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神》——值得無條件鼓掌支持的優秀國產商業大片
《我不是葯神》正式上映以來,5天拿下15億人民幣票房,成為這一階段的票房冠軍。設計海報的美工也被提醒要早做打算,別弄得跟上一部現象級片子的破億海報一樣措手不及。同時這片子的口碑也得到持續發酵,看過的自然是口口相傳自發安利,沒看過的在這一周近乎瘋狂的各方轟炸下也不可能對這片子一無所知。
尤其是各個圈子裡鋪天蓋地的各種形式的葯神安利和葯神周邊的產出,已經很好得證明了它作為商業片的成功。而片子所催化的關於醫藥方面的大討論也是我們所樂於看到的,畢竟真理不辨不明,真理越辯越明嘛。
然而盛世之時總有一些特別的聲音。最近我的各種信息流里就出現了一些批評《我不是葯神》這片子醜化葯企,並且沒有深入分析「天價葯」形成的原因,覺得片子名不副實的言論。也有部分自媒體因此給《我不是葯神》這個片子打低分,接著姿態高昂得甩出一系列關於葯企「天價葯」合理性的科普,文末也不忘來幾句口號提升一下整個文章的底氣。看那些熱評和轉發量,受眾也是不少,我猜想這裡面大部分都是些客觀中立理性的自然人吧。
對此,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有幸在6月底的時候就看到了這片子點映的消息,也很幸運得買到了6.30的電影票。看完之後,我覺得這是一部很成功的商業電影,在確保商業電影能盈利的大前提下,也填補了一直以來這種題材電影的空缺。片子非常不錯,基本上可以說是整個團隊無懈可擊的操作造就了這樣一部好片子。我們不應該為了一些其他的目的而去否認這部片子本身的優秀,也不應該寄希望於這部片子能一蹴而就得解決所有問題。
從商業電影本身來講,這個片子的質量是過硬的。長期以來,國產電影缺乏的優秀商業電影基因,在這部片子里都能看到。
其中最重要的,這是國產電影里很少見的關注現實的非虛構事件的優秀改編作品。這裡強調兩個關鍵詞:【非虛構】及【優秀改編】。
國產電影的題材看似多種多樣,但能打的甚至說能堅持上映1個月以上的大多取材於各種各樣的文學或動漫作品,有照抄微調也有重新演繹,有中外名著也有網路文學,說簡單點就是背靠一個大IP,給自己的票房打個底。但是這樣的取材無非就是翻來覆去得炒冷飯,一次又一次得試探觀眾的承受底線,如果不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這樣的片子是不可能一直賣座的,一次次的透支觀眾信任也會讓片子的口碑變得如同空中樓閣一樣不堪一擊,隨便一點醜聞就能分分鐘改變輿論風向。
而非虛構事件的改編則是國產電影一直缺乏的也是一直沒人敢去開荒的一個領域。他的機遇和風險並存。潛在的巨大收益讓大家都心痒痒,但高昂的試錯成本又讓人望而卻步。
非虛構保證了電影本身題材的深度和廣度,現實世界本身就是編劇們取材的無盡寶庫,以此為基礎的故事也恰恰是最有票房潛力的電影故事之一。《我不是葯神》這個片子講的故事不是虛無縹緲的穿越,也不是泛濫的網路文學裡所精簡下來的所謂IP,它講的是一個現實的活生生的問題:生病就醫,買葯救命。
這個命題就厲害了,受眾直接就指向了所有人,而不僅限於某個圈子。就像是一道作文題,如果題目是類似鹿晗的流量明星或者像《琅琊榜》一樣的網路文學,那是只有一部分人才有話說的題。而生病吃藥這個命題就不一樣了,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人對這個命題有話說,而且絕不僅僅是說說而已,每個人都能給你講得一套一套的。簡單來說就是,以非虛構事件為藍本創造的電影,根本不用愁電影熱度的問題,片子一出就是流量,誰也擋不住。
在有了非虛構這個全民基礎之後,改編的功力就是商業電影成敗的關鍵了。這也是國產商業電影始終不能正面突圍的原因:我們優秀的改編人才太少了。改得不好,就是空有話題沒有票房,吃力不討好賠本賺吆喝;改得好了,就是話題票房雙收,大家進入良性循環,產出日趨穩定。
《我不是葯神》這個片子的改編就屬於比較強的。一個人物原型被拆分成了幾個電影人物,一個很複雜的不容易表現的人物內心戲被化繁為簡得處理成了一個團隊的外在群戲,從一個團隊的角度,通過團隊的組建—磨合—決裂—分離—重圓的過程刻畫了一個人物的升華。這樣的處理其實我們並不陌生:《西遊記》里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的取經四人組可以說算是最早的也最成功的國產群戲鼻祖了。
細想一下,難道不是嗎?取經四人組裡的任何一個人,如果單獨去取經的話,都是不可能走過那八十一難的考驗的,必須得是組合在一起才能求得真經。也只有這四個人合在一起,我們才能更深切得感受到當年真實的唐玄奘取經歷程。所以國產電影這種商業化的操作無可指摘,畢竟老祖宗已經用實踐證明了再美好再勵志的故事,只有用商業化的模式去講,才能永久流傳。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的一個成功的商業處理,為什麼不順便把葯企「天價葯」的成因和來龍去脈交代清楚,反而在處理上有故意把葯企代表往反派的形象上推的嫌疑呢?我認為至少有兩點考慮:一是受限於影片時長沒有多餘的時間留給這部分科普,二是這部分內容於刻畫人物形象表現影片主旨沒有明顯益處。
首先是時長的原因,《我不是葯神》成片大約117分鐘,這個時間是比較合適商業片的。不會太短來不及說完故事,也不會太長影響敘事節奏和院線排片。可不要小看這個院線排片的威力,可以說一部電影最終能有多大的票房,這個排片是很關鍵的。每天的時間只有24個小時,一分不多一秒也不少,在有限的營業時間裡安排儘可能多的場次對一部片子的票房是至關重要的。電影本身的時長如果失控的話,帶來的影響真的可以說是災難級別的。同樣是影像藝術,電影和電視劇不同,導演、監製和整個團隊必須要考慮時長這個因素,對一些情節和鏡頭做取捨,不然帶來的連鎖反應沒有一個人能扛得住。
其次是關於葯企定價「天價」合理性這部分情節對人物形象刻畫沒有明顯益處,甚至可以說還有害處。不管技巧多麼花哨操作多麼風騷,一個片子,一次只能說好一件事,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個片子的核心矛盾在於正版葯合法但是昂貴,仿製葯便宜但是違法這個點上,而不是葯為什麼便宜和為什麼貴。換言之,這片子只會討論然,而不會去討論所以然。所有的人物刻畫和人物內心成長曆程均是圍繞這一個核心矛盾展開的,有人賣仿製葯但利己不害人,有人賣假的仿製葯牟利損人利己,有人要打擊違法的仿製葯渠道而保證自己正版葯的合法利益,有人作為執法者要維護法律的權威,各方的角逐都是圍繞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來行動的,有跡可循有理可依。
如果這個時候要強行科普葯企天價葯的由來和其合理性,無異於淡化主要矛盾,分散觀眾注意力,使得觀眾在看待人物形象和理解人物轉變時發生偏差。在有限的時間裡,如果還自己主動把觀眾的注意焦點分散,那這絕不是一個成熟商業片的選擇。
就算是現在被廣大觀眾拿來和《我不是葯神》對比的《熔爐》等影片,它們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影片里展現給觀眾的都是既成的事實,以及人物在這種環境下的掙扎和努力,影片本身並不會去討論為什麼會這樣,而是通過一個殘酷的故事告訴大家:我們不希望世界是這樣的。這就是商業片,如果大家想看那種面面俱到的片子,也有,但那是另一種片子:名叫紀錄片,而且肯定不止一集。
說了這麼許多,其實我就想表達一個意思:
《我不是葯神》作為一部優秀的國產商業片,通過其巨大的票房收益、良好的口碑發酵,強烈的社會反響,廣泛的社會影響,給我們中國電影開了一次荒,也給中國電影人吃了一顆定心丸:拍電影這個事情,只要你肯用心做,觀眾不會虧待你。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優秀的電影製作團隊和優秀的電影作品會越來越多的。而作為這個時期的觀眾,我們該做的是給每一個真誠努力的人點贊,就像一場大革命一樣,不能只給最後的成功者鼓掌而抨擊開第一槍的人為什麼沒有一步到位得解決問題。
最後的最後,希望大家有空的時候,還是去電影院親自看一次吧。旁人說再多,不如自己親自看一次。
TAG:小小寧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