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雍正年制掐絲琺琅銅佛像

雍正年制掐絲琺琅銅佛像

數年來,雖然一些珍貴的佛像經過拍賣市場迴流到國內,但與流失海外的大量佛教藝術瑰寶相比,真可謂九牛一毛。就佛像藝術品市場發展而言,僅靠國內的一兩家拍賣企業是遠遠不夠的,巨大的市場潛力尚待挖掘。數量龐大的佛教藝術品若要實現海外迴流,除了藝術市場的力量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國家之間文化部門的協商與對話。從今年春拍北京翰海和古天一的拍賣數據來看,國內佛像藝術市場行情回暖勢在必行。數年來,佛像藝術拍賣市場的跌宕起伏,雖早已被業內人士司空見慣,但流失海外的佛教藝術瑰寶漫長的回歸之路,卻永遠值得人們期待。

自元代開始,中國佛像製作的主流風格由漢式轉為藏式,這一方面是出於皇帝個人對藏傳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統治政策的影響。明代永樂和宣德兩朝治藏的重心是宗教籠絡政策,佛像是回贈西藏上層必不可少的固定禮品,這些彙集全國能工巧匠,經過數十道複雜工藝製成的皇室御制佛像,除了符合西藏佛像的標準外,還以雍容華貴的佛像樣式體現出大明皇家的氣派,再加上僅賞賜給前來朝貢的西藏各派宗教領袖,就更加珍貴,在當時就已經價值連城。

掐絲琺琅,漢族傳統工藝品,屬於琺琅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掐絲琺琅,又稱「景泰藍」。其製作一般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琅釉彩,經過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琅器皿。自元代從西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本身帶著伊斯蘭教藝術繁複綿密、蟠曲虯結、極重線條和設色的裝飾性特點。但是到了明代,工藝臻至成熟,不僅制胎巧奪天工,器型豐富多樣,釉色更是變幻萬端,在早期的寶石藍、菜玉綠、雞血紅、車渠白之上,又新添了葡萄紫、翠藍和玫瑰色,觀之愈加純凈透亮,泛出晶瑩可愛的寶石光澤。清代掐絲琺琅技藝較之前朝已有長足的進步,其一大特點是體量宏偉。特別是在乾隆時期,由於乾隆帝本人的興趣愛好及審美需求,使得琺琅工藝得到了空前發展。金屬胎琺琅器以其自身的金碧輝煌、富麗華美成為宮廷中不可替代的陳設佳品,用以彰顯帝王之家的富貴和威嚴。

GIF

成交記錄

明宣德 銅鎏金無量壽佛像 550-650萬 萬 2750萬 2017-06-03

佚名 1432年作 佛像 150-250萬 萬 1782.5萬 2016-12-22

明宣德 銅鎏金雙修佛像 300-500萬 萬 1144萬 2016-10-29

明 銅鎏金藥師佛像 2500-2800萬 萬 3360萬 2017-04-29

齊白石 十六應真佛像冊 1000-1500萬 萬 1120萬 2017-11-2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藏品鑒定交流中心 的精彩文章:

TAG:國際藏品鑒定交流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