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缺少種族現實主義,現代社會難以保持繁榮與穩定

缺少種族現實主義,現代社會難以保持繁榮與穩定

本公眾號基於科學、數據以及社會現象實事求是的探討種族特質、種族差異與種族張力,力促各族群的和平相處與共同繁榮。

什麼是種族現實主義?

種族現實主義是正視真相和回歸常識。

讀者您好!

非常歡迎您關注我們開設的「種族現實主義」公眾號,我是中華復興。在交通和醫療衛生技術日益便利發達的今天,人口的大規模遷移與高生育率人口的急速增長成為可能。交通的快捷方便與醫療技術帶來的超低嬰兒死亡率對全人類來說固然是好消息,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正視族群之間的差異,這兩個技術也會使大規模的跨國,甚至跨洲際人口替換成為可能。

因此,我們認為本公眾號分享的知識對社會長久穩定與繁榮是尤其重要的。在本公眾號的開篇文章中我們會首先闡述我們的基本觀點,對種族現實主義以及其的缺失的危害做一個概述,在隨後的文章中我們會陸續用更多科學、數據、歷史以及當今國際局勢來闡明和支持我們論點。

種族現實主義 vs 種族浪漫主義

種族現實主義認為:不同種族的差異不只是外表和膚色的差異,而是在平均身體特徵、身體素質、平均智商、性格、自控能力、未婚先孕概率、犯罪率與性傳播疾病方面都存在普遍差異,而這樣的差異必然也影響不同的族群構建什麼類型和水平的社會。對於產生什麼樣的社會,種族差異當然不是唯一因素,但是卻是常常被忽略不計的因素,我們不認為這是一個科學的態度。

而種族浪漫主義正是面對壓倒性的證據,仍然相信不同種族在各個方面都是一樣的,所產生的差異完全是後天的因素所致(經濟狀況,原生家庭,種族歧視,社會壓迫,歷史原因等等),種族浪漫主義相信不同種族僅僅是外表的不同,而內在特質與傾向都有無限的可塑性和趨同性。種族浪漫主義現在在西方處於主導地位,任何不同的聲音都常常因不符合西方的「政治正確」而被扣上仇恨、偏見、甚至種族歧視的帽子被邊緣化和打壓。而隨著全球化與信息化的到來,這種在西方流行的態度正在通過西方媒體,各種機構(包括NGO),以及西方政府輸出到我國。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提到的種族差異談的都是群體平均值,而不是輕看或者歧視個體。比如,當然有耐力與爆發力都非常出眾的中國人,但是就族群平均值來講,非洲人種顯然在此有非常強的優勢。

種族之間的不同身體特質

幾年前,英國的BBC新聞網就有報道指出,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首次比賽以來,世界田徑錦標賽的每位100米決賽的冠軍都是黑人。另外,自2001年以來連續10屆進入決賽的所有選手都是黑人(除了在2007年有一名獲得第七名的斯洛維尼亞選手之外。)這一現象至今仍然改變甚小。

在奧運賽場上我們也看到類似現象,而且不僅是短距離賽跑,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報道,肯亞已經在長跑項目佔據霸主地位達數十年。2013年,肯亞人威爾遜·基普桑獲得了柏林馬拉松的冠軍,但不可思議的是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都是肯亞人。而在女子組,肯亞選手獲得了第一名、第二名和第四名。

然而,在國際游泳比賽中我們卻極少看到黑人運動員的身影,獲得冠軍的就更是鳳毛麟角。美國政府2014年的報告也佐證這樣的觀點。報告顯示, 在9-15歲的年齡段,黑人青少年的溺亡概率是白人青少年的5倍。一份更早的報告顯示,近60%的黑人孩子不會或者不願意在深水區游泳,而這一比例在白人孩子中僅佔31%。在美國的黑人公民並不比白人公民明顯的缺乏戲水的機會。同時,在加勒比區域的牙買加等中北美國家的人種構成上很大程度都來自於非洲,並且有豐富的海灘資源。但是這些國家卻在水上運動領域毫無建樹,但在田徑等傳統陸地項目中成績斐然。

報道來源:

https://atlanta.cbslocal.com/2014/05/16/study-young-black-children-drown-at-far-higher-rates/

這其中重要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因為黑人運動員的骨骼密度更高,使得浮力低於白人和黃種人運動員, 美國的臨床內分泌學與新陳代謝期刊(JCEM)也顯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黑人的骨密度都高於白人,患骨質疏鬆的概率也相比白人更低。該期刊刊登在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期刊網站上。

期刊來源:

https://academic.oup.com/jcem/article/82/2/429/2823249

種族之間的平均認知能力的差異

顯然種族之間的差異也不僅僅停留在運動能力上,大腦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最複雜和消耗最多能量的器官。很難想像不同種族之間在平均的身體機能與特點上有顯著差異,但是在大腦、認知能力以及智商上卻有完全一樣的平均值。

事實上,近一百年來的科學實驗和大量數據的積累已經充分證明了不同種族在這方面的差異。本文僅僅例舉其中一些例子,就如身體機能方面一樣,筆者只是篩選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證據和想像,更多的研究報告與數據將在之後的文章中推出。

《美國教育領域進步評估報告》2013年的數據顯示:相比仍在進行種族隔離的1965年,2013年在美國的初三學生中,白人和黑人學生的學習成績差異雖有一定降低,但並無顯著變化。

在下圖中,左邊的表格是在數學方面的成績差異,右邊的表格是在閱讀方面的成績差異。黃色柱子是1965年數據,綠色柱子是2013年數據。每個表格的四對柱子分別是美國東北部、中西部、南部和西部的統計數據。

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在這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美國在種族尊嚴平等方面已經取得顯著的進步,種族歧視和仇恨已經普遍的被主流社會所不齒。可是,不僅這個報告,大量多年來的報告都顯示白人學生和黑人學生的成績差異減少的非常有限。

面對這樣的數據,合理的邏輯有兩種可能一種就是雖然制度性的種族歧視已經被廢除,但種族歧視、偏待與壓迫仍在美國的教育機構中系統性的,隱形的進行。另一種可能性就是,在美國雖然極個別的個人歧視行為仍然存在,但是制度性的種族歧視已經被徹底廢止,而不同種族學生的平均學習表現差異只是忠實的反應了不同種族的平均學習能力、認識水平與平均智商的差異。

第一種可能性被許多統計數據證明是站不住腳的,舉一個例子,2007年加州的英語統考成績顯示:亞裔(通常華裔,韓裔,日裔占多數)的平均表現高於白人,白人高於拉丁裔,拉丁裔高於黑人。見圖表:

數據來源:https://www.sfgate.com/news/article/Summit-called-to-address-racial-disparities-in-3301070.php

此圖表顯示的是不同種族背景的學生達到平均分或者高於平均分的比例。圖表中的「弱勢群體」為領受美國聯邦政府午餐補助的孩子。該統計圖表顯示,亞裔的平均成績無論是在非弱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中都為最高,而黑人學生則正好相反。

在美國一共有14,000個學區,在每個學區的平均成績多數都是如此分布的:East-Asians東亞裔(華裔,韓裔,日裔)、白人、拉丁裔(Hispanics)、黑人。

(https://www.amren.com/videos/2018/01/what-is-race-realism-jared-taylor-video/)數據來源

如果白人主導的美國社會真的仍然存在普遍的隱性種族歧視的,那麼如何解釋比黑人更晚來到美洲的亞裔不僅在平均成績,也在平均收入等衡量成功的指標上都高過白人平均值與黑人平均值呢?很難解釋白人為什麼會構建一個悄悄歧視自己,偏袒亞裔的社會。

紐約的2017年的一份報告從2008年跟蹤觀察了71,000名進入三年級的學生的表現,該跟蹤調查一直進行到初一發現:從三年級起,黑人與拉丁裔就開始落後於白人與亞裔學生的表現,並且這種差距隨著他們進入中學而進一步加大。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xrKdaoARx08bW9JbE9FYmt1cHNhcEpwUlNoNF9xUGs1dDhv/view)報告文件鏈接

芝加哥論壇報2011年報道披露,該市進行了20年的教育改革,此改革旨在意圖降低黑人學生與白人學生之間的成績差異。可是,20年後黑人學生與其他種族的成績差異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有被拉大的現象。

(http://articles.chicagotribune.com/2011-11-14/news/ct-met-cps-racial-gap-1114-20111114_1_performance-gap-cps-jean-claude-brizard)

根據數據和常識推理,以上的種種證據指向不同的種族在平均學習能力,學業表現和智商上是不同的,而這些差異也基本體現在了西方社會的各個領域,不是通過投資,教育改革或者其他的對外部環境的干預就能夠被消除的。

至於是什麼造成了平均智商和學習能力的差異,生物學家、人類學家、腦神經學家持不同意見,但是一個基本共識就是這些差異有很大部分是不同種族的先天基因決定的,有的學者認為不同種族的平均智商差異50%取決於基因,有的學者認為基因影響的比重更高。著名學者與心理學家理查德·林(Richard Lynn) 畢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他曾在埃克塞特大學和都柏林經濟與社會研究院任教。作為研究種族差異的專家,林認為不同種族之間的智商差異高達80%取決於先天基因。

來源:Lynn, R. (2011). Dysgenics: Genetic Deterioration in Modern Populations. 2nd Edition. London: Ulster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事實上,不同人群的平均智商差異在學術界已經是一個公認的數據了。下圖為不同國家平均智商差異分布圖:

數據來源:https://iq-research.info/en/average-iq-by-country

類似的數據已經被收集了至少數十年了,繪製出的國家平均智商分布圖大體類同。

種族浪漫主義的危害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博:種族差異研究

持有種族浪漫主義觀點的人們往往具有幫助弱勢群體的良好意願,但是良好的本意並不會避免脫離現實的一意孤行產生的惡果。

這樣的不良後果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首先,種族浪漫主義不僅不利於各種族的和平相處,反而激化族群之間的矛盾。如果種族之間在自控力、性格傾向、平均認知能力與智商本質上的潛能都是一樣的。那麼在不同種族混居的西方社會,非洲裔與拉丁裔在平均收入、學業表現、犯罪率、非正常死亡率、智商測試結果等指數上的明顯落後於白人與亞裔就容易被歸結為社會仍然有隱性的系統種族歧視,而不是從族群自身尋找原因,並制定幫扶策略。在美國日益尖銳的種族矛盾就反應了這一現象,種族騷亂時有發生。

2014年在美國密蘇里州的騷亂

既然將自己族群的問題歸結為是白人社會的種族歧視問題,那麼領取政府救濟金,甚至要求更多的針對黑人以及拉丁裔的扶持政策就變得理所當然,依賴政府、依賴各種慈善機構的救濟就變成了一種思維習慣和一種文化,阻礙了非洲裔和拉丁裔的自我反思、自我調整、和盡己所能彌補不足。西方社會當然有自立自強和的非裔與拉丁裔,但是無容置疑的是一種受害者心理和依賴文化確實更容易在這兩個族群中形成。

同時,將自己族群的問題都歸於外部因素的受害者心理會讓人們心中醞釀不滿情緒,使得社會矛盾加劇,產生各種偏激的舉動。

比如,在美國許多公園與大學矗立的著名歷史人物的雕像,僅僅因為在那個時代曾經持有奴隸而被批判不夠「進步」,被認為是社會隱性種族歧視的象徵,而被示威甚至拆毀。2017年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歷史人物的雕像被拆毀,7名騷亂嫌疑人被捕,拆毀雕像的人群高喊的口號是:「不要警察!不要3K黨! 不要法西斯美國!

同樣的現象在英國也時有發生,西塞爾·羅德(Cecil John Rhodes),是英裔南非的礦業大亨,他對南非歷史的影響頗為深厚,在1890年至1896年間擔任英國開普殖民地總理。羅德生前對教育事業相當熱衷,不僅在南非設立了羅德大學,還為母校牛津大學捐款不少,並在去世前立下遺囑,後設立著名的「羅德獎學金」。該獎學金後被稱作「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獲獎者不僅能拿到高達5萬英鎊的獎學金,還能在牛津大學獲得「特別培養」的機會。不少國際知名領導人和諾貝爾得主都曾受惠於該獎學金。不過,因為他在那個時代對種族的觀念與當今格格不入,牛津大量學生要求拆毀羅德的雕像,因為它被認為是種族歧視的象徵。

可見,種族問題的張力在西方社會日益突出,人們不僅難以很好的面對當下、客觀的分析造成非洲裔以及拉丁裔的表現差距的各種原因,同時也開始敵視自己國家的歷史以及傳統,意圖通過拆毀雕像來抹去歷史以符合當今的「政治正確」。奴隸制和白人至上主義固然是錯誤的,但是人類社會就是在不斷的進步當中留下歷史足跡的,摧毀文化歷史象徵對解決當今的問題是毫無益處的。而在這非理性的舉動背後,脫離現實的種族浪漫主義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種族浪漫主義導致社會的資源浪費與分配不公,從而影響國家的長遠發展與頂尖水平。多年以來在教育領域,無論是政府開支還是個人與機構捐贈,美國每年都花費數以億計的資金來撫平種族之間的學習成績差距,但是至今為止沒有一個大規模的花費項目真正持久的使得黑人與拉丁裔學生的平均成績趕上亞洲學生與白人學生。面對不同種族的不同表現,假定不同種族的智能潛能與平均智商是相同的,會使得得教育決策者們相信學業表現的差異等於教育的失敗和社會不公。

因此,面對科學證據,人們本應正視和接納合理的差別並調配適當的資源來幫助不同族群的學生做到自己的最好,可是因為種族浪漫主義的基本預設導致學校把大量資源花費在「撫平種族之間的學習成績差距」上了。這最終的結果是:大量的資源最終在黑人與拉丁裔學生身上收效甚微,而亞裔與白人學生則往往沒有得到最好的資源支持來達到他們的最好,從而導致長期教育水平和最高學術成就的下滑。

在西方,許多意識形態偏向白左的企業家和富豪們尤其熱衷於傾投大量的資金和時間來消除種族之間在學業上的表現差距。過去數十年的失敗經驗並沒有讓他們反思,反而愈挫愈勇,加大投入。今年6月,據商業商業內幕網報道,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他妻子創立的慈善基金會投資了10億美元來幫助低收入以及少數族群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學業表現。政策研究機構智庫RAND的報告顯示,該項目是失敗的,沒有達到提高學生表現的目標。

無獨有偶,同樣作為科技界左傾精英的社交媒體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也熱衷於投資來撫平不同族群在學校的表現差異。他也曾捐獻10億美金給美國新澤西州紐瓦克市的學校,該市是美國出名的問題城市,犯罪率位於美國前列,經濟狀況堪憂,許多區域非常破敗。該市的黑人口比率超過50%,因此扎克伯格對該市教育的扶助也可以說是重點幫助黑人群體。可是華盛頓郵報2015年的報道顯示,該市的的學校浪費了大量資金,並且投入收效甚微。

而當西方精英企業家不惜重金的不斷試圖消除不同種族在學業上表現的差異,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時。在紐約的亞裔學生卻面臨在頂尖的公立學校被限制錄取人數的窘境。據紐約時報報道,該市的數所頂尖中學的招生方式是通過一個一次性考試。亞裔學生在此考試中往往表現優異,在此類頂尖學校中人數佔比達62%,白人學生佔24%,而黑人和拉丁裔學生僅佔10%。

對於以種族浪漫主義為預設前提的紐約市長比爾·白思豪(Bill De Blasio)來講,這種差異顯然自動等於不公正甚至是種族隔離和歧視。因此,他基本是在推動為黑人與拉丁裔學生自動預留20%的席位,乃至最終取消入學考試而改用其他標準。

這引起了亞裔社區的激烈反彈,因為他們感到自己的孩子被不公平的針對,他們認為標準化考試是最公正的錄取機制,而現在由於20%的席位要為黑人與拉丁裔學生自動預留,自己的孩子們則要為更佳稀少的分數競爭,因此有人將此與美國19世紀的排華法案相提並論。

此爭議中的各方正在激烈的角力中,但分析人士推測,在白左思維佔主導的紐約,紐約市長獲勝的概率非常可觀。

由此可見,當資源因為白左的「政治正確」無法得到合理的調配甚至被浪費的同時,有更高學業潛能的群體得不到足夠的支持,甚至因為表現優異而被打壓和排擠,長此以往,隨著這種現象的持續和激化,必然導致一個社會不僅在教育,而且在其他領域水平持續下滑,才華被埋沒。不僅平均成績更優異的亞裔和白人群體沒法做最好的自己,非洲裔和拉丁裔的也沒法做最好的自己,因為他們常常會看著與其他族群的表現差異,並將其解讀為是由於對自己種族的隱性歧視和隔離。

第三、種族浪漫主義為主體民族被稀釋乃至最後的人口替換鋪平了道路。

大量的科學成果表明,種族之間的差異不僅是外表的,而是包含方方面面的差異的。但是西方的許多知識精英被意識形態驅動而不是追求真相,因此製造了許多宣傳來推廣種族浪漫主義,甚至否認種族的存在,稱其只是一種社會構建起來的人工概念(social construct)。

在1965年美國通過的移民法案將移民來源從以歐洲國家為主,逐步擴大到世界各地,尤其非洲、亞洲與中東。當時美國的歐洲白人血統(非拉丁裔白人)人口佔總人口數近90%,但是到2010年白人僅佔65%,而美國人口普查局最新的預測顯示,到2045年白人就將不足50%。

圖表來源: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https://www.brookings.edu/blog/the-avenue/2018/03/14/the-us-will-become-minority-white-in-2045-census-projects/

這無疑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據,從1965年算起,不足100年的時間,美國的主體民族就從絕對的多數,下降成為少數,本世紀末下降到20%的絕對少數並不是痴人說夢。報告還顯示,白人的死亡率現在已經超過了生育率,而其他高生育率種族常常獲益於政府福利而倍增繁衍。這樣的趨勢在其他西方國家也在蔓延。

可是對於種族浪漫主義和「政治正確」的白左來講,如果您對這樣的變化感到擔憂,那麼這說明您還不夠「開化」或者「進步」,甚至是在種族歧視。因為如果種族差異僅僅是外表上的,甚至種族其實並不存在。按此邏輯,人們會認為:「替換我們的人和我們其實一模一樣,我們僅僅是被我們自己取代,何來人口替換?不管來自什麼樣的種族、文化背景和教育,只要拿到我們的居留證或者公民卡,那就是100%的美國人了。」

然而事實勝於自欺,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美國很可能會逐漸的在文化氛圍、行為方式、社會形態與文明水平向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國家趨同。阿根廷、巴西、南非等國很可能就是快進50年的美國。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種族矛盾會日趨尖銳,社會動蕩,經濟下滑導致人們逐漸拋棄現有的美國公民身份,以民族、種族和文化重構利益集團,為日趨稀少的財富進行競爭甚至衝突,從而使得現有的政治、文化與身份認同逐步瓦解。

美國被稱為民族的熔爐,但是分析人士認為,其歐洲的文明基調與人口結構決定了只有主要從歐洲和其他西方國家引入移民是具有可持續性的。而今天的狀況不僅是不可維持的,並且已經是不可逆轉的。

歐洲的政治精英不顧民眾的反對,執意引入數百萬的中東穆斯林與非洲投機移民也是與美國的種族浪漫主義類似的邏輯,「如果他們與我們僅僅是膚色不同,不會改變我們的文明形態、民族屬性以及文明水平,那麼何樂而不為呢?他們成為公民後還會不斷的投票給支持移民的我們,這不是雙贏嗎?」

作為屹立東方正在崛起的大國,我們有自己漫長的歷史作為我們的警戒(唐朝就是一例),同時西方文明又即將從其成就的最頂峰急速下滑進入動蕩、撕裂與未知的將來。一個文明的社會應該保證在法律面前人人享有平等的尊嚴,而不是構建人人結果平等、成就平等的烏托邦。古今的教訓活畫在我們面前,欲完成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並且和平的領導世界進入第三個千禧年,我們華夏兒女理當引以為戒。(完)-中華復興

歡迎關注「種族現實主義」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守望者精選 的精彩文章:

TAG:守望者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