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點酒量,千萬別去當陽吃牛雜
在很多城市,早上是吃麵條,還是包子或是豆漿油條,大多數人出門前如心絞痛一般糾結。
可是,有一個城市在這一點上會完全達成共識,心裡大概只有一個字:吃米飯。
在遍地皆是三國故事的當陽,我見到了。
長江以南,因為所產糧食主要是稻穀,大米成為主食並不意外。
但是,在大早上就扒幾碗米飯,而且是成群結隊的去吃,在現在的縣城裡,倒是不多見。
當然,也不僅僅只吃米飯,重要的下飯菜是——牛雜。
牛雜一般用鐵鍋燉好,不軟不爛也不硬,幾乎沒有腥味兒,牛雜盛在缽子里,擱上一小把蒜蓉,桌上的這碗米飯就有了意義。
米飯是甑子蒸的,說是沮漳平原上的物產並不假,牛雜並不完全來自這座平原,或者來自百公里外的屠宰場,或是直接外購凍貨。
牛雜店的老闆並不避諱牛雜的來源。
然而,這些沒有專業培訓的師傅們,處理起牛雜並不遜色於餐廳廚師,最關鍵的是,和當地男人打架一樣,下手又重又狠,在烹制牛雜上如出一轍。
下料重,能祛除牛雜附帶的腥味,花椒大料辣椒香葉等大把大把丟進鍋里;下手重,先是猛火快炒,後是文火慢攻,再改為小火「kua」燉幾個小時,直到牛雜軟硬適中。
這其實是把很多家庭做法複製到店裡,看似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卻有「手的溫度」。
所以,街面上的牛雜店,味道和家裡的幾乎一樣,不過,也有幾家因為多投了幾味料,牛雜的表現更為慰貼。
多年前,我從凌晨4點半的火車站走出來,那時還是飄著鵝毛大雪的冬天,在公交上我就開始盤算,只要進了市區,隨便一個地點下車,找個地方下車先吃早飯。
渾渾噩噩的在建設局附近下了車,街口那家沒有招牌的牛雜店已經亮起了燈,三三兩兩的人開始在店內吃早飯。
店裡的牛雜,不知道多放了哪幾味料,與別家店裡的味道差別,不是一般的大(擦口水)。
後來,從深圳回來的老趙,帶我去東群路上吃了幾次牛雜,這才發現,當地牛雜店最為密集的東群著實讓人可怕。
我坐在車上隨便數數都有十多家,各家都號稱招牌牛雜,人頭攢動,去晚了什麼連湯都沒有,卻從來看到過哪家店掛上店招。
每去一次,我們就要解饞一次,除了牛雜,蒸扣肉(四川叫咸燒白)、蒸牛肉、蒸肥腸、凍魚、豆腐燉血花兒和燉蘿蔔,都要來上一份。
默默吃完,用紙巾抹掉嘴巴上的油水走出店門,老趙則在身後笑呵呵的埋單。
很多人問什麼是牛雜,其實,牛雜就是牛腸牛心牛肺牛喉管等各種牛下水燉在一起,所以,端到你面前根本分不清哪是牛腸哪是牛心哪是牛肺哪是牛喉管。
況且,現在一小缽牛雜已經漲到12塊了,哪有心思去仔細揣摩啊。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那裡蒸肥腸的技術已經爐火純青,和四川江油街上的肥腸已經不相上下。
早上吃這些葷貨,確實應該來點酒,不少人會來瓶啤酒,老年人會來二兩白酒。
有一次,鄰桌一位妹子揣著一瓶江小白邊吃邊喝,那天,包總在桌邊心神不寧,盯著看了好幾眼。
聽說,那是他看上的妹子。
主筆 |餅叔 圖片來自老趙
TAG: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