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日人均打開4次,「帶貨」小程序值得你All in了嗎?

每日人均打開4次,「帶貨」小程序值得你All in了嗎?

小程序已經上線一年半了,還略顯青澀的小程序已經吸引了太多的關注,新的生態來臨,誰也不希望自己成為落後的那個,觀望之後,很多人還是喊出了「All in小程序」的口號。

今天(7月11日),微信公開課在小程序專場交出了一份成績單,其中主要有這幾個數據:

已發布的小程序達100萬+

開發者達150萬+

第三方平台5000+

每日人均打開次數4次

主動訪問佔比54%

在連接方面,上半年,小程序在場景連接、性能和基礎能力上共發布了一百多次新能力,並且微信團隊還宣告了,接下來小程序重點會在場景、消息和性能方面進行升級。

用微信官方的一句總結:小程序開發者生態逐漸繁榮,用戶在形成主動使用小程序的習慣。換句話說,就是用小程序的人越來越多,當然,帶貨能力也越來越強。

上線之初就承載著連接線下消費場景的希望的小程序,雖不只為電商而生,但卻「一不小心」造出了一個強大的電商生態。

在這次的公開課上,微信團隊重點展示了在零售、電商方向一些進展。而這些進展也透露出了騰訊若隱若現的一絲野心,頗有些想在各大零售場景中大包大攬的意思。

現在的小程序電商生態中,有三個重要的元素:公眾號、小程序和線下店鋪。基於它們,小程序電商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鏈條。經過官方認證的這三個元素進行組合,也就成了電商生態中的一部分。

公眾號+小程序+店鋪,被稱為「一體化聯動運營」,即通過公眾號對用戶進行觸達,然後導流到小程序提供線上服務,隨後,小程序對線下門店可以進行引導到店使用。而略顯尷尬的是,上圖中,微信也相當於默認,中間小程序這一步並不是必須的,因為由公眾號也可以直接對線下門店進行導流。

同時,小程序和門店之間可以形成逆流,即門店也可以提供場景化的引導,在小程序中實現從展示到互動再到消費者完成購買這一系列過程。

另一種是在沒有門店的純「電商」形態中,「公眾號+小程序」形成了一個簡單的通路,公眾號閱讀之後引起購買行為,而購買行為就發生在小程序這一步上。

還有,就是不通過公眾號內容的形式,小程序直接提供會員、優惠券等服務,引導消費者進行線下消費。

小程序想要替代App的想法早已不是秘密。對傳統零售門店來說,小程序在逐漸成為一個新的入口。獲客成本低、流量終可變現等優勢正吸引著無數商家高呼「All in」。

關於到店降本增效的成績,微信還公布了一組數據:

到店前引流:

優惠券到店核銷率70%

線上購物到店聯單率40%

到店中提效:

客流數字化率40%

收銀效率提升50%

離店後增量:

配送到家單店單日破千單1000+

據了解,目前一個小程序可以關聯的公眾號的上限是500個。微信團隊在現場對一眾商戶和開發者表示,微信對小程序充滿耐心,未來被公眾號關聯的能力有可能會被突破。公眾號和公眾號之間、公眾號和小程序之間的互哺作用可能會加強。

有人在現場問:商家值得All in小程序嗎?

擁有巨大流量入口的微信,從來都信誓旦旦地表示不為任何涉及到誘導分享的鏈接站台,光是自己投資的拼多多,騰訊都封殺過多次以示清白。但現在,小程序和公眾號的「帶貨」實力越來越強勁,微信有望違背社交初衷成為新電商消費場景,而基於微信的電商生態,其基礎就是「分享」和「誘導」購買,這樣的趨勢下,騰訊的承諾還能支撐多久?

不僅如此,小程序這個「嬰兒」需要適應的現實還有很多。

今年5月份,因涉及蘋果的應用內購買機制,微信基於iOS系統的虛擬支付功能遭遇整改。微信發布了「關於小程序含有未開放內容(虛擬支付)的整改通知」。公告顯示,基於微信小程序平台運營規範,除小遊戲類目的安卓內購功能,小程序暫不支持虛擬支付。即作為一個「交易場所」,部分小程序已確認不能完成虛擬支付,只能轉移到微信公眾號或App完成。

公開課現場,已經有商家提出了這個問題,對於All in小程序的售賣虛擬內容(VIP會員、充值、課程)的中小創業者,關閉了路徑,相當於決定了這些商家的生死。商家質問道:「微信這樣對中小創業者是不是不太友好?」

對此,微信開發團隊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只是表示,目前安卓版的虛擬支付是全部開放的,和蘋果的溝通在繼續,對方也在積極地跟進。

類似的事情如果發生地夠多夠密集,無疑還是會對小程序生態形成壓垮似的打擊。

微信對小程序的重視已經不用多言,其團隊還在埋頭為技術和開發做著努力,但還是別忘了,「讓電商兩端的『親們』購物愉快」,似乎已經成了小程序的終極任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質押9成股權套現,華誼兄弟要「跑路」?
海航系「落地」後首發10.6億債券,然後呢?繼續「賣賣賣」?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