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警示中國陷於嚴重的低生育率危機,現實比最悲觀的預測還悲觀
中國人口真的太多了嗎?人多是負擔?
中國已經陷入嚴重的低生育率危機?
全面開放二胎後,要不要生?生幾個?到哪裡生?
城市擁擠是因為人口眾多?
這一次,我們聊了下:中國的人口和生娃問題。
現場邀請到四位嘉賓:
李建新、黃文政、梁建章、劉岱宗。
他們共同的特徵是非常關心中國的人口及政策。
他們說:
人口對社會的貢獻要超過它的負擔;
中國低生育率現狀比最悲觀的預測還要悲觀;
建議就是多生,如果一定還要強調的話,那就是趁早多生;
好的城市規劃是治理城市擁堵的關鍵。
強國大業最重要的是人口,
人口很重要,人口到底多重要?
以下內容節選自嘉賓現場分享,完整演講視頻及更多故事,請留意節目上線推送。
李建新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博士,東京都立大學博士後
「中國人口是負擔嗎?不是負擔,而是人是有價值的,人口本身就是力量。」
「中國人口真的太多了嗎?」
我們迎來了人口結構嚴重失衡的時代。那麼什麼是人口結構呢?簡單的說,就是對總人口按照某個特徵劃分成不同的部分形成的這個比例。按照年齡劃分,我們進入了是一個少子老齡化的社會,什麼叫「少子老齡化」?就是少年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小,老年人口的比重越來越多。婚育年齡這部分,男性人口大大超過女性人口,我們說進入了性別結構失衡的時代。這樣一個嚴重的失衡會影響到我們什麼呢?會影響到我們經濟可持續發展,會影響到我們社會和諧穩定,會影響到文明的繼承,會影響到國力的興衰,這是一個巨大挑戰。
從人口結構變化角度看,中國是一個倒金字塔,就是我們剛才形容的「少子老齡化」時代,這樣一個結構是非常不穩定的。相反,無論是美國和印度都是一個穩定、和諧的中心結構,我們說這樣一個人口的結構變化實際上是對我們巨大的挑戰。從勞動力年齡人口結構的變化看,中國的勞動力年齡結構的比例現在還處於高位,但是如果我們動態看,它會從很高位迅速下降到很低位,會低於印度、低於美國。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從人口結構變化的角度講,我們對未來是悲觀的。
過去的問題是我們在探討人口和發展之間的關係,我們關心的是數量。今天我們到這兒是關心的結構,也就是說結構和發展才能揭示出人口和發展之間的關係。
觀眾發問
提出全面開放二胎的時,在更多人的意識里是不願意生的,您最後給出的建議是多生。想知道,您對80後、90後也好,怎麼建議他們多生?
李建新說
你們這一代人,生育觀念已經徹底轉變了,所以說生育是人的行為,不是機器。一方面要改變你們的意識:婚育觀。另外,要增強個人責任感,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另一方面,現在也出台了所謂的配套措施,比如觀念問題:我改變你觀念,如果其他有問題,比如說育兒的成本、機會成本、養育成本統統很高,那配套設施我們希望也跟上,這是我的建議。
黃文政「人口與未來網站」聯合創始人,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統計系博士
「我的觀點非常明確:人口減少對中國沒有任何好處。」
「為什麼大家這麼不願意生孩子?」
大家知道梁先生和我這麼多年,一直在警示中國陷於嚴重的低生育率危機,但是其實我們也嚴重地高估了中國的出生人口。也就是說,現實比我們悲觀者的最悲觀的預測還要悲觀。為什麼大家這麼不願意生孩子呢?我想這裡有很多原因,我把它歸納成整個生育率有三重壓力。
第一個現代化會進一步擠壓生育率。現在農村的生育率比日本、韓國還要來的低,日本、韓國是世界上超低生育率著名的國家。第二個因素是東亞的共同因素。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和地區都在東亞,其中華人社會是墊底的。這可能是我們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導致養育的壓力非常大。第三個因素是在長期一胎化的政策下,大家已經把生一個孩子當成一個默認選擇了,人們需要強烈的理由才會生二娃,這種現象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而且這種低生育率是種惡性循環,要影響它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知道中國現在處於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富有的階段,但是我們也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感覺養不起孩子。為什麼呢?這背後重要的原因,恰恰是整個社會上孩子太少了。當你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會把所有的希望放在這個孩子身上,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會導致養育的奢侈化,進而推高養育的成本。
觀眾發問
未來我們會進入一個老齡社會:到處都是一群老頭、老太太,他們壽命很長且全部處於退休的狀態。真正想讓民眾有關於人口與生育觀念上質的提升,是否需要一個科學的、量化的臨界點?
黃文政說
我想這個節目本身就在起到這樣的作用,大家之前可能並沒有認識到中國人口會這麼快速地萎縮,也可能很多人沒有認識到老齡化那麼嚴重。未來到底怎麼樣我還不知道,你說能不能給出一個指標呢?我想當然正常情況,比較好的是:只有生育率維持在更低的水平,這樣人口才是可持續的。當你生育率低於更低水平,人口除了老齡化之外,群體肯定導向是消亡。
老齡化實際上是新的現象,在人類歷史上,並沒有出現這麼嚴重的老齡化。老齡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人均壽命的延長,第二個是少子化。中國是什麼情況呢?我們老齡化比那些和我們處在相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要嚴重很多。我們是雪上加霜,一方面人變老了,第二個方面我們孩子生太少了,所以我覺得人變老了是一個好事情,因為大家活的更長了,但是孩子變少了導致老齡化,這是不應該的事情。
梁建章斯坦福經濟學博士,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人口對創新是非常重要的,中國未來的人口形勢非常嚴峻,確實要在人口數量方面做更大地投入。」
「人口和創新是什麼關係?」
我在研究中發現創新確實和人口有非常緊密的聯繫。人口和創新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非常大的話題,今天主要從幾個方面來講人口和創新的關係。
第一個是集聚效應。中國二線的城市,現在叫「准一線」城市都在搶人,開出了非常誘人的條件。什麼原因呢?各個城市都意識到人口、人才的集聚效應。創新性行業的集聚效應更加明顯。很多創新行業,無論互聯網還是人工智慧都需要跨行業的人才非常緊密地合作,比如說攜程這樣的公司就需要互聯網的人才,也需要旅遊的人才;像百度自動駕駛技術就需要IT人才、製造汽車的人才。大城市能夠讓各行各業的人才聚在一起,進而爆發出更加強烈的創新火花。
第二個是規模效應。規模效應實際上是中國創新非常重要的優勢。規模效應不僅體現在創新上,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都是存在的,不過創新領域的規模效應可能更強烈。舉個例子,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如果我們服務於十億的市場規模,可能雇幾千個工程師,攜程現在有上萬個工程師。因為有10億人的市場,我們可以把APP做得非常好。相比較,比如韓國的一個企業,它整個的市場還不到中國的十分之一,可能只雇得起幾百個工程師,所以它的app肯定沒有我們的好。
第三個是人口年齡結構效應,就是創新需要年輕人。當一個國家人口老化的時候,它的創新力就會下降。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日本,講日本創新力的缺失,只要將日本和美國的高科技企業比較一下就很明顯了,可以發現日本的高科技公司基本上都是二戰前後創辦的,而美國的高科技公司絕大部分是近幾十年創辦的,並且他們的創始人當時都非常年輕,現在基本上還在掌控這些。所以從這個點上看出,日本和美國的差距就是在最近幾十年日本沒有新產生出一些很好的高科技公司。
80後是非常巨大的群體,現在中國享受著非常好的人口紅利。但是我們都知道,90後、00後的數量下降很多,未來老齡化非常嚴重,年輕人晉陞的空間就會受到阻擋,年輕人的活力可能會下降,創新創業活力也會下降。日本在90年代發生的問題,可能再過十年、二十年就會發生在中國。如果我們的人口結構變得非常糟糕的話,甚至會比日本更嚴重。
觀眾發問
生育多,並不是優秀的人就越多,關鍵在於把資源分配下去。以色列有很多優秀的人才,全國人口僅有0.08億,不到中國一個零頭,但出現了很多高科技公司,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梁建章說
對,兩個問題,第一是通過什麼方式補貼現金,這個肯定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其實各個地區、城市撫養小孩的成本是不一樣的。比較合理的是在大城市用免稅的方式;對於很多小地方,或者是農村的話,一定現金補貼可能就夠了。所以,現金補貼結合免稅的方式可能是更合適的。第二個問題,以色列也是一個鼓勵生育的國家,猶太人在全球都非常成功。哪些猶太人會更成功?在美國的猶太人。因為他在一個巨大的市場中,其成功程度遠遠超過在以色列的猶太人。中國人非常幸運在一個非常大的市場中,我們應該珍惜這樣一個人口規模。
黃文政做了補充
剛才這個同學講到以色列,實際上你知道在所有發達國家裡面,以色列的生育率是最高的,他們恰恰知道人口是最重要的。為什麼大家說以色列那麼少的人,但是那麼發達呢?其實這和猶太人分布全世界有關。猶太人並不是獨立的,他的產品和企業是服務於全球的。所以它實際上依附於全球巨大的人口規模,至少是整個西方世界享受這樣一個規模效應。所以人對經濟發展有用處,不只是說人才、創新力量,它最重要的是需求。人口不止是勞動力,更重要的是需求,這個才是推動經濟發展、創新最根本的動力。
劉岱宗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可持續城市項目主任,亞洲開發銀行可持續交通專家
「在未來城市更新過程中,如何把人口更多集中在公共交通系統周邊,這是我們最需要做到的一件事情。」
「哪座城市能養活更多人?」
我們從兩個維度看待城市。一個是垂直高度、高矮的問題,另外一個就是對用地覆蓋率的高低的問題,所以它有兩個軸給我們分成了四個象限,我們在四個象限里,每一個象限選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城市,最後來看哪一個城市養活的人數更多,我們就來pick這個城市。
美國休斯頓
第一個很典型的就是美國的城市,我們選取了休斯敦。美國建築的垂直高度很低,到處蓋別墅、蓋房子,因為要有大量的交通基礎設施,所以覆蓋率也很低。這是很簡單的低覆蓋率、低高度的造城模式。
法國巴黎
第二個來看一個很典型的歐洲城市叫做巴黎。知道為什麼把巴黎歸到垂直高度很低這裡嗎?巴黎大量的城市是被四五層高的樓覆蓋的。不過巴黎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它的土地覆蓋率非常高,建築物的土地覆蓋率非常高。
上海陸家嘴
第三塊就是上海陸家嘴。它的覆蓋率是非常差的,中間有很多空地,有很多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
中國香港
最後一塊是香港。香港高樓林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香港樓和樓之間距離很近,樓很高,覆蓋率也很高。
這四座城市,哪個可以養活的人口更多呢?
休斯敦,在大體的城市邊界里養活了410萬人口,平均下來大概是1300人每平方公里,把它作為一個密度單元。巴黎的人口密度是休斯敦的8倍,所以巴黎能夠養活更多的人。上海陸家嘴,是巴黎整個市區2倍的人口密度。香港本島加九龍,非常小的地區實現了320萬人口的積聚,是整個陸家嘴地區大概1.7倍的人口密度。
觀眾發問
一些美國城市,像紐約和波士頓,在他們城市裡面走感覺街區都很小,沒走幾步就會經過一個紅綠燈。但是到北京和上海後發現,過一個紅綠燈要走很長的路。這樣不同的街區大小,對城市、人口的容積和可持續性有什麼影響?
劉岱宗說
特別好的問題。巴黎交叉口很多,交通是對城市影響最深的地方。北京二環以內,是什麼時候被打造出來的?那是以前沒有發明小汽車之前,大家靠騎馬、步行的時候打造出來的。後來有小汽車之後,就變成四環、五環的樣子。大家能夠明顯感覺到這是非常清晰的交通對於整個城市的影響。當四五環出現這種形式之後,大量人口開始使用小汽車出行並佔用大量土地。如果想要更多的土地養活更多人,就要選擇具有更優可能性的、能夠滿足你交通出行的、保證這個城市更加繁榮的方式。
黃文政做了補充
城市人口的密度,實際上和國家人口多少是沒關係的。與城市密度最有關係的,是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越發達的國家,城市是越不擁擠的。看原來的城市,會發現最擁堵的城市在哪裡?不是那些人口密度高、人口非常多的國家,而是莫斯科,是一個非常地廣人稀的地方。因為它規劃不好,或者因為它經濟發展程度不夠,導致雖然有巨大的土地,但城市非常擁堵。中國擁有14億人口,最大的好處是什麼?是使得我們有很多的大城市。對北京、上海不感興趣,還可以去深圳、大連、重慶。如果你生活在俄羅斯,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是莫斯科,要麼是聖彼得堡。所以中國人口巨多帶來的好處,實際上是我們有非常多的選擇。
人口問題為什麼要@80後、90後、00後?
為什麼要@所有人?
更深層的含義是人口就是命運。
它關乎著你,關乎著城市的未來發展,還關乎著整個中國的未來。
四位嘉賓藉助人口之名,其實在講人才關係,回到人的初心,回到以人為本。不要忘了一個城市任何的創新都來自人本身。人口的政策制定也要回到人的初心,回到以人為本。因為人口問題就是命運問題,也就是你、我、國家的未來所在。
我們是誰?
《@所有人》是騰訊新聞出品的首檔互聯網TEAM TALK團隊演講認知類文化欄目,每期一位業界大咖,帶領他的朋友或其團隊成員組成演講團,以演講或談話的互動模式,跟觀眾分享親歷故事。通過「講故事」化「深度為簡單」,通過「演講」化「枯燥為睿智」,向觀眾傳遞新知。
嗯,我們是一檔團隊演講節目。
新知:我知道你不知道的
故事:我經歷你不曾經歷的
見地:我洞察你沒想到的
表達:我感染你的情緒
我們做過什麼?
我們在踏實地做一檔演講節目。
第一季5期,聚焦教育、中年焦慮、醫療、終身學習、人生意義。
TAG:所有人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