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文藝復興以後,古希臘理性精神重新興起,新古典主義隨之而來。

如果說中世紀人文精神泯滅的話,那麼18世紀的歐洲就是過分理性的。理性到了什麼程度呢?那時候戲劇創作講究苛刻的「三一律」:表演時間和事件時間必須一致,連故事地點都不能變。

百科全書也是在這個時代火起來的。

18世紀末,在康德哲學的影響下,一群信奉主觀、感性、靈感、自然的詩人拉開了浪漫主義的序幕,將啟蒙運動提倡的思想自由、個性解放發揮到了極致,徹底擺脫了僵化復古的新古典主義。

這場運動在19世紀上半葉枝繁葉茂,在拜倫雪萊的筆下攀至頂峰。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是浪漫主義時期文學界的八卦女王——拜倫情婦異父異母(繼父和前妻生的)的親姐姐、雪萊的第二任妻子、21歲就寫出西方第一部科幻小說《科學怪人》的瑪麗·雪萊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瑪麗·雪萊

由沙烏地阿拉伯第一位女性導演海法·曼蘇爾執導,艾麗·范寧主演的傳記片[瑪麗·雪萊],講述了這位傳奇女作家最傳奇的一段經歷。

這段經歷用海報上的話來說,就是「她最偉大的愛情,激發了她最黑暗的創作。」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瑪麗·雪萊]1080p資源已出

1797年8月30日,瑪麗·戈德溫出生於倫敦。她的出身並不顯赫,但完全可以算是書香門第。

只不過這個「書香」,在當時是被質疑的。

父親威廉·戈德溫,無政府主義的提出者之一,憑藉《政治正義論》在倫敦激進主義圈子出名;母親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被通認為是史上第一位女性主義者,代表作《女權辯護》。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瑪麗·雪萊父母的著作

有這樣的父母,瑪麗很快就長成了一個喜歡在墳頭讀鬼故事的少女。

是的,她媽媽的墳頭。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瑪麗喜歡在墓園閱讀哥特風格的小說

雖然出生11天後,母親死於產褥熱,四歲時父親再娶,瑪麗受父母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在15歲時,她被父親評價:「異常大膽有些傲慢,心態積極。擁有追求知識的渴望,對遇到的事物抱著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的精神。」

這和父親對她母親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形容很接近——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父親經常帶她去拜訪知識分子,比如浪漫主義先驅詩人柯勒律治,甚至美國副總統阿龍·伯爾

1812年,還把15歲的她送到位於蘇格蘭的激進派老朋友威廉·巴克斯特家。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在這裡,瑪麗有了更多的時間磨練寫作。

在1831年出版的《科學怪人》引言中,她回憶:「當時寫作,總是在最尋常的地方——在屬於我們房子的樹蔭下,或在附近荒涼無樹的山上。那時我真誠地創作,新鮮的空氣掠過我的腦海,作品誕生並蓬勃地成長。」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在蘇格蘭的時光,瑪麗接觸到大自然,自然對浪漫主義文人影響很大

同樣是在這裡,她遇見了珀希·雪萊。這個出身貴族的年輕詩人,仰慕瑪麗的父母,跟他們一樣激進。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16歲的瑪麗和21歲的雪萊相愛了。

瑪麗回到倫敦後不久,雪萊也去了她家——以她父親威廉·戈德溫門生的身份,資助這一家子,和瑪麗來往。

他們在墓園定情,在墓園幽會。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這段關係不被雙方父母接受。因為雪萊早有妻女,他結婚五年了。

曾經提倡群婚的戈德溫指責雪萊勾引他16歲的女兒,雪萊的父親乾脆切斷了給他的資金支持。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瑪麗和雪萊決絕地選擇去用生活踐行瑪麗父母信仰的理論,他們私奔了,還帶上克萊爾蒙特·戈德溫,這個繼母與前夫生的、與瑪麗毫無血緣關係的、法律上的親妹妹。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縱然這個妹妹在文學上沒有什麼建樹,卻促成了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她後來成為了拜倫的情婦,還為他生了一個孩子。

正因為她,1816年瑪麗和雪萊才有機會搬到日內瓦,與拜倫一起度過了一個夏天。正是在這個夏天,瑪麗構思出了《科學怪人》的故事。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IMDb6.3,豆瓣6.1,[瑪麗·雪萊]是一部口碑很平庸的傳記片。

「敘事中庸」是平庸的原因:太過中規中矩,沒有態度,傳記片套路。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這部片子最大的意義不在於電影本身,在於表現了瑪麗·雪萊的一段經歷。這段經歷是她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以母親的墓碑開始,以雪萊的死亡結束。

其實就是八卦。

就像[殺死汝愛]不說傑克·凱魯亞克如何寫《在路上》,艾倫·金斯堡如何寫出《嚎叫》,而集中展現了垮掉的一代中那段出名的命案[心之狂蝕]起始於蘭波接受魏爾倫的邀請,展開的是二人之間的相愛相殺。

[瑪麗·雪萊]敘述的是瑪麗和雪萊之間的愛情,裡面夾雜著雪萊前妻的自盡、妹妹克萊爾與拜倫的糾纏——19世紀文學界繞不開的八卦,被說爛了的八卦。

但是在想像這段經歷時,[瑪麗·雪萊]並不是像評論中說的那樣「缺少作者氣息」。

影片在敘事上是有角度的,在想像中也是有態度的。這使人們能從這段八卦中看到新的東西:在敘述瑪麗與雪萊的故事時,有個非常重要的線索,那就是《科學怪人》的創作。

《科學怪人》是說一個科學家為了打造完美生物,從墳場挑選屍塊,拼成人型,通過電擊使其復活,創造出來的卻是個怪物

片中瑪麗的靈感除了對科學的興趣,還有她對愛情的思考:當她和雪萊不顧一切地投入愛情時,他們都發現彼此不是完美的。

對自由的理解就有很大偏差。雪萊認為理想的生活方式是自由地想愛誰就愛誰,瑪麗認為的則是自由地愛一個人

所以當雪萊建議她把小說改成美好結局時,她斷然拒絕。她知道,沒有什麼是完美的,包括愛情。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不光這樣。妹妹克萊爾也從那個渴望被愛、卻慘遭拋棄的怪物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覺《科學怪人》是在寫她和拜倫那段始亂終棄的情史。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瑪麗·雪萊]的這種想像,使《科學怪人》的意義超越了「西方第一部科幻小說」,成為了承載著瑪麗·雪萊的生命體驗的作品,既可以看到「缺陷」,也可以看到「背叛」「復仇」

也就是海報上所說的「她最偉大的愛情,激發了她最黑暗的創作。」

愛情總是有缺陷的,只不過瑪麗與雪萊的是理想基礎上的缺陷。就像也踐行過自由愛情理論的顧城謝燁,就像[心之全蝕]中不顧一切的蘭波魏爾倫,瘋狂著迷、瘋狂相愛、然後再瘋狂傷害。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心之狂蝕]中的蘭波和魏爾倫

這些追求不到完美的詩人們,就永遠處於追求當中。這種近乎偏執的追求使他們成為詩人。

19世紀文藝圈的八卦女王,就是她了

蘭波死於37歲,拜倫死於36歲,雪萊死於29歲。

詩人的短壽,讓人懷疑這種極致是以生命的損耗為代價的。

他們燃燒生命化為詩句。是蘭波的「我永恆的生命,注視著你的心,縱然黑夜孤寂,白晝如焚」;是拜倫的「若我再見你,事隔經年。我該如何致意,以眼淚,以沉默」;是雪萊的「你是一隻雲雀,銜來一枚陽光」。

是瑪麗·雪萊的「一個人走向邪惡不是因為嚮往邪惡,而是錯把邪惡當成他所追逐的幸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