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2年,首個IF就超過Science和Nature,神刊是怎樣煉成的?
不久前,一年一度的期刊影響因子又更新了,最搶眼的莫過於創刊才2年的神刊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和Nature Energy。首個IF就分別高達51和46,一舉超過Science和Nature。
在高影響因子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為了滿足大家的和好奇心,我們做了一些簡單的調查,發現了一些好玩的現象。
首先,我們看一看材料學領域期刊最新的IF排名:
從這個榜單可以看出,材料學科影響因子四巨頭全部來源於Nature系列的子刊。高居榜首的兩個期刊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和Nature Energy創刊於2016年,今年是第一次拿到影響因子,可謂一飛衝天。
在更新了JCR影響因子的同時, 科睿唯安對每個期刊所發表的文章都做了數據處理,其中所發文章數量按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排名。
那麼,中國學者對這些頂刊的貢獻有多少呢?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數據:
中國學者在IF TOP4材料科學期刊的發文和施引文獻數量統計
註:超出檢索範圍,取被引參考文獻前1000個匹配項,而非所有匹配項
數據顯示,中國作者對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和Nature Energy發表論文的貢獻分別排在第2、3位,分別佔比32%和15%,而施引論文的貢獻竟都排在No.1,分別佔比39%和51%,尤其NatureEnergy引用的超過半數都是由中國作者貢獻的。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實在讓國內的期刊望塵莫及。
除了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和Nature Energy,其他材料科學知名期刊的論文和引用里,中國作者的貢獻情況又是怎樣的呢?這裡列舉幾本有代表性的期刊,包括位列影響因子第3、4的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IF>10且年發文量在1000篇以上的兩種:Advanced Materials (IF 21.950)和ACS Nano (IF 13.709),以及Q1區年發文量最多的材料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F8.097)。數據同樣顯示,中國作者在這幾種期刊里的發文數均位列前5,而引次貢獻的比例相對更高,全部佔據No.1並超過期刊總引次的1/3,其中Advanced Materials竟然高達60%。
在知名期刊發表論文數量和比重的增長,說明我國材料科學研究水平在國際上已經佔有一席之地,而背後龐大的引用數據則印證了Science China Materials副主編王訓老師提出的觀點「估計大部分頂級期刊的引用都是中國學者在支撐,有的儘管發表論文佔比並不高,但引用肯定貢獻很大,這就是現狀。國內期刊肯定潛力巨大,但何時能兌現潛力,取決於國內評價標準、國內期刊進取心等諸多因素」。
為了做個對比,我們對國產材料期刊也做了統計:
註:序號1-4為Q1區,5-6為Q2區,7-10為Q3區,11-14為Q4區
在2017年JCR報告列出的285種材料科學綜合(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類期刊中,中國期刊數量為14種,排名靠前的Nano Research、Nano-Micro Letters和Science China Materials,影響因子分別為7.994、7.381和4.318,位列第27、29和56。但是這14種期刊的年發文量,除了Rare Metal Materials andEngineering(2017年發文628篇,IF 0.290)和Nano Research(2017年發文363篇)外,其餘都在300篇以下。
Nano Research 2017年發文來源統計
數據顯示,國內期刊依舊是國內學者發文佔比最大,接近90%。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國內學者做了這麼多優質成果不發在國內的期刊上呢?這個問題之前也被很多人討論過,在此不表,留作諸位討論。
記得在Science China Materials創刊時,主編李亞棟院士曾經指出,假如中國投往國外知名期刊的論文能有小部分的迴流,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相信中國自己的材料期刊也能迅速發展起來。但是眼下來看,國內材料期刊無論從出版規模還是影響力上,與Nature、ACS、Wiley、RSC等旗下的一眾知名期刊相比,都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發展仍顯緩慢。
近些年在很多重量級華人科學家的倡議和支持下,國產期刊確實有了很大的起色,但是評價機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作為一個正在自己學術道路上添磚加瓦的人來說,僅僅因為情懷就放棄本身可以投中的高影響因子期刊,而轉投國產期刊,憑什麼?
在參加一次國際會議上,我有幸聆聽了一位院士的講座,他在提到國內期刊時,就感慨到優秀成果外流嚴重,並且建議如果要評院士、傑青、長江學者這樣領軍人才時,把優秀成果發表到國產期刊列入評價標準,這個想法如果真的能實現,那就對國產期刊的迴流帶來了有利因素,但是遠遠不夠!
國內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能力毋庸置疑,現在所欠缺的也許就是評價機制的完善,什麼時候不單單依靠影響因子,或是更大政策的偏向國產期刊,相信國產期刊的潛力終究會釋放,在國際學術界佔領一席之地!
本文綜合參考中國科學材料微信公眾號,王貴林科學網博客。
※其實,你不是一個人!
※普吉沉船倖存者:一家5口,只剩我一人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