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學教師:我不是「要」神

大學教師:我不是「要」神

最近最火的電影大概就是《我不是葯神》了,熱度那是蹭蹭蹭地往上漲,票房也超級能打。《我不是葯神》是電影名稱,但換一個字,把「葯」換成「要」,可能比較貼近大學教師了。

學校要:科研、教學

科研還是教學?對大學教師來說這是一個問題。

很多大學高度重視學術研究,同時對教師提出了以學術研究為主的考核指標,包括論文、課題、經費等,在這樣的考核標準下,就導致部分教師沒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學中。加之很多教師為了評職稱晉陞,必然會花大把時間在申請課題、寫論文這些上面,這也造就了目前大學中出現的一些「重科研輕教學」現象。

既然已經「輕教學」了,那麼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或多或少還是有判斷的。

麥可思研究指出,2017屆本科畢業生認為母校的教學最需要改進的地方為「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64%),其次為「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46%)。此外,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課堂上讓學生參與不夠等都是畢業生認為母校需要改進的。

那重教學呢?

既然是教學,那就是教書育人之地,教學任務肯定還是有的。既然是當教師,很多教師對教學工作還是充滿熱愛的,認為教書育人是他們的職責。

可現實和理想是有衝突的。

試問,如今有多少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和各類考核都直接跟科研成果掛鉤?教學又佔了高校教師職稱評定的多少比重?大學教師是成年人,有家庭,也要有事業。要想收入上漲,事業發展,那就是要評職稱,那就要科研成果,而教學恰恰在當中是不大重要的一環。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是重科研還是重教學?或許,很多教師也在迷茫。

講到這裡,似乎這又回到了上面「重科研輕教學」話題,想評職稱,在教學上多少有所忽視。而經濟壓力大,教學科研難以平衡,還要面對職稱評定、獎金分配、項目審核等各個方面可能會有的利益衝突,高校教師的壓力可想而知。

那如果大學教師想要科研和教學兩方面都盡量平衡呢?那壓力也必然更大!在國內某名牌大學任職的青年教師趙芬表示,一學期她有好幾個月處於生病的狀態。白天要上課和處理各種雜事,晚上清靜的時間,則要備課、讀書、看材料和寫論文,周末則會帶個讀書班,或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長期缺乏休息,也沒什麼時間鍛煉,「一直都擔心自己會過勞死。」

大學教師累嗎?累!但當付出有收穫的時候,他們又很欣慰。

大學教師:我不是「要」神,要科研、要教學,我都可以做,也許會有偏向的一方,但我盡量平衡。

相關:

教學、科研,無論哪方面,其實都會給大學教師造成壓力。對於「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這些大學做過這些事:

武漢大學曾對外發布該校本科優秀教學業績獎評選結果,150餘位教師獲獎,每人獲3萬元獎金。四川大學設立「卓越教學獎」,浙江大學設立「心平獎教金」;有的由地方教育部門主導,探索構建多元的教師評價體系,比如湖北省在省內高校推行職稱分類評審,在職稱評定中設立「教學為主型」崗位;有的以大學學生社團為主導,以票選方式推選教學優秀教師,比如清華大學連續舉辦了數屆的「清韻燭光——我最喜愛的教師」評選。

可見,很多大學還是對目前出現的一些現象做了努力,雖然並沒有完全打破目前的現狀,但至少有這方面趨勢。大學裡需要好的教師,也需要好的科研成果。學校需要平衡科研與教學的利益,無論教師的工作領域是哪個方向,只要做出了成績,都值得鼓勵。從日常收入到獎勵機制、職稱評定,都要保證公平公開,科研與教學「兩手都要硬」。

學生要:不點名、劃重點、不掛科

大學生想要教師不點名,這樣他就可以不用上課;

大學生想要教師劃重點,這樣就算期末複習變成期末預習也有很大幾率及格;

大學生想要教師不掛科,這樣自己就不用補考。

這樣的想法真美好啊,玩也玩了,不用學習就可以直接背重點,然後考試及格,這才是真正完美的大學生活啊~

大學教師表示:呵呵~

如今上課遲到、早退甚至直接缺課的現象很常見。網上總說大學教師點名的套路越來越深,藍牙、刷臉、紅包……只有別人想不到,沒有大學教師用不到。可是歸結問題,大學生不上課是很正確又很有理由的事情嗎?

有人說,不上課是有些教師教得不好。是,我們從不否認,確實有部分只把上課當任務,能多敷衍就多敷衍,但也有很多大學教師在認真備課,想認真教學,傳授知識。而學生的行為卻恰恰打擊了這些充滿教學激情的大學教師。造成如今詭異的局面怪誰呢?不知道。

上完課到了期末就要考試,考試就要劃重點,這已經形成一種潛規則。如果在最後幾節課有教師沒自覺劃重點,那麼學生則會主動問教師有沒有重點,並請求教師劃重點。

而每到期末,網上的段子就會走一波,還會得到很多大學生的共鳴:

● 死豬不怕開水燙,越到考試我越浪,大不了重修再來!

● 翻書:馬冬梅……合書:馬冬什麼……翻書:馬冬梅……合書:馬什麼梅……翻書:馬冬梅……合書:什麼冬梅……翻書:馬冬梅……合書:馬冬梅馬冬梅馬冬梅,我記住了……考試:瑪蒂蓮…

● 只要專業選得好,回回期末勝高考。

● 學習需要積累,我以前沒學,所以現在學了也沒用。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天一本書,一周一學期。

……

大學教師:你們還真有理!

想像一下,如果學生要,教師就給,最後的局面是什麼?要不點名,然後學生不上課;要劃重點,然後學生不用複習;要不掛科,那根本不用擔心補考,隨便寫幾筆就過了。當大學教師把這些都給大學生之後,大學生得到的是什麼?拿錢上學荒廢四年獲得一紙文憑!那這樣的大學生不就是一個有大學文憑的高中生畢業生而已嗎?這樣的大學氛圍又談何大學!

但如果大學教師如實提交學生成績,「噩夢」就開始了,學生通過郵件、電話、微信各種方式轟炸,請求不掛科;有不服氣的直接投訴;期末評價直接最低分……最後出於各方面的壓力,有的教師頂不住,最終還是改了分數,及格率更高了,這算皆大歡喜?也有頂住壓力不動搖的,但是在學生里的名聲多半不怎麼好:「就是那個教師,別選他的課,很變態的。」

大學教師:我不是「要」神,也許你要的分我可以給,但是為了你的未來和成長,我希望是真真實實地給出去

除了別人,大學教師自己也會有想要的,想要收入上漲,想要職位晉陞,想要教學出色,想要工作滿意……但大學教師不是「要」神,就算自己想要的,也需要自己努力,就算結果不一定如意,但還是會有方向地走下去。

我不是「要」神,學校要的我不一定能給出完美的答卷,但我會盡量平衡科研和教學;學生要的我不一定不給,但一定不要超過底線;自己要的,我不一定會得到,但還是會為之努力。我不是「要」神,但我是大學教師

(來源:麥克思研究)

中國創新挑戰賽是針對具體技術創新需求,通過「揭榜比拼」方式,面向社會公開徵集解決方案的創新眾包服務活動。

舉辦創新挑戰賽,有助於促進技術的供需結合,拉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有助於梳理產業關鍵共性問題,助力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有助於培育專業科技服務機構,形成良好科技成果轉化生態;

有助於推動地方科技計劃改革,形成「科研懸賞+研發眾包」的新型項目組織與資助模式。

同時,挑戰賽幫助企業降低創新成本集眾智解難題,將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抓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114產學研 的精彩文章:

科研進展:「許昌人」遺址地質考古研究取得突破

TAG:114產學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