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第一:服用唑吡坦12小時後,認知功能仍受影響
醫脈通導讀
本項針對健康志願者的研究顯示,使用超短效助眠葯唑吡坦及三唑侖12小時後,反映注意及工作記憶功能的數字元號替換測試(DSST)表現及其他一些主觀指標仍受影響,進而可能損害駕駛能力。
目前,助眠藥物已成為臨床處方頻率最高的藥物種類之一。其中,一些短效(半衰期6-12小時)及超短效(半衰期<6小時)的苯二氮?受體激動劑較少導致次日過度鎮靜及認知損害,因而受到醫生和患者的歡迎。
既往研究顯示,使用超短效助眠葯9小時後,用藥者的駕駛能力已不受影響。然而,近年來也有多項研究指出,9-10小時或許不足以消除藥物的不良影響。從葯代動力學角度出發,給葯9-10小時後,血中仍殘留大約25%的藥物,進而影響個體尤其是敏感個體的認知功能。
研究簡介
日前,日本研究者開展了一項研究,旨在評估兩種超短效助眠葯——唑吡坦及三唑侖使用12小時後對個體認知功能及表現的影響;一般認為,12小時足以消除此類藥物的不良效應。該研究7月2日在線於Sleep Medicine。
研究共招募了15名健康年輕男性志願者,平均年齡23.4歲±3.2歲。第一步,受試者在22:30口服安慰劑,並於23:00-次日7:00接受多導睡眠監測,以排除睡眠呼吸暫停(OSAS)及周期性肢體運動障礙(PLMD)。第二步和第三步,受試者分別口服唑吡坦5mg及三唑侖0.25mg,並接受多導睡眠監測,時間安排同第一步。上述步驟均採用雙盲及隨機交叉設計,且每兩步間隔至少3天。
每次用藥後的次日11:00-13:00,受試者完成了以下三項測試:精神運動警戒性任務(PVT),以評估警覺性及睏倦程度;數字元號替換測試(DSST),以評估注意及工作記憶功能;主觀睏倦及一系列精神狀況測試,基於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
研究結果
研究最終納入了13名受試者。結果顯示,兩種助眠葯均顯著改善了總睡眠時間、睡眠效率、2期和4期睡眠,同時顯著減少了睡眠後覺醒時間及1期睡眠。此外,受試者在用藥12小時後的PVT指標已不再受到助眠葯的影響,提示客觀上的睏倦已經消失。
表1 唑吡坦及三唑侖對PVT及DSST表現的影響;n.s 無統計學意義;* p<0.05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給葯12小時後,相比於安慰劑(44.8 ± 5.7),唑吡坦(42.2 ± 4.2)及三唑侖(41.5 ± 5.2)均顯著降低了受試者的DSST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種助眠葯還顯著降低了受試者的「主觀警覺性」及「活力」,並顯著升高了「悲傷」水平。
此外,唑吡坦與三唑侖在各種分析中均無顯著差異。
結論
本項研究顯示,唑吡坦及三唑侖均顯示出了較強的助眠效應,且在用藥12小時後似乎已不影響服藥者的PVT表現。然而,儘管客觀睏倦已經消失,但兩種藥物均顯著降低了受試者的DSST評分,且惡化了其他一些主觀指標的表現。基於上述結果,即便是常規劑量的超短效助眠葯,用藥12小時後仍可損害服藥者的認知功能。
本項研究存在局限之處,如樣本量較小,受試者均為年輕健康志願者,而未納入老年人及失眠人群。此外,研究未在真實環境下評估受試者的駕駛表現,而實驗室設置也可能對受試者造成一定的影響。然而,從安全形度考慮,現有指南及規章制度對服藥後駕車及飛行的要求或需重新審視——12小時或許不夠,安全永遠應放在第一位。
文獻索引:Matsunaga Y, Tagaya H, Fukase Y, Hakamata Y, Murayama N, Kumagai Y, Kuroyama M, Effects of zolpidem/triazolam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12 hours after acute administration, Sleep Medicine (2018), doi: 10.1016/j.sleep.2018.06.011.
※最新SCI影響因子出爐:速來膜拜30分的精神科期刊+精神病學十強!
※這些非藥物治療手段,焦慮患者或可一試
TAG:醫脈通精神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