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統銀行與數字經濟的淺想

傳統銀行與數字經濟的淺想

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從時間上可以簡單劃分為古代銀行,近代銀行和現代銀行三個階段。

古代銀行,在中國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當時出現了一些兼營銀錢的機構,如邸店、質庫等;隨後,宋代有錢館、錢鋪,明代有錢莊、錢肆,清代有票號、匯票莊等。這些機構雖還稱不上是真正的銀行,但已具備了銀行的某些特徵。

近代銀行,1897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主要從事存、放款業務,大多具有高利貸性質。在這一階段,銀行業務開始在金融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現代銀行,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次改革,已形成了以中央銀行、銀行業監管機構、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為主體的銀行體系。銀行已經成為現代金融業的主體,是國民經濟運轉的樞紐。

產生於1995年、已風靡全球的網路銀行(中國稱「網上銀行」),正伴隨著中國網路業的迅速崛起而發展。1998年,招商銀行開中國銀行之先河,率先推出了網上銀行業務。這也標誌著中國銀行業開始進入了網路革命的新時代。

隨著先進的網路技術被應用於實踐,我們關於時間和空間的傳統觀念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互聯網企業率先開啟了線上交易的新模式,藉助網路,交易場景的跨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兼容性,重新定義了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模式,將固有的商業模式極大的數字化。這種變化,產生了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我們稱之為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的發展,是基於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近年來,網路技術的創新應用衍生了雲VR/AR、車聯網、智能製造、智慧能源、無線醫療、無線家庭娛樂、聯網無人機、社交網路、個人AI助手、智慧城市等新的場景,使網路走進了千家萬戶,使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便捷,也促使社會的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加速融合。

面對日新月異的新技術的應用,傳統銀行的市場份額不斷被互聯網金融公司蠶食,傳統銀行數字化轉型已經迫在眉睫,已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從傳統銀行的定位出發,從息差管理、貸款形式等方向,開始進行金融創新,網商銀行應運而生,本著普惠金融的理念,開始一系列的產品迭代,也產生了不錯的效果。本文針對銀行業的這種金融業務創新轉變不做較多的描述和評論,作為一名IT工作者,從技術角度,探討傳統銀行業和數字經濟的關係,也就是銀行業與互聯網應用的關係。

傳統銀行業,是基於存取款,理財等一體化的金融服務業務。目前銀行業比較重大的變革都是圍繞業務進行的產品更新,並沒有本質上享受到網路技術革命的紅利。縱觀目前比較成功的互聯網公司,阿里,百度,騰訊,京東,奇虎,共享單車等都是由科技驅動業務,從而搶佔先機,並享受著科技紅利,對世界經濟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互聯網的浪潮下,僅僅只是抓住業務創新的公司,大部分都已經被拍在沙灘上了,剩下這些比較成功的公司,從當初的業務創新,開始走技術創新,本質的區別就是不再僅僅是具體的業務的拓展,而是轉型做集合的平台,也就是網路工具的定位,通過前期業務創新積累的大量的用戶,成功轉型為初具規模的雲平台,互聯網公司將自身定位為網路工具,有效的使用積累的數據,模糊本身單一的業務框架,從而融合了實體經濟,為其他的社會產業提供了渠道,為用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這種開放性的服務模式,反過來,吸引更多的用戶,隱形的推動公司的固有業務增長,保證了公司的可持續發展。這種良性的循環,形成了規模龐大的用戶群,衍生了大量的流通資金,使互聯網公司漸漸地滲透到金融業務領域,開啟了互聯網金融的新時代。反觀銀行方面,迫於越來越多的用戶群體開始接受互聯網公司提出的新服務,新概念,新應用,以及新框架等等,銀行只能被動接受和創新,這種效果顯然並不理想。

目前中國正在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完善數字基礎建設,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在這個背景下,銀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銀行作為現代金融業的主體,國民經濟運轉的樞紐,我們數據化的優勢非常明顯,可挖掘的盈利增長點也比互聯網公司更具優勢。首先,我們具有非常穩定的金融風險防範規章制度和成熟的社會信用體系,其次,我們能夠有效的把握國家金融政策的脈搏,符合國家戰略的金融監管,最重要的是我們擁有非常穩定的企業合作夥伴和規模龐大的用戶群體。

當下互聯網浪潮下非常流行的二個辭彙,「場景設計師」,「粉絲經濟」。筆者認為這二個辭彙能夠很好的定位數字經濟的發展方向,也是各個行業和數字經濟融合的新方向,從網路工具的角度來分析,就是平台的兼容性和導向性。

「場景設計師」,對於網路工具而言,就是終端的設計,包括電腦端,手機端,以及其他應用端。社會的發展,本質上就是人的發展,公司提供服務,也就是為人提供服務,終端和人之間是一對一的關係,所以為消費者提供舒適的終端設計,就能夠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目前社會上最受關注的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等,都是在實現自己的終端設計。銀行的優勢就是現實終端分布廣泛,眾多的ATM,POS,網點,網銀,手機銀行等,但是由於我們的業務框架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單純的金融業務,對於用戶的粘性不夠強,對於大部分客戶而言,這種功能可有可無,就有點類似老版的諾基亞,只有打電話和收發簡訊的功能,最終被功能強大的安卓和IOS所替代。銀行只有發揮網路工具平台的兼容屬性,既能扶持和引導實體經濟,又能服務大眾,不斷引進新的服務模式,才能保證活水不斷,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和多贏的局面。

「粉絲經濟」,就是將用戶數據進行折現。通常的做法,就是進行大數據挖掘,為用戶提供定製化服務。由於網路平台的導向性,使終端開始具備了傳媒性質,產生了得天獨厚的廣告效應,也成了「粉絲經濟」的重要組成。對於「粉絲經濟」,銀行的優勢就是在人民群眾中的口碑是其他行業無法替代的,用戶數據的安全性和人民的信任度是銀行最重要的籌碼,嚴格的風險控制和審核制度,保證了這種導向性的公信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字化經濟已經不可逆轉,銀行業只有適應互聯網,深度參與這場社會產業融合的變革,打破常規,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才能更好地承擔起國民經濟運轉的催化劑,加速經濟的增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俠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武俠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