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白蛇傳的傳說

早已傳遍大江南北

烏蛇的傳說很少有人知道

但是它早已融入日常生活

......

古人將剪刀稱為「龍刀」

蛇為小龍

.....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傳說,有個張鐵匠

爺兒四個在杭州大井巷裡開鐵鋪

那時那裡是個商業區

有一天店鋪旁邊井水異常渾濁

有說是下面鑽進來兩條烏蛇

後來張小泉下去制服了這兩條烏蛇

拎出來時,兩條烏蛇頸處相交,頭都扁了

張小泉靈光一閃便打造了第一把大剪刀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

在這之前

人們還不知道用剪刀

裁衣得用刀子劃

斷線要拿刀子割

自從張小泉製造出了剪刀

大家要裁就裁、要剪就剪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

民間傳說就是這麼神奇

若沒有這個傳說

誰能想到剪刀與烏蛇的關係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其實,說起張小泉剪刀的歷史

歷史記載他是子承父業

父親張思家以三刀聞名的江蘇蕪湖

學得一手打造剪刀的好手藝

後來張小泉打破生鐵鍛打剪刀的常規

發明了嵌鋼鍛打的工藝

為防止「張大隆」字型大小被盜

改字型大小為「張小泉」

......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張小泉創新的剪刀結構依次有

交點、箭頭尖部、外口、側背、外背

眼位、壺瓶、口線、里口、核桃肉

里口尾部、下角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要製作一把上乘的剪刀

原料是第一保障

將鋼和鐵同時作為鍛制的原料

製作程序首先要撥坯與開槽

將鋼料加熱後

鍛打成符合規格尺寸的長扁形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然後打鋼、嵌鋼

......

之後擱彎與「蹬」里口尾部

里口部位就是剪刀的借力點

所以它的形狀非常重要

要「蹬」到什麼程度並沒有精確標準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緊接著「理頭」

理頭就是把剪刀的刀頭部分

打造成需要的形狀

再者「挖里口尾部」

理頭之後

就要加工先前蹬出的里口尾部了

行話叫「挖」

之後「掄壺瓶與拎口線」

掄壺瓶的關鍵就是敲

拎口線的關鍵在於拍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然後「整理與裝配」

到了這個地步

一把剪刀已現雛形

但是還有很多瑣碎的細節要加工

首先就要改里口

再銼里口尾部

接著「打下角」把剪刀的把手打出來

再之後就要「衝口」了

從里口到衝口的過程都不會影響

剪刀的功能性

最關鍵的一步在於「鵝毛縫」

就是兩片鋒利剪刀片之間那條縫

這個弧度必須要手工敲打得恰當

必須要兩片剪子的弧度一樣

這又是對工匠手藝的一大考驗

......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然後要做的是「粗細磨與淬火」

粗磨之後淬火,然後才能細磨

最後收尾工作

將剪坯大小長短對比後

修剪、打磨

以保證剪刀的對稱、圓潤、便於拿取

......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剪刀的鍛造過程如此反覆

鍛造師傅是需要具有極大耐心的

......

細細觀察

剪刀的握手處的確很像蜷曲的蛇尾

是它啟發了人們的大膽想像

杭州地處錢塘,自古多龍蛇之事

蛇物結合,狀物寓情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傳說不一定就是真的

但是以故事形式反應剪刀的特徵

是在歌頌剪刀業代表者的勇敢、多能

......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中國地大物博

南北區域文化差異一直都存在

同樣的,剪刀行業也有「北王南張」

南有張小泉,北有王麻子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王麻子剪刀表面烏亮、刀口鋒利

被譽為「黑老虎」

軸粗有力、剪尖靈巧、槽口易磨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剪刀也的發展隨著時代變遷

需求的更迭一直在不斷創新中

......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張小泉剪刀品牌成立於1663年

品牌恪守「良鋼精作」

「三百年歷史三百年信譽。」

被譽為「剪刀之冠」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乾隆年間

「張小泉近記」剪刀被列為貢品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清宣統三年

張小泉以「海雲浴日」註冊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解放前夕

張小泉剪刀店瀕於停業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1956年

毛主席在《加快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中特別指出:"提醒你們,手工業中

許多好東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張小泉的

剪刀一萬年也不要搞掉。

我們民族好的東西、搞掉了的,

一定都要來一個恢復

而且要搞的更好一些。」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這個提示

在張小泉的發展史上

產生了里程碑的意義!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1966年

劇作家田漢走訪張小泉剪刀廠

作了一首詩

「快似風走潤如油,鋼鐵分明品種稠

裁剪江山成錦繡,杭州何止如并州。」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2010年8月20日

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小泉剪刀鑲鋼鍛制技藝」開始應用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78歲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施金水[右一]依舊恪守著「良鋼精作」

......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傳統民用剪刀是張小泉的起家產品

一共有五款

「信花、山郎、五虎、圓頭、長頭。」

這些經典款式現代再設計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

在做好傳承技藝的同時

更要注重創新精神

......

還有很多剪刀的衍生設計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附加了更專業的功能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在特定的場景下使用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



......

一個小小的剪刀承載著的

不僅僅是先人的心血

是整個民族的文化傳承

刀光剪影中走出來的張小泉

......

剪刀雖小

在歷史進程中貌似也是不起眼的

現如今很多傳承手藝與剪刀一樣

在時代進程中看似渺小、毫無分量

卻是我們精神文化傳承中

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們在他們的文化傳承中

延續了生命、拓展了更為創新的事物

但是,如同蓋樓房

越蓋越高

地基早已深入地底

這些小手藝的文化傳承就是地基

為了蓋更高的房子

地基只會打的更深

地基崩塌的後果

是無法想像的

......

易向,一種類文藝的生活方式(微信公眾號:e_xang);

易象讀書,閱讀就是一種修行(微信公眾號:iexang);

意典,城市旅行家(微信公眾號:taoolichin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向 的精彩文章:

石與院……
上帝之眼看世界,竟如此震撼!

TAG:易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