「誤打誤撞」地入選了教材;而《壺口瀑布》寫出了中華民族柔中帶剛、堅韌不拔的性格,《青山不老》《跨越百年的美麗》則通過人物描寫折射出人生哲理和價值觀,具有較強的育人價值,這與統編教材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是一致的。

統編初中歷史執行主編葉小兵教授認為,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說,「歷史」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具體的史實,二是對具體史實的認識和評價。與之相對應,歷史教師要建立國家記憶和國家認知兩個概念,所謂國家記憶,就是國家層面上的重大歷史事件;所謂國家認知,就是對這些歷史事件的認識和評判。「舉個例子,抗日戰爭一直是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現在我們講抗日戰爭,史實還是那些史實,但是現在突出強調三點:一是抗日戰爭的起點是1931年的「9·18」事件,也就是抗日戰爭是14年而不是「八年抗戰」;二是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三是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這三點,在學界和民眾,包括黨和國家層面已經形成共識,這個共識就是典型的國家認知。這種國家認知在歷史上包括很多方面。歷史教師要傳遞這種國家記憶和國家認知,最終讓學生形成對祖國、民族、傳統文化等方面的認同,在認同的基礎上,做到『四個自信』。」

如何讓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符合兒童認知特點,讓兒童喜歡?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執行主編高德勝教授坦言這是一個難題。高德勝認為,把成人世界的要求變成兒童可以理解的東西,需要在編寫教材時,努力尋找國家和社會的這些要求的生活根源,然後和兒童成長的需求進行轉換,這是教材編寫的基本努力方向。此外,還要以學習活動為核心建設教材,讓教材接童氣,讓兒童的經驗進教材,孩子們在教材當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感覺和經驗,才願意學,才能學得好。

「讀書為本,讀書為要。讀書是語文教材最核心的內容。」統編初中語文執行主編王本華告訴一線教師,語文與生活緊密相連,教學要從課堂遷延到生活本身。為此,初中語文設計了從教讀到自讀、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閱讀體系。教師要在學習方法、學習體驗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領,通過教讀,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

聆聽名家專題報告,把握學科育人價值

沙龍之後,著名作家梁衡、同濟大學特聘教授陳大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孟憲實三位「大咖」的專題講座,讓一線教師如沐春風,視野拓寬不少。

梁衡主題為「文章作法」的講座凝聚了他關於寫文章的經驗和思考。他將散文創作總結為「二為、三境、四體、五訣」——「二為」即要注重文章的思想和美感;「三境」即要關注文章的形境(描述美)、情境(抒情美)和理境(哲理美);「四體」指的是描寫、敘述、抒情、論說四種體裁;「五決」即要注重文章形、事、情、理、典五個要素。涼山州布拖縣拖覺鎮中心校教師何瑞蓉說:「梁先生的講述,讓我對如何品味課文的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我指導學生寫作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一杯茶,一個人,三個小時,穿插著許多飽含政治智慧的歷史故事,大唐的貞觀之治就這樣生動幽默地展現出來。央視《百家講壇》開講人孟憲實通過「貞觀之治——兼談文化自信與歷史教學」專題講座告訴教師:「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國社會長期處於領先地位,中華文明表現出非同尋常的文化韌勁,我們的歷史教學應該給民族提供文化自信心,教科書的編寫也應有同樣目標。人們經常提的愛國主義,不應是沙上建塔,而應該實實在在地建立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

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法治教育專冊主編陳大文在「弘揚憲法精神的重要載體——法治教育專冊教材的基本輪廓」專題講座中,系統講述了法治教育專冊的編寫理念及價值功能。他指出,在中國課程史上,「法治」這個關鍵詞還是首次出現在課程名稱里。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意義重大,法治教育要引導學生增強制度自信,教學時還要回歸生活,去尋找學生生活經驗與憲法的連接點,通過課堂體驗等方式激活學生的學習細胞。

「1+1」培訓:先進理念和經驗內化於心

隨後兩天的專業培訓活動,都採取了「1+1」的模式:三科教材主編攜手一線教學名師對教材進行具體解讀和理念指引;北京、成都、廣州的名師攜手涼山州本地教師「同上一堂課」,並對當地教師課堂教學及備課進行具體指導。

專家主編與教學名師搭配解讀教材是一個創新,理論與實踐相得益彰,讓抽象理念落地有聲。外地名師與本地教師同課異構,更讓涼山州的教師在設身處地的體驗中將先進教學方式和理念內化於心。

西昌市第二小學的朱學瓊老師與來自廣州市的彭文瑩老師同上小學一年級「一起做遊戲」這一課。經過對比和專家點評,朱學瓊找到了自己課堂的不足:對低年級口語交際課重點把握不準,有些環節的設計不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教學方式缺乏藝術性。她對此進行總結反思,提出了改進的方法,得到專家的認同。

令涼山州布拖縣交際河中學教師曲木么呷各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課是「家的味道」,分別由涼山州民族中學的楊洪娟和北京第十五中學的張玲兩位老師執教。「楊洪娟老師告訴我,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能使課堂更加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而張玲老師則讓我明白,課堂是學生的,要以學生為主體,整堂課我們看到的是學生勤于思考,大膽發言。」曲木么呷各說。

昭覺縣谷曲鄉中心校教師瓦扎熱古說:「正所謂教一遍有一遍的收穫,聽一遍有一遍的心得。不同的教學風格,呈現出課堂教學的多樣化。這次活動讓我看到了名師的風采,也看清了自己與他們的差距,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喜德縣拉克鄉中心校教師賴小芳告訴記者:「兩天的培訓,讓我有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我感覺自己在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整體把控上都有了全新的認識。」

統編三科教材西部巡講「走進大涼山」活動落下了帷幕,但這不是結束而是一個開端。本次活動後,教育部還將組織三科統編教材的主編、著名學者、作家和培訓專家深入「三區三州」,為教師們送去文化大餐,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教育部還將為「三區三州」的教師提供立體化、可持續的保障系統,搭建教師研修網路服務平台,持續開展統編教材培訓和指導答疑活動;建立「名師工作室」機制,在數年內促成一批高水平、講奉獻的全國名師到深度貧困縣市建立「名師工作室」,探索師徒結對機制,為當地培養一批骨幹青年教師。在此次活動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向涼山州教育局捐贈了價值120萬元的智慧教學平台,同時,由武瓊、梁捷、陳紅等5位北京市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分別領銜的「統編教材名師工作室」正式授牌成立。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11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創造美好生活必須教育好每一個普通人
「名師說」曾軍良:創造屬於學生的課堂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