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三桂手握30萬精兵,依然不敵清朝,究竟是什麼原因?

吳三桂手握30萬精兵,依然不敵清朝,究竟是什麼原因?

原標題:吳三桂手握30萬精兵,依然不敵清朝,究竟是什麼原因?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吳三桂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在明朝崇禎皇帝在位時,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十七年(1644年),吳三桂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由此,對於清朝的入主中原,吳三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過,到了康熙皇帝在位時,因為下令撤藩,吳三桂正式起兵反清。值得注意的是,在吳三桂和康熙的較量中,前者一度手握30萬精兵,為什麼最終還是沒能擊敗清朝呢?



首先,清朝康熙初年,封藩雲南的平西吳三桂舉兵反清,一度聲勢浩大,波及十餘省,兵馬數十萬,即所謂「三藩之亂」。對於吳三桂來說,雖然一開始的兵馬只有幾萬人,但是,因為得到原明朝將士的支持和相應,所以其不僅順利地佔據多個地區,而且旗下的兵馬更是擴大到30萬多。與此相對應的是,雖然滿清八旗在明朝末年的戰鬥力非常高,但是,在清朝入關之後,其戰鬥力迅速下滑。換而言之,在兵力和佔據的土地,吳三桂並沒有多大的劣勢。不過,吳三桂勢力最終還是遭到了滅亡的結局。



對此,在筆者看來,吳三桂為代表的三藩一度擁兵幾十萬,但是三藩首先是一種鬆散聯盟,對於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來說,雖然吳三桂勢力最大,但是尚可喜、耿精忠卻不是吳三桂的屬下。因為三藩之間的各懷異心,促使其在對抗清朝上容易被各個擊破。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清朝來說,雖然康熙皇帝當時還比較年輕,但是清朝將士還是聽命於這位皇帝。在清朝的各個擊破之下,耿精忠、尚之信最終歸順清廷,這促使勝利的天平逐漸導向康熙這一邊。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吳三桂首先於這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對於一開始的吳三桂,打著復興明朝的旗號,所以獲得了不少原先明朝將士、士大夫的支持,一時間可謂勢如破竹。但是,公元1678年,吳三桂卻選擇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而這,無疑讓吳三桂陷入到眾叛親離的處境下,從一開始的名正言順到後來的「名不正擇言不順」,也即失去了原明朝將士、士大夫的支持。



最後,對於吳三桂的失敗,跟自己戰略上的失誤和短視存在直接的關係。在佔據半壁江山後,吳三桂逐漸失去了先前的銳氣。這個時候的他,有如朱棣那般孤注一擲、夠狠敢搏的決然,而是只想和滿清劃江而治。而這,無疑讓清朝有了喘息的機會。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如果當時的吳三桂孤注一擲,順江而下阻斷漕運,佔據江南等地,很可能最終徹底地擊敗清朝。但是,因為自己將主動權拱手讓給康熙皇帝後,吳三桂之後就陷入到被動之中。在匆匆稱帝之後,吳三桂就病逝了。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文/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北宋沒有消滅大理國呢?
魏徵死後,為什麼李世民要砸掉魏徵的墓碑呢?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