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正確看待醫療影像檢查中的輻射

正確看待醫療影像檢查中的輻射

隨著公眾對輻射安全意識不斷加強,人們到影像科室接受檢查時,避免不了擔心輻射對自己身體的傷害。有的人反覆諮詢醫生:「拍片子對我的身體傷害有多大?查這個病能不能不做CT?」更有甚者拿著檢查單溜了。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哪些影像檢查有輻射傷害啊?輻射傷害有多嚴重啊?這些問題搞不清楚,擔心又苦惱,到底該怎麼辦呢?別急,且聽我們娓娓道來。

影像檢查可以讓醫生查看患者身體裡面是什麼狀況。這些檢查會發射不同形式的能量(如:X射線、聲波、放射性微粒或者磁場)穿過人的身體。身體的組織會改變這些能量的模式從而得到圖像。這些圖像展示身體內部結構以及功能情況,因此醫生能看見那些可能由疾病引起的變化。目前臨床醫學診療檢查手段主要有普通X光檢查、CT、胃腸造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B超、核醫學檢查等。

影像檢查中會產生一定的輻射,下面我們來談一下輻射的種類,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區分標準就是輻射能量是否大到引起物質電離。電離輻射,即公眾通常所理解的輻射,包括α射線、β射線、中子等高能粒子流與γ射線、X射線等高能電磁波。我們常說的醫用X光檢查與CT檢查,就是利用電離輻射中的X射線能穿透人體的特點。非電離輻射,是我們肉眼看得見的光、以及看不見的紫外光、紅外光、微波、無線電波等電磁波,特點是波長,能量低,不會引起物質電離。核磁共振裡帶「核」,所以很多人就覺得它肯定有電離輻射,但這項檢查是利用高頻電磁場使人體組織成像。B超檢查的原理是用超聲波遇到不同組織會產生反射波,探頭一邊發出聲波,一邊接收聲波,並通過計算反射波成像。

那麼我們在影像檢查中所受到的電離輻射量到底有多大呢?《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中規定了各類影像檢查的劑量指導水平,結合各組織或器官的組織權重因數,可推算出人體在不同X射線檢查中各組織器官所受的電離輻射強度,如胸部後前位X光投照時肺和皮膚所受到的的輻射量分別約為0.048mSv和0.004mSv,髖關節前後位X光投照時肺和皮膚所受到的的輻射量分別約為0.01mSv和0.01mSv。該標準中還明確了公眾劑量限值:年平均有效劑量不得超過1 mSv;特殊情況下,如果5個連續年的年平均劑量不超過1 mSv, 則某單一年份的有效劑量可提高到5 mSv。

儘管常規影像檢查中的電離輻射水平較低,但還是儘可能少做。國家「輻射防護三原則」:實踐的正當化、放射防護的最優化、個人劑量限制。也就是說,若病情需要,該做就做;否則就盡量不做。

參考:《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

作者:順德疾控職業衛生科

美編:順德疾控健促科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輻射 的精彩文章:

誰還記得南斯拉夫,19年的輻射生活,今日終於要進行反擊
遊戲午報:B社樂意讓《輻射76》跨平台聯機,但索尼似乎不這麼想

TAG:輻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