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簽署 5 項汽車合作協議,一切還是圍繞新能源政策
文 | 馬若飛
核心提示:
藉助政府磋商,6 家中國汽車公司與德國企業達成合作。
大部分合作都是舊生意的續約。
一切都還是為了新能源政策,為了積分和補貼。
在因貿易摩擦,美國進口汽車漲價的當口,中國的汽車、出行公司找到了和德國合作的機會:中國和德國在汽車產業上一次簽了 5 項合作協議,設計自動駕駛、新能源汽車和汽車研發。
當地時間 7 月 9 日,中國與德國政府在第五輪政府磋商中籤署了超過 20 項商業合作協議,涉及農業、教育、青年、衛生、化工、通信、汽車等多個領域。在汽車方面,寧德時代、滴滴出行、蔚來汽車、江淮集團、華晨集團與德國公司分別簽署了不同領域的合作協議。
華晨、江淮、蔚來的合作協議並不新,都是與現有的合資夥伴「續了約」:華晨和寶馬簽了一份長期合作框架協議,簡單的說就是華晨寶馬在中國會有更多的生產線和汽車,同時也會在開發方面進行更多合作;江淮和大眾以及大眾旗下的西雅特簽了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新能源方向進行更多的平台級研發,投資金額 5 億歐元,約合 39 億元人民幣,同時計劃讓西雅特入股江淮大眾,要在 2020 年前後把西雅特品牌引進中國。
同時,新能源創業公司蔚來汽車與博世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合作開發感測器、自動駕駛、電機控制和智能交通系統等技術。在這之前博世集團是蔚來汽車的供應商,為蔚來提供動能回收、ESP 等零部件,這次的簽約明確了雙方接下來的合作。
四家中國汽車公司的生意都和新能源激勵政策有關,合作更多的也是為了政策。
專門造新能源車的江淮大眾目前給人的印象並不好。目前的專利圖顯示,江淮大眾的第一款車 SOL E20X 看上去和江淮自己的純電動車 iEV7S 非常相似,再結合之前「造經濟型」電動車的表態,江淮大眾旗下產品有可能就是為了給大眾賺新能源積分。
在中國政府出台刺激新能源汽車生產的 CAFE 法之後,包括豐田、本田都在這麼做,豐田和合作夥伴廣汽甚至一車三賣,把廣汽傳祺 GS4 插電混動換了商標,分別放進了三菱、豐田和菲亞特的產品序列。原因就是為了賺積分。
西雅特來中國市場也不是新鮮事。2012 年,大眾曾將西雅特以進口的形式引進中國,但主打價格更高的運動車型,年銷量不到 2000 且一直沒有國產,西雅特沒有取得同為二線品牌的斯柯達的成果,2014 年退出中國市場。
這次西雅特以入股江淮大眾不低於 1% 股份的形式重返中國,雙方將基於西雅特的產品進行本土研發。目前還不知道合作的具體形式,但西雅特是否再次進入中國現在看起來不是很重要。江淮大眾只有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生產資質,西雅特暫時沒有電動車。最可能的結果是隨著西雅特 2020 年正式推出電動車時,在中國生產相關產品。主要大車企的電動車投產節點都在 2020 年,西雅特這個基本上是換標大眾的小牌子不是很重要。
蔚來汽車的合作協議看起來很「務虛」。首先蔚來自己的問題很清晰:2018 年已經過半,但還沒有實現年中大規模交車的承諾,交付的整車上高級輔助駕駛等功能也沒有啟用。蔚來汽車的造車進度比預期的要慢,大批量生產汽車是蔚來汽車生意的核心,它目前還沒充分證明這個能力,而與博世的更進一步合作對現階段量產汽車看起來也沒有什麼幫助。
中國電池廠商寧德時代和寶馬的合作最簡單易懂。
7 月 9 日,寧德時代與德國圖林根州政府正式簽署在德投資建廠的協議。協議稱寧德時代將以 2.4 億歐元,約合 18.7 億人民幣的額度在圖林根州首府埃爾福特市設立電池生產基地及研發中心。這是寧德時代第一家海外工廠,2021 年投產。
同時,寧德時代和寶馬汽車宣布,雙方達成汽車電池採購協議,寶馬將從寧德時代採購約 40 億歐元,約合 311 億人民幣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採購協議分成兩部分,從中國本土採購 25 億歐元的鋰電池,在新工廠投產之後再採購約 15 億歐元。寶馬說,電池組很大一部分將用於寶馬的 iNEXT 電動車型,該車型是將於 2021 年上市的下一代寶馬電動車。
明確的採購意向對寧德時代來說是個好消息。寧德時代 6 月 11 日剛剛在創業板上市,首批募資 54.6 億元。這個數字比之前招股書中預披露的 131 億元募資金額少了一半,雖然寧德時代最終依然是創業板最大的新上市公司,但也暴露了問題。
招股書顯示,生產汽車動力電池的寧德時代營收增長很快,從 2015 年的 57.03 億元增長到 2017 年的 199.97 億元,出貨量在全球大約排第三。但上市之前的招股書顯示,2015 年開始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已經開始下降,每瓦時的折算價格已經從 2.28 元下降到 2017 年的 1.41 元,超過了成本下降的速度。另外,作為一家經營新業務的新公司,利潤增長率也在下降。2015 凈利潤增長率超過 1609%,2017 年下降到 35.98%。
國際業務看上去可以改變現狀。寧德時代的海外業務只佔公司營收 1%,和寶馬簽署的協議可以消化更多產能,這在和三星 SDI、LG 化學等公司的行業競爭中是一個階段性的好消息。
合作理論上應該是各取所需的,就像合資汽車汽車們,中國公司需要技術,外國公司需要市場。這一輪關於新能源的合作也是各取所需,只不過雙方的需求一致,都是在中國的新能源激勵下,賣出更多的電動車和汽油車。
越來越多的合作看起來很紅火,各家國際公司也言必稱中國是最大的市場,以及電動汽車的火熱前景。但事實是中國市場變成了實驗場,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合作是否能帶來更好的新能源車產品,暫時看不到肯定答案。
※用區塊鏈講一個P2P存儲的故事
※「天空之城」的穿越:以未來的名義去造一座城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