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身上,就能看到你的認知階層
作者:周沖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的言行里,藏著你的認知。
《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廠》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紐約有一戶窮人。父親是牙膏廠工人,收入微薄。
媽媽沒有工作。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加起來381歲了,全部癱瘓,擠在一張小床上度過餘生。
屋頂漏雨,牆壁漏風。
桌上無菜,碗中無食。
他們的晚餐,是7個人一起喝一鍋清水煮甘藍菜湯。
父親失業後,連甘藍菜湯也喝不起了。
查理就是這戶人家的孩子。
他不帥,不壯,也不是很聰明。
他普通得像一顆草,少有人注意得到。
但是,在故事的末尾,他成為全世界最幸運的孩子。
他擁有了龐大的事業,驚人的財富,為全世界孩子製造夢想和甜。
你大概也想問:為什麼出身寒門,查理卻最終逆襲?
其實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一個是,就是他有一個超級好的家。
這個家一貧如洗,但又富可敵國。
這個家一無所有,但又應有盡有。
當然,他們富有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
他們面對困苦,從不抱怨。
當父親苦喪著臉,從風雪飄零的門外走進來。
母親一看,就猜到了發生了什麼。
但她一句喪氣話都沒說,甚至沒有皺眉,也沒有嘆息,而是輕快地一轉身,拿著菜刀,剁下半截捲心菜,揚著聲音安慰丈夫:「沒事,我把湯再做稀一點。」
他們面對貧瘠,一直樂觀。
查理沒有玩具,沒錢去遊樂場。
但他一點都不自卑。
他用爸爸從牙膏廠帶來的廢棄蓋子,一天天地攢著,一個個地積著,最終做了一艘漂亮的大航模。
他們面對生活,充滿希望。
當威利?旺卡先生髮出告示,有5個孩子可以進入巧克力工廠參觀,其中有一個還將繼承他的巧克力工廠時。
查理家人聽到消息,沒有一個人說:「我們家的人就別想了,我們沒那個命。」
所有人都在支持孩子。
他們鼓勵查理,如果喜歡,就去試試吧。
他們身處絕境,但彼此相愛。
查理沒錢買巧克力,大家商量了一下,決定提前給查理過生日,把巧克力當成生日禮物送給他。
第一次,他沒有中獎。
第二次,爺爺將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枚硬幣給他,讓他去買巧克力,結果也沒中。
但沒有任何人怪罪。
大家互相鼓勵,在貧困的日子裡互相扶持。
他們尊重孩子,不掠奪孩子的所得,不要求孩子為家庭犧牲。
後來,查理在雪地里走著,忽然發現下水道口,有一張紙幣。
他走過去一看,發現是10美元。
他用這10美元,去商店裡買了巧克力。
這一次,他看到了金獎券。
旁邊一群男人女人撲過來,要和他換。
一個阿姨說,可以給他500美元,買他的金獎券。
查理沒有答應。
他拿著金獎券跑回家。
大家興奮不已,爺爺甚至當場從床上跳下來跳舞。癱瘓的雙腿居然好了。
查理提到了有人要買獎券的事。
大家都拒絕了。
沒有一個大人說:「孩子,家裡太窮了,去巧克力工廠也就是去玩玩,還是換成500美元,讓這個家度過難關吧。」
沒有。
沒有一個人要掠守他的希望。
也沒有一個人暗示孩子要為家庭犧牲。
他們明白:孩子是孩子,大人是大人。
孩子的願望自己去實現,大人的困境我們自己來處理。
在這種尊重之中,查理從不覺得自己卑微,也不覺得自己匱乏。
他成為所有孩子中最真誠、最善良、最積極、最勇敢也最懂得負責的一個,最終,他贏到了最後。
你可能會說,這是走了狗屎運。
不是的。
查理這樣的孩子,即使沒有巧克力工廠的金獎券,生命的金獎券也一定會到來。
因為他有一顆富足的心。
他雖然外表寒酸,但內心溫暖又豐盈。
雖然沒有零食、玩具、華服與豪宅,但他有一個愛意滿滿的家。
在這個家裡,他被所有人愛著。
他不自卑,不焦慮,不暴躁,也不短視。
由此,他的精神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曾有一個科學實驗,專門研究寒門與豪門對孩子的影響。
實驗人員找到500多個孩子,觀察他們的大腦發育。
這些孩子,有一半來自貧窮家庭,一半來自富有家庭。
結果經過反覆觀察,發現孩子的智商,與家境並沒有太大關係。
與什麼有關呢?
與他在這個家庭里獲得的尊重、愛、自由有關。
也就是說,出生在高自尊的家庭里,哪怕貧窮,哪怕生活捉襟見肘,孩子也能聰明、自律又樂觀。
看到這裡,大概又有不少朋友說,父母一定要讀了很多書,才懂得科學的教育方法吧。
也不見得。
泰國有一個由真人真事改編的廣告片,叫《菠蘿冰棒》,講一對貧困的母女,在底層生活的故事。
女兒很小的時候,父母離異。她跟著母親長大。
母親沒有念過書,是一個文盲。
沒見識,沒遠見,更沒大視野。
工作也卑微至極,靠賣水果為生。
但因為母親的溫柔與聰慧,女孩的成長非常好。
有一回,小女孩想切菠蘿,但不知如何下手。
媽媽沒有撲過去教,也沒有置之不理,而是自己拿了一個,慢慢切給孩子看。
小女孩就懂了。
她學著媽媽的樣子,順利切開人生中的第一個菠蘿。
媽媽不懂得什麼叫言傳身教,也不懂得什麼叫讓孩子成為她自己。她只是樸素地覺得,不要綁著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學,去做,去試驗。
夏天來了,孩子們開始吃起了冰棒。
她們沒有錢。吃不起。小女孩看著別人偷偷咽口水。
母親看見了,把菠蘿切塊,插上一根竹籤,凍在冰塊里,次日拿給女兒吃。
她說:「這是菠蘿冰棒。」
小女孩覺得美味至極。
說:「太好吃了,媽媽,我們應該把它賣出去。」
媽媽沒有反對。
她任由女兒,背著冰棒箱,去叫賣,也去試錯。
沒有一個人買小女孩的菠蘿冰棒。
她沮喪地走回來,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沒有買呢?」
媽媽沒有直接說答案。
她說:「那你該自己去菜市場,看看別人是怎麼賣東西的。」
小女孩去了菜市場,細心觀察其他小販。
她聽見了吆喝,看見了廣告牌,知道了如何宣傳自己的優勢。
她回到家,拿起一個紙板,畫上菠蘿冰棒的圖,寫著:雪糕菠蘿冰激凌,每口好滋味。
然後一路吆喝:5塊一根,10塊三根。
她的菠蘿冰棒被一搶而光。
母親看見此情此景,欣慰地說:「未來無論發生什麼,我也相信她能過得很好。」
為什麼她這樣自信?
因為孩子在她的教育下,懂得了人生得由自己去探索,去試錯,去糾正和負責。
這個道理許多家長都明白。
但是少有家長能像她一樣,給孩子充沛的自由,無所保留的愛和尊重。
當一對父母能對孩子不控制,不放棄,用成人的資源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那麼,這樣的孩子不說成才,也一定成人。
這個短片的原型Achara poonsawat在長大之後,獲得Sarnrak項目獎學金,完成本科學習,過上了更理想的生活。
故事就此告一段落。
短片末尾,導演放上了一句話:家庭教育是激發潛能的源泉。
這一句話,每一個家長都要反覆誦讀。
現在,我的許多讀者朋友也已經有了兒女,成為一個父親,或一個母親。
在教育上,大家都會說很難。
確實,它不容易。
但也不難。
你只要記得,把孩子當成一個人對待,而不是一個小東西,或者小棉襖小可愛小萌寵,他們是人,一個有記憶有思考有情緒的人。
你希望孩子以後被他人如何對待,你就如何對待他。
你希望他以後成為什麼人,你就先成為那種人。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怪獸實驗。
這是一個很不人道的實驗。
但也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本質問題。
愛荷華大學的溫德爾·約翰遜博士選了22名孤兒。其中有幾個孩子,是有口吃的。
在實驗中,約翰遜對口吃的孩子採用了積極療法。
當他們發音流暢時,實驗人員會表揚他們。
當他們做事出色時,也會讚許他們。
同樣給予了充分的愛和尊重,並讓他們有自由,去做想做的事情。
而那些不口吃的孩子們就沒那麼幸運了。
他們被迫接受了消極療法。
約束重重,規則繁多,言行舉止被苛責,被挑剔,甚至被侮辱,出現細小錯誤,實驗人員會一直責備。
實驗過後,被控制、被挑剔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甚至惡化為一生的問題。
而被鼓勵與愛的孩子,口吃全部好轉,甚至不再口吃,而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出現了明顯的進步。
也就是說,前者是治癒,後者是致郁。
看到這裡,想必你也覺得,這個實驗非常殘酷。
但它也說明了,一個孩子最終走上什麼路,擁有什麼榮耀與磨難,遇見什麼樣的成就與低谷,與家庭教育關係極大。
你種植什麼,就收穫什麼。
你怎麼和他相處,他就怎麼和別人相處。
所以啊,如果你想看見一個明亮的少年,現在就給予愛;如果想看見一個獨立的孩子,現在就給予尊重與支持;
如果你想在十幾年後,遇見一個健全的大人,現在就像《查理與他的巧克力工廠》中的家人們一樣,和他平等相處,樂觀待人,不氣餒,愛生活,永懷希望。
*註:配圖來自網路
編輯:好書指南 微信號:aidushuba
喜歡請分享或在頁尾點贊
※「你真棒」,是給孩子的一種「毒藥」
※越會忙裡偷閒的人,越好命
TAG:好書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