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正國級,兒孫三代正國級,死時拿不出喪葬費,鄰國舉國哀悼,家訓百字傳千年

他是正國級,兒孫三代正國級,死時拿不出喪葬費,鄰國舉國哀悼,家訓百字傳千年

原標題:他是正國級,兒孫三代正國級,死時拿不出喪葬費,鄰國舉國哀悼,家訓百字傳千年



南宋年間,有個叫做范希榮的商人,和別人做生意四處奔破,途中卻遇到強盜。殺人劫財,一死難免。殺人之前,強盜按照慣例準備戲謔一番。


「祖上可有當官的,若是沒有,給你痛快,若是貪官,挖心啖肝。」


「我是范仲淹的後人。」

於是奇蹟發生了,強盜像是變了個人,為首的一人趕緊將捆在身上的繩子解開,叩頭賠罪道:「竟然是好人的子孫,只怪我等兄弟有眼無珠。」


一個人活到連強盜、半文盲都欽佩的程度,古今中外能有幾人?!


范仲淹的家族至今綿延了900多年,各處分支也多,在安徽廣德就有范家的嫡支,至今仍然在傳延著范仲淹所立家訓,所創家風。


一個家族,900多年的傳承,連當年所做的慈善都做到新中國成立,這樣的家族如何不被人欽佩?


而從一人到一個家族,千年不衰,大概就只有范仲淹一個人了!



(岳陽樓)


以身作則,澤被天下——范仲淹


范仲淹,一篇《岳陽樓記》名垂古今,一件「斷虀畫粥」婦孺皆知。


政敵王安石稱他為「一世之師」。

儒學集大成者朱熹評說「範文正傑出之才」。


羌人尊稱范仲淹「龍圖老子」;夏人稱其為「小范老子」,認為「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來自敵人的稱讚,往往是最難得,也是最公正的。


親朋讚揚易得,因為親朋總有情感加分;內部表揚難得,但只要優秀,總有被人賞識的一天。但如果連敵人都交口稱讚,必定是有可貴之處。


作品流芳百世的人不勝枚舉,成為歷史典故、成語出處的人數不勝數,憑什麼范仲淹後人可以九百年來興盛不衰?


憑的就是他以身作則,澤被天下!


范仲淹年幼時,家中貧寒,到寺廟寄宿讀書,可與朝陽同起,伴星辰入眠,晨夕之間,卷不離手,口不停誦。


范仲淹孤身求學,每天一鍋稠粥,涼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


范仲淹的一個同學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肴發霉。


同學詰問,范仲淹解釋道:「我已安於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

後世將此稱之為斷虀畫粥,也為范仲淹送上美譽。


范仲淹並不在意這樣的虛名,這種清苦生活也並不介意,只想用全部精力於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范仲淹的艱澀生活,有點像孔子的賢徒顏回:一碗飯、一瓢水、居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顏回不改其樂。


他的苦讀,令他得中進士,入朝為官,直至做到宰相。


一朝為官,多少人迷失雙眼,忘卻本心,沉迷在滾滾紅塵中?


范仲淹沒有。


在他還居相位時,有人告訴他蘇州有一個著名的風水寶地——南園,許多人都勸他把南園買下來做住宅,以利後代出人才、做大官。


范仲淹聽聞,說:「一家人發達,富貴範圍太小,大家都發達了,才是大富貴。」


於是他花錢買下南園,創辦「蘇州書院」,培養出不少人才。


將近一千年來,這裡出現了將近四百個進士,八十幾個狀元。

若范仲淹泉下有知,應是欣慰無比的。


范仲淹的母親去世後,按當時風俗,需請風水先生來看看他給母親選擇的墓地。


風水先生一看,便說他母親的葬處是「絕地」,他家會斷子絕孫,還是趁早遷移為好。


范公答:「既是絕地,就不應讓別人來承受這樣的壞運氣,我寧願我自己承受;如果我該絕後,就是遷墳又有什麼用呢?」


結果沒有遷墳。


結果眾所周知,范仲淹不僅沒絕後,後世子孫可以說是人丁興旺。


如果讀范仲淹的傳記,可以得知范仲淹一生用自己的俸祿供養了三百多家的人口。


想一想,用一個人的俸祿去養活三百多家的人口,他本人,該過著怎樣的清寒生活?


范仲淹一生出將入相幾十年,得賞賜無數,到年老的時候卻連喪葬費都不夠。


或許有人覺得,范仲淹太傻,太不替子孫後代著想。

可事實恰恰相反,這才是為子孫後代著想的最好辦法。



(綿延900年的范氏義莊)


綿延900年,澤被億萬人的「范氏義莊」


身教甚於言教,范仲淹的四個兒子個個都是和父親一樣的國家能臣幹吏,其中一個兒子,再次榮登相位。


長子純佑十六歲隨父守邊,屢立戰功,為范仲淹得力助手。


二兒子純仁,在以後53年的為官生涯中,官至宰相,位過其父,輔佐過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個皇帝。


三子純禮官至尚書右丞。


四子純粹生於鄧州,曾任鄧州知州,官至戶部侍郎。


他們做官後,受父遺訓,以廉潔正直著稱,特別是范純仁,官至宰相去世後,朝廷謚號「忠宣」,徽宗親為其書碑額「世濟忠直之碑」。

正是因為他的以身作則,他的士人風骨,他的兼濟天下,他的四個兒子才能繼承父親遺志,舍財救濟眾人。


他的曾孫輩也都非常發達,直至清朝,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長級以上的官員。


不僅如此,范家後代一直承傳到今天,上千年而不衰,仍然保持著這種興辦義學的傳承,受到世人的尊敬。


范仲淹一生的為人,讓人不禁想起司馬光所說的一句話: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60歲的范仲淹到杭州任太守,因為杭州與他原籍蘇州相去不遠,「遂過姑蘇,與親族會」。通過與蘇州范氏族親的會商,范仲淹決定為家鄉族人做兩件事情,一是續修范氏族譜,二是創立範氏義莊。


他沒有想到,自己為族人留下的范氏義莊,會傳承900多年,澤被千萬人的最早的慈善機構。


宋代官員俸祿優厚,范仲淹宦遊多年,又生活儉樸,因此一生頗多積蓄。他將全部個人積蓄都捐獻出來,在蘇州購置良田千畝,作為范氏義莊的公益基金;又訂立十三條規矩,作為范氏義莊的運行制度。


范氏義莊成立、運行三年後,范仲淹便逝世了。他的兒子范純仁兄弟繼承父志,也將所得俸祿捐給義莊,將義莊田產擴至三千畝。又「隨事立規」,續訂了二十八條規矩,完善了范氏義莊的制度。


義莊不但為本族子弟提供生活、讀書,對外人依然如此。

義莊規矩經歷次修訂、增補,「關防益密」,確保了義莊得以長久運轉。


自范仲淹創立,范氏義莊一直維持到民國時期,有效運行了900年,即便是改朝換代的變故與烽煙四起的戰亂,也莫能摧毀。


清朝宣統年間,據說周圍佔地5300畝,維護著近十數萬人的生活。


直到新中國的土改,范氏義莊才最終消失



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嫡子——范純佑


范仲淹生有四子一女,西夏叛亂時,范仲淹奉詔守邊,也帶上了大兒子純佑。


當時的范純佑,才剛剛成年。


身為主帥之子,他毫無特權可言,隱姓埋名,如同一個普通士兵,混跡在軍隊中,身先士卒,出生入死,屢立戰功。


論出生,范純佑是標準的官二代。

如今的官二代、富二代們,或藉助權勢錢財,行不從徑;或花天酒地,醉生夢死。


單憑自身能力成就事業的?萬中無一!


范純佑做到了。他不僅憑一己之力立下戰功,還品行高雅,毫不在意升官發財之事。


他在前線軍隊,最常做的,就是觀察身邊的戰友,但凡發現能人異才,必定第一時間告知父親,好讓人才得到提拔。


而他自己,則常常被父親繞過,只為讓其他優秀人才儘快出人頭地。


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范純佑都不想要。他要追隨的,是父親的風骨與理念。


面對父親近乎算是「打壓」的行為,范純佑淡然置之,對於高官厚祿毫不在意,認為自己只要能為家國天下出一份力,便心滿意足了。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范仲淹名句,也是范純佑從父親身上繼承的家國精神。


這種精神,足以形容範家一脈相承的理念——心懷天下,憂國憂民。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范長江


他是中國新聞第一人,「范長江新聞獎」以他命名,是「中國青年記者協會」的發起人和領導人之一。


他是范長江,是范仲淹的三十一世孫。


1935年,我國處於民族危亡的年代。26歲的范長江,以《大公報》特約通訊員的身份,從成都出發,經川西、隴東、祁連山、河西走廊、賀蘭山、到內蒙古……


沒有動車,沒有高鐵,他走遍大半個中國,經歷了長達2000餘公里的跋涉。


這段勞途不亞於兩萬五千里長征。


跋山涉水,僕僕風塵,為的是真實記錄中國西北部人民的苦難生活,為的是中國的希望。


他以極大的愛國主義熱情,連續發表了反映當地人民備受煎熬壓迫、各界抗日激情高漲,以及工農紅軍堅持戰鬥的通訊,引起國人的關注。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他不顧個人安危直奔事變中心,對周恩來進行採訪。


抗日戰爭爆發後,范長江又「冒著敵人的炮火」深入戰地採訪,寫下大量戰地通訊報道。


周恩來在給他的信中說:「聽到你報道的前線上英勇的戰訊,並帶著光榮的傷痕歸來,不僅使人興奮,而且使人感念。」


當范長江穿過炮火,登山涉水,走過陡峭的山路,抗擊敵方的威逼,心底升起的,應是作為新聞人的操守,是確鑿的事實,是一想起來,就心潮澎湃的家國情懷!


誠如范長江所說,記者要有健全的人格。


他說:「在時局艱難的時候,新聞記者要能堅持真理,本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實在非常重要。」


他說:「一個記者,如果能為一個偉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范長江作為記者,作為范仲淹子孫,奉行了一生的準則!


廣德後代,風骨猶存


范仲淹的謫裔子孫,有兩支遷徙於廣德,一是范仲淹三子純禮的血脈,一是范仲淹次子純仁第六代孫。


時至今日,廣德南、西、北鄉一帶,仍有范姓子孫約300餘人,乃廣德一宗大姓。若有廣德友人,輩分為「傳」,應是范仲淹第30世孫。


為何范仲淹的兩支血脈,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廣德?這就不得不提范仲淹與廣德之間的淵源了。


1015年春,范仲淹二十七歲考中進士後,踏入仕途的第一次為官,便是在安徽省廣德縣,任廣德軍司理參軍。


他初仕廣德,對廣德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除了「治獄廉平、清正自守」,作好本職工作以外,還觀察到當時廣德文風不盛,開始關注、重視廣德的文化教育事業。


《廣德州志》有記:「初,廣德人未知學,仲淹得名師三人為師,於是郡人之擢進士者相繼於時」。


什麼意思?就是自打實行科舉制度以來,從隋唐到北宋,三百多年間,廣德沒一個人能考上進士,宛若如今的一個城市,自實行高考以來,從沒考上一個大學生。


范仲淹自發現這個狀況,便開始想方設法籌措資金,在城北創建「儒學」,禮聘三位名士執教,大力提倡讀書。


十九年後,也就是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廣德的陳南第一個考取了進士,之後的北宋南宋加起來,廣德相繼考中進士者有50餘人,到了明清時期,廣德更是屬文化發達區域。


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記載,廣德考取進士者列為安徽省第15名,宋至清代,榮登「金榜」共有92人,明清兩朝考中舉人者131人,考選貢生者達400人之多,在這期間,還有人摘取過「狀元」桂冠。


這些,都應該歸功於范仲淹為廣德教育事業所作的開創性的工作,是他開廣德風氣之先,以文事為己任,才能結出如此豐碩的果實。


范循青,也是從廣德一脈走出的值得世人稱讚的范仲淹後人。


范循青是安徽明光人,曾任明光市第二中學校長,從事教學及教育管理工作三十餘年。


他通過努力,從香港景范教育基金會引進資金,為安徽省明光市和山東省日照市各建了一所希望小學,此乃造福鄉梓,惠及後人的大好事,也是繼承了范仲淹教化鄉里、澤被天下的遺志。



范仲淹家訓百字銘


或許,我們可以從他的家訓百字銘中得知,為何范家可以八百年來興盛不衰,人才輩出,也希望世人從中有所收穫,傳承後人: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


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


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


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


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


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


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轂恩;


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


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


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傳承歷史,歷史銘記精神。


范仲淹一生的貢獻是全方位的,無論是政治軍事,還是教育文化,抑或國計民生、選賢任能,乃至於做人德行,都如同天上恆星,閃耀著燦爛的光輝,亘穿古今。


今日寥寥幾千字,遠遠不夠描述范仲淹的風骨魅力,僅簡述他對於教育、對於家訓的部分所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徽臉 的精彩文章:

瞧蔣介石不爽退黨,在井岡山不爽退黨,在大陸他是國民黨的黨魁,宋慶齡也要尊稱先生
她一槍打爆孫傳芳的頭無罪釋放,蔣介石馮玉祥拚命討好,毛澤東給她封官賞錢!

TAG:徽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