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艷時光的古建築和古工藝品背後的手藝,你們還好嗎?
說起「斗拱」
有人可能不太熟悉
但由它托舉起的飛檐廊閣
卻在中國驚艷千年家喻戶曉
斗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
至唐宋趨於成熟
並有了裝飾的作用
到了明清兩代
斗拱的使用成為區分建築等級高下的一種標誌
因為斗拱的存在
中國古建築的層次得以出檐深遠
每當我們站在殿堂之下
抬頭仰望那向上翹起的屋檐時
總會被它那狀如飛鳥
凌空展翅的姿態所深深打動和震撼
2010年上海世博會博得無數人點贊的中國館
採用的正是斗拱結構和符。
與斗拱同樣出色的古建築構件,便是藻井
藻井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
在古代建築結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它是天花板的一種獨特造型
大部分藻井就像一種向上隆起的「井」
也像一把撐開的雨傘
按照形狀,可以為方形、圓形或者八角形
在古代中國人眼中
屋頂不只有遮蔽天空的作用
它還是『技藝載道,道藝合一』的舞台
一架架古代藻井
一處處美麗天花
承載的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建築觀
蘊涵了中國古人最深厚的宇宙觀
中國的傳統建築多為木構,遇火則毀
防火成為造屋時必須考慮的重點
除了必備的防火設施
人們還會布設虛擬之物
水能克火,所以「天」上有了「井」
蓮花、水藻也「長」上了房頂
藻井的工藝非常複雜
古代工匠不用一顆釘子
只利用榫卯和斗拱
就能將藻井堆疊而成
藻井木工構件的製作
每個環節都精益求精
不能有毫釐誤差
如今,木構建築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若要說會做藻井的人
那更是難得一見
但在一個瞻岐的小鎮上
仍有一位木匠師傅承習著這門手藝
這位師傅名叫張立群,今年54歲
是非遺戲台螺旋娥羅頂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張立群出身於木工世家
爺爺張修生是瞻岐一帶有名的老木匠
張立群兩位叔叔也子承父業
干著木匠的手藝
數十年的光陰匆匆而過
歲月在張立群的手上刻下了風霜
他的手藝愈發純熟
他也摸透了木料的品性
他說,干木工這行很辛苦
現在年輕人都不願學了
我希望自己所學的技藝能得到更多的保留
如果身體可以
我會繼續把藻井營造下去
中國的千年文化底蘊
誕生了無數精妙絕倫的藝術精品
或精美,或奇巧,或壯觀
它們的背後
藏著無數能工巧匠
他們用一雙巧手
創造出了無數奇蹟
而正是他們對技藝的珍重
對文化的尊重
經過一代代手藝人的傳承
我們才能有幸目睹
這承載千年文化底蘊的藝術珍品
然而
隨著社會的發展
浮躁、快節奏的生活
對這些古老的手藝造成了衝擊
許多年輕人不肯靜心學習古老的手藝
於是許多手藝就斷了傳承
而豆瓣一部評分8.7分的記錄片
《尋找手藝》
則狠狠戳中了這個時代的痛點
這部紀律片不管是剪輯方式還是畫面感
都很90年代,一點也不炫,一點兒也不刺激
字幕更是丑到要死
全片隨機拍攝,拒絕一切擺拍
人為導演,抓到什麼拍什麼
用本片導演自己的話說
就是一部土掉渣的片子
但就是這樣一部土得掉渣的片子
豆瓣評分高達8.7
投放B站的一周內,點擊播放達7萬
點擊播放量遠遠超一般紀錄片
數千條評價和彈幕,負面評價僅1%
《尋找手藝》講述了中國即將失傳的精湛手藝
和那些日益稀少的手工藝人
很多瀕臨滅絕的手藝
就用最赤裸裸的方式
呈現在觀眾面前
讓人心中一震
柳州桑皮紙
這是攝製組拍攝的第一門手藝。
桑皮紙以前是用來糊窗戶寫字和包裝用的
如今這些製作桑皮紙的作坊早已經廢棄了
鎮上已經沒有人再製作桑皮紙了
已經退休的老人見他們來一趟不容易
於是讓他們拍了拍他收藏的最後一捆桑樹皮
傣族造紙
貴州傣族真和養號兩位老人正在最後一次造紙
等她們儲藏的原料做完
她們就不做了
因為做了也沒人買
拍完後兩位老人看到數碼相機里自己的照片
高興得合不攏嘴說:
這下我們的照片可以到北京去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呀
片子在B站投放後,滿屏的答覆彈幕讓人感動
「請放心,已經到了北京」
「已經到了四川」
「到了湖南」
「到了上海」
「到了重慶」
「到了紐約」
「到了東京」
.......
坎溫老人的油紙傘
中國很多手工藝都掌握在老人手裡
製作傳統油紙傘的坎溫老人就是其中一位
80歲的他每天就坐在牆頭做傘
整把傘從小到控制開關的彈簧,大到傘骨
都是坎溫老人一手從竹子削制而成,純手工製作
以前他們村子有4位老人在做
2014年攝製組拍攝時,只剩下八十多歲的坎溫
2017年2月,B站的觀眾想買老人製作的傘
導演聯繫坎溫老人的家人時
他們說老人已經去世了,再也沒有人做傘了
巴拉曼
戈壁上悠揚的巴拉曼是新疆傳統的民族樂器
但如今已經很少有人會吹奏了
整個新疆,只有胡大拜爾地大叔還會演奏和製作這種樂器
攝製組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跋涉
才在茫茫戈壁灘找到了胡大拜爾地老人
在一個光線很美的早晨
攝製組記錄了老人製作巴拉曼的過程
胡大拜爾地大叔的兒子也不會製作巴拉曼,
面對攝製組的詢問他只是羞澀一笑。
這種即將失傳的新疆樂器,需要懂得吹
才能學會製作
或許這又是即將消失的一門藝術
紀錄片裡面的每一個人
每一門精緻的手藝
每一段故事都深深的感染著每個觀看紀錄片的人
裡面每個手藝人其實就是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縮影
正是因為這些普普通通的手藝人
中國燦爛輝煌的文化才會綿延不絕流傳至今
但現實卻是殘酷的
在片中,這些精湛的手藝經常被導演用最後的製作者
唯一的傳承者來解說
山西柳林孟門鎮桑皮紙
甘肅景泰龍灣村羊皮筏子
雲南勐海縣勐遮鎮傣族油紙傘
四川雅安滎經砂器……
它們中的大部分,都正在消失
這個結果是讓人震撼和悲痛的
但好的方面是
也有不少年輕人
放棄了高薪的工作
繼續去做手藝
為中國文化的傳承
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作為設計師
是否在關注日本,歐洲設計的同時
也關注一下這些中國的傳統文化
傳統手工藝呢?
不論是提取相關元素
還是使用相關工藝
都是通過了設計為留住傳統手藝做了自己的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的希望
就掌握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手中
TAG:意翔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