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痤瘡的艾灸方法

痤瘡的艾灸方法

尋常痤瘡又名青年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主要發生在顏面及胸背等多脂區。有自限性,皮損多形。如粉刺、青春痘、丘疹、膿皰、結節。常伴有皮脂溢出,青春期後,大多痊癒或減輕。以往痤瘡被認為是皮脂腺疾病,實質上損害包括毛囊、皮脂腺及表皮。屬於中醫肺風粉刺範疇。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濕熱內蘊,外受熱邪,熏蒸肺系,蘊結肌膚,郁久化熱,熱盛肉腐成膿,膿毒流竄,相互貫通,發為本病。或素體虛弱,衛外不固,外感熱毒;或因皮膚不潔,復遭風毒侵襲,風外搏結所致。

穴位配伍:中脘、關元、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患處。

有條件的可以多灸大椎、肺俞、神闕。背腰部刮痧拔罐。

艾灸時間:艾條懸灸15-30分鐘/穴。知熱灸隨年壯(艾絨搓成米拉大小,放在皮膚上施灸,感覺到燙拿掉。隨年壯就是歲數多大灸多少粒)。

註:

1、艾灸能徹底解決痤瘡,時間越久需要艾灸的時間也就越長,

2、不懂艾灸的人會問有沒有效果,不去試試誰都不知道有沒有效果。我也只能說有很多的人取得很好的效果。

3、艾製品成色越好效果越好。

4、夏天效果最佳!如果出現大複發的情況更加需要艾灸,這是痤瘡垂死掙扎,挺過這段時間後應該就痊癒了。

穴位:

1、中脘穴

取法:臍中上四寸。

功效:健脾和胃、消積化滯、理氣止痛。

主治:胃脘痛、腹脹、飲食不化、嘔吐、呃逆、反胃、吞酸、腸鳴、泄瀉、痢疾、疳積、膨脹、黃疸、便秘、便血、虛勞吐血。

2、關元穴

取穴:前正中線上,肚臍下四橫指處。

功效:溫腎益精、回陽補氣、調理沖任、理氣除寒。

3、曲池穴

取穴:屈肘,在肘橫紋橈側段,尺澤與肱骨外上踝連線的中點。簡便取穴法:以拇指置於肱骨外上踝,指端前是穴。

功效:祛風解表、清熱利濕、行氣活血、調和營衛、除疹止癢。

主治:發熱、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目不明、頸腫、耳痛、手臂腫痛、重不可舉、難以屈伸、上肢不遂、腹痛、嘔吐、腹瀉、痢疾、瘰癧、癮疹、疔瘡、疥癬、丹毒、月經不調、頸部、不孕、胸悶煩悶、善驚、瘛瘲、癲狂。

4、合谷穴

取法:將拇食二指合併,第一、二掌骨間背側肌肉突起部的中央處。

功效:清泄陽明、祛風解表、宣肺利竅、鎮靜安神、平肝熄風、調經活血、疏通經絡。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衄、鼻淵、咽喉腫痛、齒痛、面腫、目赤生翳、聾啞、中鋒口噤、口眼歪斜、指攣,臂痛、半身不遂、發熱惡寒、無汗、多汗、咳嗽、胃脘疼痛、嘔吐、便秘、痢疾、痛經、閉經、滯產、、小兒驚風、痄腮、癮疹、疥瘡、瘧疾、丹毒、疔瘡、癲狂、癇症。

5、血海穴

取穴:簡便取法:以對左手掌按於右膝蓋上,掌心對著髕骨中央,五指向膝上伸直,大拇指指向膝內側約呈45°角,大拇指尖端下是穴。

功效:理血調經、疏經活絡、祛風除濕。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五淋、癮疹、濕疹、皮膚瘙癢、丹毒、陰部癢痛、股內側痛。

6、足三里穴

取法:小腿前外側,犢鼻直下三寸,距脛骨前脊外一橫指處。

作用:健脾和胃、消積化滯、調理氣血、疏風化濕、通經活絡、扶正培元。

主治:胃痛、噁心、嘔吐、食少、噎嗝、完谷不化、腹脹、腹痛、腸鳴、謝謝、痢疾、便秘、疳積、腸癰、乳癰、頭痛、眩暈、失眠、耳鳴、心悸、怔忡、虛勞、贏瘦、氣短、氣喘、咳嗽、痰多、癲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膝脛酸痛。

7、大椎穴

取穴: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解表清熱、疏風散寒、通調督脈、熄風止痙、肅肺寧心。

主治:熱病、頭痛、項強、寒熱無汗、咳嗽、氣喘、瘧疾、骨蒸潮熱、盜汗、癲狂、癇症、小兒驚風、角弓反張、肩背痛、腰脊強痛、中暑、嘔吐、風疹、五勞虛損。

8、肺俞穴

取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功效:疏風解表、宣肺止咳、和營養陰、祛瘀化滯。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痰多、胸滿、胸痛、氣短、骨蒸、潮熱、盜汗、流涕、口乾、消渴、外感發熱、癮疹、喉痹、腰脊強痛。

9、神闕穴

取穴:神闕即肚臍正中央。

功效:培元固本、回陽救逆、補益脾胃、理氣和腸。

功效:中風脫證、四肢厥冷、屍厥、瀉痢、脫肛、繞臍腹痛、水腫膨脹、失禁、淋症、便秘、不孕等。

本公眾號為中醫艾灸、健身術等健康知識交流共享平台,文章僅供參考。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供交流學習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 的精彩文章:

體內排不出寒,艾灸來幫你!
傳承3000年的古法艾灸 今天你做「艾」了嗎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