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戰的陰云:蘇日戰爭前夕

大戰的陰云:蘇日戰爭前夕

原標題:大戰的陰云:蘇日戰爭前夕


1904年至1905年間,日本和沙皇俄國這兩個帝國主義國家,主要在中國東北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曠日持久的戰爭,史稱日俄戰爭。這場戰爭最終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日本獲得了對朝鮮半島、中國東北及庫頁島南部的控制權。而在20世紀30年代,蘇聯和日本在遠東邊境事件不斷,最著名的是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戰役。不過,這一回調了個個,日本人成為手下敗將。幾次真刀真槍的較量,使得不可一世的「大日本皇軍」覺得「老毛子不好惹」。出於各自利益的考量,蘇日雙方於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有效期為5年。條約中規定:雙方互不侵犯,並在一方有戰事衝突時保持中立。條約簽約的同一天,雙方發表聲明稱:「蘇聯保證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證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顯然,這一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簽約的第二天,中國外交部便發表了嚴正聲明、強烈抗議。


其實,蘇日雙方簽訂中立條約,是各打各的小算盤。蘇聯方面想的是面臨德國侵略的威脅,為避免東西兩線作戰,需要調整對日關係;而日本方面想的是全力南進,需避免北方的牽制。雙方在二戰的隨後幾年裡,倒真的是「相安無事」,而損害的則是中國人民的利益。

到了1943年秋冬之際,隨著斯大林格勒大血戰和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蘇聯對日的態度開始轉變,公開譴責日本支持納粹德國。在1943年11月的「德黑蘭會議」上,除討論其他事宜外,丘吉爾、羅斯福和斯大林這三巨頭還秘密商定,蘇聯在擊敗納粹德國後加入對日作戰。


到了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蘇美英三國首腦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簽訂了秘密的《雅爾塔協定》,又稱《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斯大林在得到羅斯福保證其在遠東的領土要求的情況下,同意在擊敗德國後的兩三個月內加入對日作戰。同樣,這一協定也是一項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大國沙文主義的表現。


日本當局在「雅爾塔會議」後,曾多次接觸蘇聯政要,希望能延長《蘇日中立條約》。而蘇聯方面則採取拖延戰術,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暗地裡卻在調兵遣將,將歐洲戰場上的主力秘密地調往遠東地區……


其實,早在《雅爾塔協定》簽署後不久,蘇軍統帥部就擬定了對日作戰計劃。這個計劃有三個作戰方案:一是直接進攻日本本土,考慮到日本本土尚有足夠強大的兵力,再加上蘇軍缺乏大兵團登陸作戰的經驗,戰爭的代價可能相當大,這個方案被放棄了;二是對駐在中國關內的日軍實施攻擊,考慮到日軍兵力分散,難以達成殲滅戰,這個方案也被放棄;三是直接進攻中國東北(滿洲)。鑒於蘇聯和蒙古在地理位置上對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形成東西北三面包圍的態勢,加上日本關東軍又是日本陸軍的主力,一旦被殲滅,日本將無法繼續進行大規模地面戰爭。1945年6月,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採用第三種方案,出兵東北,殲滅日軍的遠東關東軍。現在看來,這一決定無疑是正確的,以最小的代價、最少的傷亡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並最大限度地獲取了戰後的利益。

戰爭準備 各打算盤


不能說日本方面對蘇聯軍隊可能的進攻毫無準備、毫無察覺,但是,由於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已經被美軍打得焦頭爛額,海空軍幾乎被打光,甚至靠玩命的「特攻戰術」來拚命;在中國戰場上又深深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再加上日本對《蘇日中立條約》還有一絲幻想,又認為蘇聯剛剛打敗德國,短時間內難以揮戈東進。這樣,日本關東軍雖然在防範蘇軍的進攻方面也進行了精心的準備,但是,關東軍在兵力上捉襟見肘,防禦體系上漏洞百出,只能寄希望於點狀分布的部分永久工事,加上利用大興安嶺、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作為天然屏障,來阻滯蘇軍的進攻,在消耗蘇軍的實力後,在東北的腹地尋機反攻,消滅蘇軍。


日本的關東軍,號稱是「皇軍之花」,堪稱是日本陸軍的主力和精銳部隊。日本軍官和將軍都把在關東軍中服役,看作是「最大的榮光」。日本的頭號戰犯東條英機首相,就曾在關東軍中任過參謀長。然而,到了1944年,由於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和中國戰場上連吃敗仗,曾抽調部分關東軍主力加強上述兩個戰場的日軍兵力,使關東軍在兵力布防上捉襟見肘。而到了1945年初,又不得不從中國關內抽掉了4個師來強化「滿洲的防禦」。這樣,到1945年七八月間,日本關東軍共有24個師另11個旅,總兵力約70萬人,偽滿軍隊的人數雖有20多萬,但根本沒有戰鬥力;裝備上,日本關東軍有1 215輛輕型坦克和裝甲車、6 700門火炮(主要是輕型)和1 800架飛機。日本關東軍在北部和西部邊境上,構築了17個築壘地段,有8 000個永備發射工事。這些永備工事,看起來數量不小,但對於2 000多千米的邊界線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日軍關東軍的總司令為山田乙三上將。


蘇軍方面,早在1945年6月便成立了遠東蘇軍總司令部,負責對日作戰的準備工作,總司令是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只用了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蘇軍便從西線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緊急調運大量兵員和作戰物資到遠東前線。蘇聯領導人之所以心急火燎地要對日作戰,除了要兌現「雅爾塔會議」上的承諾之外,更主要的是想趁熱打鐵、儘快打敗日本、結束二戰,並使蘇聯從二戰勝利中獲得國家利益的最大化。二戰結束的實際情況也證明,蘇聯是「二戰勝利國的最大的受益者」。蘇軍共組建了東西北3個方面軍,西線是外貝加爾方面軍,東線是第一遠東方面軍,北線是第二遠東方面軍,總兵力達174萬人,主要作戰兵器有:坦克5 000輛,其中3 700輛為T-34中型坦克;火炮28 000門;各型飛機4 300架,其中3 700架為一線作戰飛機。


單單從雙方兵力的對比上看,蘇聯軍隊便佔有絕對優勢。從雙方總兵力上來看,似乎僅僅是2:1的關係,但是,由於日本大本營錯誤地估計了形勢,確定以新京(長春)為頂點,以大連、圖們江為底線的一塊大三角地區為「必保地區」,故在邊境地區僅布置了三分之一的兵力。這樣,雙方前線對峙的兵力對比就變成了6:1。雙方武器方面的差距就更為明顯,蘇軍方面以陸戰重型兵器(坦克和自行火炮)為主,攻擊力和機動性極強;而日軍方面則以步兵和輕型武器為主,坦克是輕型坦克為主,火炮多為步兵使用的小口徑的迫擊炮、山炮和野戰炮,二者顯然不是一個檔次上的。如果再算上士氣方面的因素,蘇聯紅軍經過幾年蘇德戰場上戰火的考驗,士氣正旺;而日本關東軍並沒有經過大兵團作戰的歷練,士氣低落,敗局已定。綜合考慮,雙方的實力對比,當在10:1以上,甚至達到20:1!從戰爭的規律看,進攻一方要有3:1以上的兵力對比,才能有勝算。由此看來,蘇日戰爭的勝負,恰似「殺雞用牛刀,銅錘砸豆腐」,已經沒有任何懸念。

那麼這場戰爭會依照俄方的預想一帆風順么?戰爭即將打響,預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幸福的勝子 的精彩文章:

曆數那些參戰的少年兵,願他們遠離戰爭,願世界和平
美軍宣稱自己是「仁義之師」,做壞事卻一點不比蘇德少

TAG:幸福的勝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