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回陽救逆解急症

回陽救逆解急症

回陽救逆解急症

「回陽救逆法」是祖國醫學治療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法則,也是臨床上搶救陽氣衰亡、正氣虛脫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如運用及時、得法常能使病情好轉。但由於臨床病情複雜變化,故須抓緊時機,針對病機,權衡病情,辨證處理:若是回陽後,陽衰末復,仍須繼續補陽。若陽回後,呈現熱象,則陽已回,即轉為救陰;如仍繼續補陽,則更速耗竭其陰,不可不察。

陽復之後當救陰

如急性傳染病,邪氣傷人易生高熱,由於邪氣亢盛,既耗氣又傷陰,且持續高熱,氣陰大傷,致氣竭陰衰,病情惡化,突然出現體溫急劇下降,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口唇青紫,四肢厥冷,呼吸淺促,神志昏亂,脈微欲絕或伏而不見,血壓下降或測不到等一系列的亡陽危象。此時,即應根據症情,當機立斷,急投參附湯,以回其陽。如汗止厥回神清,脈色轉和,則為陽氣挽回,病情轉危為安。

反之,有些病例當陽回後,又冒出火熱復熾之象,若仍投參附湯,猶如抱薪救火,結局不堪設想,這時要急予育陰以維陽,才能制止陽邪,保存陰液。否則孤陽獨旺,而陰愈虧,陽無陰而無以附也。

「陰」的範圍包括精、血、津液,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由於某種原因而致耗損,機體陰陽失調,則發生病變。如體內陰液得不到及時補充,會影響病情發展,造成不良後果。正如《靈樞》所謂:「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因此,後世醫者通過臨床經驗總結,強調津液和機體生命的內在聯繫: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說明津液在人體內的重要性。所以陽一回並出現熱象時,必須注意補陰。正如張景岳所云:「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以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以陰得陽升,則泉源不竭。」

詳辨陰陽審機用藥

由於陰陽互根,汗、血、精、津液均為陰液,故高熱、大汗、吐瀉、出血或其他慢性消耗病的發展,都能使陰液消亡,而出現亡陰證。陰液耗竭,則陽氣往往失其依附而散越,表現亡陽的危重證候。兩者臨床表現迥然不同,主要鑒別要點在於:

亡陰汗出如稀水易流而不黏,亡陽則汗出如油而不易流且黏;亡陰四肢冷而厥逆不過肘膝,亡陽則多四肢冷厥過膝肘;亡陰唇舌干紅,脈虛數或細數,亡陽則舌白而潤,脈微欲絕,或浮數而空。

主次不同,治法有別,亡陰治宜滋陰增液或養津固氣,亡陽則治宜回陽救逆。現代醫學的輸液、調整電解質平衡、輸血(包括血漿)……等亦是為達到救陰、救陽法之目的。

筆者在此舉3個病案加以說明。

案1《徐靈胎醫案》:蘆墟名士迮耕石,暑熱壞證,脈微欲絕,遺尿譫語,尋衣摸床,此乃陽越之證,將大汗而脫,急以參附加童便飲之,少甦而未識人也。余以事往郡,戒其家人曰:「如醒而能言,則來載我。」越三日來請,亟往,果生矣。醫者謂前葯已效,仍用前方煎成未飲,余至曰:「陽已回,火復熾,陰欲竭矣,附子入咽即危。」命以西瓜啖之,病者大喜,連日啖數枚,更飲以清暑養胃而愈。

案2《王孟英醫案》:周光運先生歸杭定省,七月十八夜,患霍亂轉筋甚劇,倉卒間誤服麟丸錢許,勢益甚,侵曉召余診。脈微弱如無,耳聾目陷,汗出肢冷,音啞肉脫,危象畢呈,葯恐遲滯,請其太夫人先濃煎參湯,亟為接續。隨以參、術、苓、芍、附、桂、乾薑、木瓜、苡仁、蓮實為方,終劑,即各證皆減。蓋氣分偏虛之體,不禁吐瀉之泄奪,誤餌苦寒,微陽欲絕,故以真武、理中合法以復脾腎之陽。詰朝再視,脈起肢和,即裁附、桂、乾薑加黃蓍、石斛,服旬日痊癒。凡吐瀉甚而津液傷,筋失其養,則為之轉,故治轉筋者,最要顧其津液。若陽既回,而再投剛烈,則津液不能復,而內風動矣。此寒藿亂之用附桂,亦貴有權衡,而不可漫無節制,致墮前功也。(《藿亂論》)

案3:趙某,男,56歲,於1988年4月28日急診入院。家人訴患者當日中午在家食凍粥,以蒜莖佐膳,不久,腹瀉水樣便3次,量多,仍步行到單位開會,途中病情突然惡化,抬到醫院門診,神志昏,四肢厥冷,汗出如珠,轉筋,目陷肉削,六脈皆伏(脈搏摸不到),聲嘶,舌質淡、苔薄白,心音似有似無,血壓測不到。即用艾灸神闕、關元、足三里等穴。把病者收入病房,時已下午6時,西醫予強心等治療同時,急請中醫搶救。

中醫診為:寒邪直中太陰而亡陰。證為寒邪直中太陰,脾土受病,致清濁不分,下走大腸則泄瀉。脾主四肢,濁陰盤踞中州,陽氣不能通達,故脈伏肢厥。陽氣外越汗出。津液頓傷則目陷肉削轉筋。際此陰邪方盛,陽氣欲脫之際,急予四逆湯以驅內踞之陰,挽回外散之陽,佐以柔肝之品。

處方:党參30克,乾薑9克,炙甘草9克,制附子9克,木瓜12克,白芍12克,薏仁24克。

1劑即煎,於6時30分服藥,葯後1個小時,未見轉機,又即擬方。

處方:高麗參6克(另燉沖服),制附子9克,炙甘草9克,木瓜12克,白芍12克,薏仁24克。

即煎即服,至晚7時55分,始見脈搏、血壓(72/54mmHg),厥回神清。至次晨3時,症情暫見穩定,為鞏固藥效,再投:

處方:乾薑9克,炙甘草9克,制附子9克。

1劑煎服。約8時許,大便1次、糊狀、臭穢,欲渴舌干,苔微黃,小便不通,胸膈痞悶。此乃陽回熱復之象,轉擬清熱祛濕,養陰生津之法治之。

處方:黃連9克,黃芩12克,白芍9克,澤瀉9克,豬苓9克,藿香9克,花粉12克。

1劑,即煎上午給服。至下午2時30分,癥狀減輕,小便已通利,仍有微渴口乾,自覺心煩不舒,乃轉調理脾胃,養陰生津。

處方:山藥15克,扁豆12克,花粉12克,葛根15克,茯苓18克。1劑煎服。

5月13日,諸症消失,病者出院。並囑注意調理,多吃些富含於營養而又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強體質。

按:上述3個病案,一案是暑溫變證,立即亡陽。二案是寒性霍亂而致亡陽。三案是寒邪直中太陰而致亡陽。病症雖各不同,而病機卻是一致,都是陽氣挽回以後待以救陰。

我們再細察徐氏醫案、王氏醫案,是典型的「回陽救逆」之法,在治療步驟上,的確處理得一絲不亂,論證用藥,皆有卓見,可法可師。

如徐氏醫案中用參附挽回陽氣以後,某醫謂病機得轉,仍用前方煎成待服。然陰傷之體,孤陽獨亢之時,還以溫燥助熱,豈不速其燎原。幸徐先生及時而至,直抉其謬,而病者才步出險境,免得一死。

夫臨床診證,貴在掌握病機,方葯之投,固可以消滅病情,亦可引起新的情況,尤可以人為製造病變,其結果則陰竭而死。徐氏告誡我們:「陽已回,火復熾,陰欲竭矣,附子入咽即危。」即命病者食西瓜,此乃天然白虎湯,是清暑救陰之聖劑。

王氏則告誡我們:「若陽即回,而再投剛烈之葯,則津液不能復,而內風動矣。此寒霍亂之用附桂,亦貴有權衡,而不可漫無節制,致墮前功也。」兩氏之言,給我們在臨床上切實指點,金針之度,誡閱歷有得之言,學者宜細心體會,若能洞燭此理,對回陽救逆法,就能智珠在握,運用自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劉嘉湘:扶正治癌,人瘤共存
如何識別隱性郁證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