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古建知多少 | 問答

中國古建知多少 | 問答

原標題:中國古建知多少 | 問答


古建為何採用木質而不是西方建築中常用的石制?傳統建築現代化的典型案例有哪些?宋代江南木建築在唐代的基礎上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又是有什麼歷史因素引起的……本期,讓我們請趙廣超老師為我們答疑解惑。


「我是趙廣超,生於香港,早年留學法國。近年與故宮出版社共同成立故宮文化研發小組並擔任總監,曾出版《筆記清明上河圖》、《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國家藝術·一章木椅》等書籍。2000年我嘗試以中國木建築為研究命題,撰寫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不只中國木建築》。」


——趙廣超


一幢房子在中國人的心中可以「種出來」

三嫑甭趙老師您好。我曾經看過一本中國古建的書。其中關於古建為何採用木製而不是西方建築常用的石制中說:中國人的觀念中的不求萬物之長存,對此不太理解。


趙廣超:您好。單從材料的選擇來看,石頭需要挖掘和開採,木頭需要砍伐和培植。一個帶著開拓(石礦),一個傾向於配合自然(植林)。傳統中國以農業作為生產基礎,當中國農民打算籌建一幢房子時,藍國上的第一個點,往往是始於木材的幼苗,這個藍圖需要的是悉心灌溉。


一幢房子在中國人的心中,可以「種出來」。我們的文化,與自然再度累積深厚的感情, 「種出來」便是生生不息的自然循環,這一切雖然不是永恆,卻又是自然生命的「永恆」——在生命周期中開枝散葉,吐舊納新。


幾千年下來,木建築已變成中國建築的同義詞,並且廣泛地影響著鄰近的國家,在以石頭為主的西方建築以外,形成一個獨立自足的建築傳統。


聆川:趙老師,目前國內運用中國傳統建築元素來建構現代建築,典型案例您可否列舉幾個,有機會實地去看看。


趙廣超:北京的四合院,是傳統的木結構民居形式,在現今的生活中,還有許多人生活在其中。四合院現今也是最貴的城市住宅單位之一。著名建築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先生,曾經在舊城改建的背景下,對北京的菊兒衚衕進行改造,是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相結合的實踐案例。


西方建築中有很多規則,最大的那一條卻非常中國。西方建築的價值是從看不到建築的地方去評定的。你去買個房子,打開一個窗,你看到有海,有山,多麼美麗,這房子就貴。房子的價錢的是以看到沒有房子的地方大小來確定的。看到建築的越少就越貴,這個其實是中國建築的概念,中國建築都有院子,從「無」來感受「有」的偉大。一般的現代建築理念還都在這個規條裡面,所以,我們不要總是想拿木頭來重建房子,其實那一套真正的系統已經在裡面了。傳統建築與現代技術結合,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傳統的這種價值。



吳良鏞設計的北京菊兒衚衕


King sun:目前為止我沒見過中國傳統建築與現在化建築完美融合的個列,中國傳統建築映照了我華夏的璀璨文化,是中國面向世界的感官印象!但時代變遷,舊文化總與新文化相衝突,就像嘉陵江跟長江的「邊境線」,雖然無法融合但也造就了重慶朝天門碼頭的獨特風景,兩江的融合是否也能體現在傳統與現代建築上? 是文化的融合還是鋼筋木雕的相碰?

趙廣超: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也涉及到中西文化融合等問題,這問題或多或少是嚴峻的,其實現今社會的所謂「西化」,是「疑似(as if)西化」非「全盤西化」,現今只是物質上的共通,但在思想上並沒有「西化」。任何一個喜歡義大利服飾的人,都可以散發著中國人的氣質。所謂「西化」其實是中國人發明,由清代張之洞開始,認為時下需要尋求新的辦法,便進入了以「方式」、「方法」來改進現狀,結果每一日都忘於尋求新的辦法,於是每一天都覺得昨日便是「過時」。然而這種對過去的否定,十分無可奈何。我以前教時裝設計,「是否過時」經常成為時裝的命題。而我覺得中國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可以通過現在的技術及現在的能力重新探索與發揮,並非只有穿古裝、寫古文、住在古老的木結構的選項。


白菜貓傳統木建築如何煥發新春。農村有很多民國留下來的民居,多為獨棟和小院布局。由於長年缺乏維護,很多房屋破敗無法居住。即使部分長期有人居住,也淪為貧困戶居住。關於其使用,目前有三種思路。一,拆了蓋水泥平房。這是政府和部分先富者。二,按原始工藝重新維護,然而在酸雨下幾年就要重新維護。目前是主流。三,保留原造型布局,採用新材料替換傳統不耐用的材料,達到長期宜居的效果。這是我長期想法。比如用水泥砂漿替換三合土批盪,大塊板塊瓦取代小塊陶瓦,用丙烯取代石灰和黑墨做畫,用樹脂取代灰雕。我覺得之前的材料都是經濟條件下的將就之策,不見東西方皇宮用料都是當時的新工藝。請談談你對中國傳統民宿的看法吧。


趙廣超:中國的民居建築是有趣的,它既內藏倫理秩序,又有花園的建造。家是房屋,庭則是空地,「廣」表示這個空地在屋檐之前,一內一外。「家庭」意思是說一個「家」,多少要有點空地才像樣。對以前的中國人來說,四面房屋圍攏(合院),這片空地,和屋外的空地很不一樣,因為它是一個過濾了的「戶外空間」,過濾掉包括家庭以外的陌生人、噪音和風沙。說「庭」是一個封裝的建築空間當然可以,但當迴廊上的木柱旁栽種一些樹木時,木支撐著家,樹木種植在庭里,房屋和庭院就會結合成一個奇妙的空間組合。


Hope2017:中國傳統木建築的美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趙廣超對我來說,美是自然生髮的感覺,不需要任何人教,即便是巴黎鐵塔、蒙娜麗莎,我們也有自己的方式去欣賞,讚美也有我們的腔調。


中國建築之美,除了眾口常談的形式之美,我更希望探索「自然」在中國建築中的魅力,這是人與自然再度累積深厚的感情,尤其當我們處於一個冰冷的科技世界之中,這種感情是怎樣的呢?若果尋找到答案,那麼便會明白「自然」是充滿魅力的。如此,又會講到另一個命題:自然是什麼?一切的東西最好的狀態,其實就是「自然」,文章可以「好自然」,畫作可以「好自然」,但背後卻是非常的「人工」。這也是我們人類需致力的地方,以最「人工」尋求最偉大的「自然」。與此同時,它亦為一個引導人思考一生的問題。中國建築和器物從「自然」到「人工」,再回到「自然」,這個叫雅。「人工」過了,就算俗了。一定要顧及自然的成分,「天」和「人」加在一起,才叫和諧。


關於中國傳統木建築的傳承與保護


燕歸。:趙老師您好! 現在科技發展迅猛,鋼筋水泥修築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請問木建築現在保存的還多嗎,今後的發展趨勢又是什麼呢?如何讓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呢?


趙廣超:在「建築」這命題上,中國並沒有建築的概念,中國說的是「營造」與「土木工程」。西方建築帶有一種紀念性、神聖、非人的感覺。所以我們造建築的時候,不要只作紀念性的方法,例如現今的建築傾向競爭,為求「最什麼什麼」,即要比他人出色,結果一幢幢建築隨著時間都黯然地過時了,這是存在問題的。


我們不打算復興傳統木建築,因為當下的時代正是這樣,我在《不只中國木建築》中嘗試提出一個新的角度,分享更多的方法,引起更多人作出了解的意願,比如中國建築是平衡、是開展式,其本色就是包容。此外,中國建築是有趣的,它既內藏倫理秩序,亦即社會結構,又有花園的建造。換句話說,「order」及「disorder」同時存在,譬喻我們到了一個刁斗深嚴的府第,很快就會知道有位小姐在後花園打鞦韆,即把那種「Seriousness」及「Casualness」放在一起,這是中國建築令人欽佩之處。如果以西方學說來講,即是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同在,這就是中國文化。又如中國詩詞的平仄,其格律嚴謹為眾所周知,如是者,當我們說那首詩很動聽,正是因為作者鍊字高超,同樣地,這也是在講求秩序的情況下,尋求一種超過了秩序帶來的「自然價值」,這是需要時間慢慢歷練和培養。

我們希望及意圖探索這文化,與自然再度累積深厚的感情,尤其當我們處於一個冰冷的科技世界之中,這種感情是怎樣的呢?如何「好自然」地生活在這個所謂「西化」的現今社會?若果尋找到答案,那麼便會明白「自然」是充滿魅力的。


無名:中國建築類大學裡選擇中國傳統建築的學生是不是非常少啊?城市化的發展,有許多傳統建築「物是人非」,古代傳統木建築,在當今似乎已經成為了「歷史」,我身邊的不少同學都喜歡「歐式風格建築」覺得中國古代建築是古裝劇里才會出現的,現實生活中木頭建築已經不需要了。請問您:就如何保護中國傳統建築簡單說說您的看法,是否在某一天可能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會有逆城市化傾向是否會有大家仿古建築來建房子住呢?


趙廣超對我來說,在保育上,要記住所保護的、所傳承的,到底是什麼?比如之前我到台南探訪一位竹工匠,他花了自己一生流血流汗做的竹器,如果想好好保傳這種工藝的話,就一定要避免攫取別人生命的結晶而自作聰明地造一些「矯情」的東西以搏取掌聲,與其這樣保育的話,不如不保育。如果真的要保育的話,也一定要同樣奉獻生命去實踐。所以說,很大程度上,我也覺得自己在實踐保育。


我經常對我的學生說,假如你覺得這東西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就如時下人希望「保育」、「傳承」的東西,你一定要對此付出過生命的一部分,你才可以以生命的一部分來維護它。因為它,我生命有所改變,再證明給他人看。相反,如果未真正得到過的東西,便不要嗟然的說「失去」。


joy中國木建築博大精深,怎樣讓它和今天的生活聯繫在一起,而不是只是停留在博物館或者古園林,怎樣讓更多的年輕人能接觸甚至掌握木建築的精髓?


趙廣超:我想它和其他文化一樣,你可以在當中看到人類文化價值的普遍意義。一路走來,可以發掘的事愈來愈多,很有趣。無論中國傳統文化有多古老,只要我們對他心存情感,就可以跟他交流。如果我們把現代的東西看得仔細一點,就會發現有無限的過去在裡面。比強調傳統文化價值更重要的是,培養人們對歷史、對中國文化的情感,沒有感情,一切都是白談。


伊人有行:您可以給目前中國建築情況給予些講解么?感覺現在城市建築要麼只追求住房的容積率,要麼求新求怪。毫無建築風格之感。


趙廣超:以前建築師是很尊貴的行業,是為我們生活最大的幸福去想的,現在每一年學校都有很多建築師出來,可惜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個工作而已。有天才,可是不會太多。


而在「建築」這命題上,中國並沒有建築的概念,中國說的是「營造」與「土木工程」。西方建築帶有一種紀念性、神聖、非人的感覺。所以我們造建築的時候,不要只作紀念性的方法,例如現今的建築傾向競爭,為求「最什麼什麼」,即要比他人出色,結果一幢幢建築隨著時間都黯然地過時了,這是存在問題的。


你所說的「求新求怪」,也許是太自由了,太缺少限制,沒有方法和規範。那個限制的規範,往往代表的是一個傳統的價值。平常我們用十個腳趾走路,可是跳芭蕾舞卻只能用兩個,限制最大,但它多麼美,多麼自由。沒有這個限制,怎麼能有後面發揮的自由,自由太多了也不好。什麼都可以就不是自由,有限制才叫真正的自由。

張航:老師您好,人說唐代建築要去日本看,不知道這種說法有沒有依據。


趙廣超您好。這個問題我想以後花點力氣去說清楚。以前我在大學裡教書,每年會有兩門課說日本的設計,日本文化發端的時候,中國是處於秦代到隋代之間,秦始皇統一中國,日本才新石器時代而已。所以當中國的生活方式傳入日本,他們的文明一下子往前跳躍了兩千年。中國的文化是自然而然生長,慢慢長大出來的,而日本是一種移植的文化,在中國無論發生什麼,這個體系是一棵大樹,外來文化是嫁接過來的,以前佛教,後來基督教,它來到中國,嫁接到這顆大樹上,有時候會有困難、會排斥。日本沒有這個問題,它全都是灌木,它沒有一個主幹。看日本,能看到中國曾經的影響,而不是以為回看到中國曾經的影子,這是美麗的誤會,我們可以借鑒的是他們做事情的態度。


唐代建築,中國現今仍可以看到優秀的唐代木建築,如佛光寺大殿。我在修訂版的《不只中國木建築》一書中,後記另增一篇《記佛光寺》,當中提及的正是唐代佛光寺,事緣是我幾年前與幾位央視導演一同遊覽此地,當時覺得很感動,因為它於唐代建造,只是稍稍觸摸一豎柱,已有唐代的質感,更觸發我思考:「究竟是什麼力量可以予人如此神聖的力量?」真的十分感謝這座寺,在黃昏之下披露出宇宙偉大。



佛光寺大殿是唐中國最早的木構殿堂之一


肖:請問宋代江南木建築在唐代的基礎上發生了那些變化?這些變化是由什麼歷史因素引起的?


趙廣超宋代建築趨向於系統化與模塊化,《營造法式》便成書於北宋。位於福建省的福州華林寺大殿和寧波保國寺大殿,都建於北宋,是中國長江以南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反映北宋建築特色。宋朝商品經濟發達,打破唐代的里坊制度,社會的變革使建築需求產生變化,也促進手工技術及營建技術的發展。


關於書籍《不只中國木建築》


糊糊胡編趙老師您好,非常想知道《不只中國木建築》創作初衷以及創作過程,謝謝。


趙廣超您好。《不只中國木建築》這本書是為我當時的學生而撰寫,那時候是九十年代,我剛從法國回香港進行設計創作方面相關的教學工作。起初還在教書的時候,學生們都期待我講授一些西方設計與藝術,例如巴黎鐵塔的建築等,當時我覺得這些事物如此遙遠,即使說很多,也未必真正理解。我們總是覺得朦朧的東西尤為珍貴,就如我們不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但也要知道遠方的紐約正在發生什麼事一樣。於是我從西方的教堂轉移至中國的建築,不過,由於當時我所認識的未夠全面,因此我自己再作研究,將有關的心得寫下來。除了教授知識之外,我亦嘗試說一個「中國傳統建築」的故事給大家聽。

前後大概花了五、六年時間,把《不只中國木建築》寫出來。我就從香港的那些民居建築開始調查,暑假裡我還到山東,去看孔廟、孔林。我是一邊學習,一邊將我的看法表達出來,有關技術層面的會比較困難,就需要閱讀大量的書籍,以及從空間上去感受我們中國的美學。


嚴富青您好,趙老師,我是建築設計師。當年你的《不只中國木建築》著作出來,我那會兒還是在校大學生,生動的語言和有趣的插圖及敘事結構,在眾多專業語言晦澀難懂的建築專著中令人感動,愛不釋手。畢業後總想著買一本做藏書。但一直不見加印加版。甚是遺憾,能說說中間發生了什麼嗎?您下一著作計劃是什麼呢?


趙廣超您好,感謝你的支持。《不只中國木建築》已經由中華書局在2018年4月再版。從2001年《不只中國木建築》簡體版首次出版,到2018年的最新版本,這十多年間,出版方面,又先後出版了《筆紙中國畫》、《筆記清明上河圖》、《一章木椅》到《大紫禁城》、《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十二美人》、《中國好東西》系列、《紫禁城100》系列,分別涉及建築、中國畫、傢具和殿宇,讀者對象從研究者、大學生到中小學生。


期間我成立了工作室,主要成員都是以前在設計系的學生,帶著他們研習不同的命題,並策劃不同主題的展覽及教育計劃,希望讓更多年輕一代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


?問答源自澎湃問吧


-《不只中國木建築》-


作者:趙廣超


中華書局 2018年4月出版


定價:79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書局聚珍文化 的精彩文章:

曹操成敗
張國剛教授講史| 鴻門宴

TAG:中華書局聚珍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