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葯神還是毒師?大唐醫學院的兩幅面孔

葯神還是毒師?大唐醫學院的兩幅面孔

原標題:葯神還是毒師?大唐醫學院的兩幅面孔


01


在唐朝的歷史中,太醫的出鏡率是相當高的,而且往往和皇帝的性命休戚相關。


唐朝初年,唐高宗李治頭痛,眩暈不已,情況很是危險,趕忙召集太醫秦鳴鶴為他治療。


秦鳴鶴診治後,認為這是風氣上逆導致的,要用針刺頭部,讓他微微出血,就可以治癒。

當時的武后聽完勃然大怒,說,天子的頭上,怎麼能夠放血呢,趕緊把秦鳴鶴拖出去斬了。


被頭痛困擾得實在厲害的唐高宗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阻止了武后,放手讓秦鳴鶴為他治療,果然在微微放血後,唐高宗的頭痛得到了很大緩解,化險為夷的秦鳴鶴也因此名聲大噪。


一百多年後,又一名太醫李元伯登場為皇帝治病,他醫治的對象是唐宣宗李忱。不過這次他的方法不是針灸而是丹藥,其結果也不是救命而是催命。唐宣宗吃了他所奉上的丹藥後,身體狀況江河日下,一個多月沒有上朝,最後竟然撒手人寰。而治死唐宣宗的太醫李元伯自然也沒什麼好下場,被此後繼任的唐懿宗杖殺。


妙手回春也好,貽誤病情也罷,這些太醫都與唐代異常發達的醫學教育體系有關,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唐朝的醫學教育那些事兒。


02


翻閱歐洲的歷史,我們會發現,歐洲最早的醫學院、義大利的薩萊諾學院大約始建於公元872年。而在中國,具有醫學院性質的機構建立要早上二百多年,這就是唐朝的太醫署。


太醫署和上一期中提到的負責音樂教育的教坊一樣,屬於太常寺的管轄範圍。


唐代的太醫署在唐高祖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建立,具有相當完備的體系。太醫署內設有醫學和藥學兩個分部,在醫學分部之下又設有醫科、針科、按摩科和咒禁科四科。


在四科之中,醫科師生人數最多,是第一大科,有醫師二十人,醫工一百人,醫生四十人。加在一起一共有160多人,規模著實不小。


針灸科也有50多名學生。在唐代,針灸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個時候的針灸圖已經採用彩繪的形式,而且與五行相對應,與我們今天看到的針灸穴點陣圖頗有相似之處。

當時,導引按摩作為一種醫療手段,也正式進入了官方醫療體系,並在醫療保健中得到廣泛運用。太醫署設立了按摩科,主要醫療手段是就是運用導引術一類傳統體育療法來治療各種疾病。


最後一科,也是在後世存在較大爭議的咒禁科,主要是教授學生通過咒禁來拔除邪魅鬼祟治療疾病。不過,這個部門的人數比較少。平心而論,在巫術和醫術常常不分家的古代傳統社會,唐代的醫學教育還是具有較強的科學實用精神的。


03


作為世界歷史上已知的建立時間最早、建制規模最大的醫藥學校,唐代太醫署在教學方法、案例分析、職業道德培養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太醫署很注重學生的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結合。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學生,你需要對草藥的形態爛熟於心,一看到穴點陣圖就能馬上指出穴位,學習目標和要求非常明確。


案例教學法也是太醫署重要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的臨床觀摩中,學生要做好筆記,詳細地記下治療步驟、藥物使用及過程效果,對照前人的醫療實錄,提高自己的醫學知識水平,同時還要虛心聆聽太醫主講老師對醫學案例的分析。


對醫德的強調,也是唐朝醫學教育的重要亮點。唐代的醫學教材明確了對從醫者的道德教育,從個人品德和診療態度等方面詳細規範了醫德的標準。


唐代太醫署的學生有三個來源,第一個來源是具有醫學世襲職務家庭的子弟,第二個來源是有藥師稱號的家庭,第三個來源是三代以上都以醫學為業的世襲之家的人員。


醫學人才的選拔,仿效科舉考試,有著非常嚴格的考試製度。


太醫署學生在學習期間,要經常面臨包括月考、季考和歲終考試在內的的種種考核,可以說是月月有考試、季季有考試、年年有考試。超過學習年限兩年仍不及格者將會被除名,學習強度之大,和今天的醫科學生不相伯仲。

要從太醫署的學生中脫穎而出,被選為醫官,還需要到尚書省參加選拔考試,經過嚴格的策試及第後,才能正式成為一名醫官。雖然品級只是無足輕重的九品芝麻官,但畢竟是進入仕途的開始。


唐代之後,宋、元、明、清歷代的醫學院校,雖然在學生來源、專業設置、課程結構等方面有所差異,但總體上,大多還是延襲唐代的醫學教育模式。


04


儘管唐朝太醫署的人才培養體系讓人稱道,但從療效的角度,卻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尤其是對於重點服務對象——大唐皇帝,頻頻發生的醫療事故,讓太醫也成了一種高危職業。比如前面被杖殺的李元伯。


根據史料記載,除了前面的唐宣宗以外,唐朝還有多位皇帝的死,可能與服用了太醫及方士的丹藥有關,這個名單甚至還包括英年早逝的唐太宗。


當然,這個鍋全部由太醫署來背,也實在有點冤枉。他們大量使用丹藥主要還是和唐代諸位皇帝迷戀丹藥有關,而這些皇帝的執迷也並不僅僅是因為相信神仙之說,而是和自身的家族遺傳疾病有一定關係。


唐朝皇室的這種遺傳家族病叫「風疾」,這些與西醫所說的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中風等的臨床表現相似,而且與遺傳有關,死亡率極高。備受疾病折磨的各位唐朝皇帝自然竭盡心力尋找各種能減輕自己痛苦的方法,此前提到的唐高宗為了緩解眩暈,不惜冒著讓太醫在自己頭上動針的風險,就能從中窺見一斑。


而古代煉製丹藥的硃砂、雄黃、硫黃、雲母等成分,從中醫的角度,的確也有一定入葯治病之功效。或許是使用後稍有功效,又或許是出於對神秘的嚮往,總之,唐代皇帝對於丹藥的趨之若鶩,其實不難理解。


有歷朝皇帝的大力推動,唐朝丹藥製作團隊空前龐大,就連名醫藥王孫思邈也在這個行列中,在他的《千金方》中,記載了不少煉製丹藥的方法。

有趣的是,就在最近,浙江大學藥學院的一位教授,在為本科生開設的《從神農本草到現代中藥》通識教育課中,還專門教學生按照孫思邈的藥方,煉製出了據說可以「主治讀書善忘,久服令人聰明」的丹藥,引發了公眾的熱議。


不過,正如孫思邈當時在《千金方》當中警告過的:對於服丹養生的態度應該非常慎重。要因人而異、因葯而異,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死亡,危害甚至超過毒性最強的鴆毒。


而一些醫生出於迎合身份顯貴的病人的目的,毫無節制地使用丹藥,導致中毒致死的現象屢屢發生。這也為唐代繁盛的醫學教育帶來了誤入歧途的風險。


除了皇帝,唐朝死於丹藥的名人著實不少,根據詩人白居易的詩中透露,韓愈、元稹等文學大家的去世,也都和服用丹藥有關,這實在是個有些讓人悲傷的故事。


05


雖然存在諸多問題,但以太醫署為代表的唐朝醫學教育,對於推動我國醫學發展,仍然功不可沒。


大唐醫學教育的經驗流傳到海外,曾有十多個國家派人來大唐學醫,使中國成為東方的醫藥學中心。


朝鮮曾仿效唐朝建立醫學體系,以中國醫書《素問》《難經》《《本草經》等教授學生。


日本的文武天皇制定《太寶律令》,其中的醫學制度、醫學教育、醫官的設置,完全仿照唐代制度。


日本留學生菅原成入唐後就教於唐朝著名醫學家,研學針科,回國後擔任針博士 , 後來又成為天皇的御醫,對此後日本漢方醫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這兩期提到的音樂和醫學領域的職業教育之外,唐代其他領域的職業教育,比如算學、天文及曆法等方面,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大量專業人才的培養,為大唐在諸多領域建立世界領先優勢提供了技術支持,成為大唐盛世出現和延續的基石。


作者:星垂平野


十餘載教育行業沉浮,自詡冷眼旁觀者,偏偏尚存一副熱腸,不甘述而不作;


嘗以教育為鍋,史實為料,奇趣為湯,熬成《教林廣記》系列,與諸君共享。


微信公眾號: 「閱後暫不焚」(Jianqu1103),本文音頻版在「師之」平台同步更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代教育管理 的精彩文章:

TAG:時代教育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