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是一本可能被禁止的書,得珍藏…

這是一本可能被禁止的書,得珍藏…

史詩巨著:《南渡北歸》

曾經留下的,夢想被擊得粉碎。

曾經離去的,眼望故土,無能為力,滿懷心酸。

《南渡北歸》分為《南渡》《北歸》《離別》三部,系首部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

描繪了抗日戰爭時期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與民族精英多樣的命運和學術追求,作者為前台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家、中華考古文學協會副會長岳南。

所謂「南渡」,是指上個世紀大批知識分子冒著抗戰的炮火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而「北歸」,則是指他們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整部作品的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大部分大師級人物,如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梅貽琦、陳寅恪、錢鍾書等。

作品對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命運作了細緻的探查與披露,對各種因緣際會和埋藏於歷史深處的人事糾葛、愛恨情仇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釋解,讀來令人心胸豁然開朗的同時,又不勝唏噓,扼腕浩嘆。

這套書盡量真實地從某一個角度描繪當年的歷史,我們至今不能全面反思文革,令人尤為痛心。

作者的文筆也很好,很好看,可以學習歷史,政治家可以更好地治國,我們老百姓最起碼可以做個明白人。

「也許是年齡與時代的原因,讀《南渡北歸》第三部更有味道,欲哭無淚。當「南渡殘生夢獨多」和「北歸殘夢終成空」時,歷史還原了真相。同為天涯兩岸的民族各自走了一條不同的路,卻隔不斷血脈相連的相思之情。」

即便是夏日,讀《南渡北歸》第三部,依然讓我從心裡感到寒意。窗外吹進的是絲絲熱風,心裡湧出的卻是冰冰的寒涼,沒有一點溫熱的感覺。

《南渡北歸》第三部,講的正是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在歷史分野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的決策,及其走上不同的道路之後,各自命運的遭遇和劇變。

1949年,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蔣介石劃江而治的幻想徹底破滅,中國開始建立新的政治格局。

這一年,毛主席給中國知識分子的未來命運畫了一條深刻的分界線。

這一年,有些知識分子留在了大陸,有些知識分子去了台灣;之後,又有很多知識分子響應黨的號召,自世界各地回國建設新中國。

回望歷史,有時如夢一般,真實與假設難辨真偽,清晰與模糊交替出現。

評價:大師之後,難有來者

眾多文史大家鼎力推薦

莫言楊振寧、張鳴、李國慶、李存葆、朱向前、張志忠、刑軍紀、徐貴祥、王久辛、趙琪、李炳銀、王良瑛、彭學明、張頤武、何亮亮等聯袂推薦。

讀者感言:岳南的《南渡北歸》,對我影響很大。我們至今不能全面反思,令人尤為痛心。這套書盡量真實地從某一個角度描繪當年的歷史,文筆也好,很好看,學習歷史,政治家可以更好地治國,我們老百姓最起碼可以做個明白人。」

楊振寧感言:這個書很不錯,寫了那麼多人,那麼多事,注釋那麼多,不容易。我經歷了那個時代,但有好多事不知道,看了這部書之後才知道。

比如書中說的饒毓泰、葉企孫,他們都是我那個時侯的老師。在西南聯大大三的時候,熱學是跟葉企孫念的,光學是跟饒毓泰念的,他們兩個人後來在中國大陸生命際遇很困難的時候,有些是我不知道的。岳南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值得稱讚。

莫言感嘆:《南渡北歸》有豐富的文史價值。那個時代的大師了不起,令人敬仰。

《南渡北歸.南渡》(增訂版)

本書為最新增訂版,未刪節最全本,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隆重推出!增加十二萬字增訂內容,首次披露台灣中研院大量珍貴史料、照片,增加大量親歷者採訪資料,如曾氏家族後人、劉文典等大師後人親述。

首部全景再現20世紀中國最後一批大師命運變遷的史詩巨著。

榮獲《亞洲周刊》2011年度華文十大好書之冠,以及諸多大獎,好評如潮。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楊振寧領銜,眾多文史大家鼎力推薦。

歷史紀實文學第一人岳南巔峰力作,作者耗費十餘年心血,三下江南與西南邊陲實地採訪與考察,並遠赴台灣清華大學,更兼2015年重走抗戰中大師內遷路,搜閱整理近千萬字珍貴史料及親歷者口述資料,第一次全面描述了20世紀最後一批大師群體命運的劇烈變遷。

記敘抗戰年代學人的艱苦卓絕

再現國難當頭大師的風骨典範

這是最新增訂版,未刪節最全本,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隆重推出!

增加十二萬字增訂內容,首次披露台灣中研院大量珍貴史料、照片,增加大量親歷者採訪資料,如曾氏家族後人、劉文典等大師後人親述。

精細校訂,用心裝幀。

該書榮獲《亞洲周刊》2011年度華文十大好書之冠以及諸多大獎、好評如潮!

莫言、楊振寧、茅於軾、柳傳志讀完嘆息,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文章只是一個引子,整部書才是必讀之精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馮學榮:盧溝橋事變是怎樣演變為全面戰爭的
李銀河的「性」,馬家輝的「捻」,小心這些人顛覆你的三觀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