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假如明朝不停止下西洋 能領先大航海時代嗎?

假如明朝不停止下西洋 能領先大航海時代嗎?

原標題:假如明朝不停止下西洋 能領先大航海時代嗎?



眾所周知,鄭和七下西洋寫在了古代中國航海史上最華麗的篇章。但在下西洋活動停止之後,古代中國還航海上馬上就色彩暗淡,更錯過了西方近代崛起的大航海時代。很多人至今對於古代中國未能引領世界進入現代社會念念不忘。很多人認為,如果當初不是停止了聲勢浩大的鄭和下西洋活動,中國必將不斷與海洋經濟發生聯繫,成功跟上大航海時代的變革,不再會有後面嚴厲海禁閉關鎖國導致落後於世界的事情發生。


那麼,假如明朝政府不停止下西洋會讓中國順利進入大航海時代嗎?


下西洋的核心利益是什麼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1405年,篡位奪取天下才不過幾年的明成祖朱棣,便派遣太監鄭和帶上艦船240多艘,軍士水手等船員2.7萬餘人,展開浩浩蕩蕩的下西洋活動。下西洋活動前後七次,時間跨度長度幾十年,船隊先後遊歷了從東南亞到東非的30多個國家,運回大批奇珍異寶。


過去,最為傳統的觀點總認為,下西洋除去一部分宣揚國威的外交活動外,主要用於為明朝上層的達官貴人們出國購買各種奢侈品。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發現,明朝朝廷當時不僅對外大力推動下西洋活動,對內還在奉行非常嚴格的海禁政策。在此規定下,原本在宋元時期一度發展起來的私人海洋貿易被禁止和扼殺。大量沿海島嶼的居民被強制遷回大陸居住。相比中國歷史上之前曾經出台的類似規定,明朝的海禁還將禁止出海的範疇擴大到了漁船。明初在東南沿海建立的各個海防基地與水師,任務之一便是定期巡邏,搜捕那些偷偷違反海禁捕魚的船隻。到了明成祖繼位,海禁政策一點都沒有出現鬆動。沿海尚存的船隻也被改為適合在內陸江河航線的平頭船。


如此一緊一松的差別待遇,造成的結果便是進口貨物必須由鄭和的官營船隊才能運抵中國。過去由私人貿易可以輸入輸出的貨物,如今大部分都落入了鄭公公的船隊之手。作為一種補充手段,明朝依然允許進行所謂的藩屬國朝貢。遠近大小不一的國家可以定期走海路抵達廣州,進行由官方全盤壟斷的朝貢貿易。由於朝貢貿易往往還帶有籠絡人心的外交任務,所以經常在交易過程中出現賞賜價值遠遠高於朝貢品本身的怪事。這一來,中外海上商品輸入就更加依賴下西洋的船隊來執行了。



產自東南亞的胡椒


當時,鄭和的船隊在東南亞地區主要進口的貨物是胡椒和蘇木。這些貨物僅僅產於當地,卻在地方市場上價格較低。而一旦這些南洋商品由船隊運回了無法自產的中國,價格便可暴漲20倍之多。所以,鄭和的船隊實際上帶有目的明確的經濟任務出海的。並且在一開始,這樣受到嚴格保護的貿易經營,的確為明朝朝廷帶來了不少的收入。整整93年後,從抵達印度的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雖然在回程路上損失慘重,卻依靠從印度港口買來的二手胡椒等香料,獲利60倍之多。所以,僅從出海目的而言,鄭和船隊還真有那麼一點大航海時代殖民者的影子。


海權帝國幻影


大部分時候鄭和船隊都是比較和平的


鄭和船隊為了貿易的便利,控制一些關鍵的貿易環節,鄭和船隊也絲毫不會拘泥於自己和平大使的身份,動用武力。從這點而言,下西洋的船隊也有著和西方航海家類似的手段和邏輯。


例如1405年開始的第一次下西洋行程中,鄭和船隊曾經就抵達了東西方海上貿易的必經之地錫蘭,也就是今天的斯里蘭卡。由於當地信奉印度教的泰米爾人剛剛擊敗信奉佛教的僧伽羅爾人,非常擔心傾向佛教的明朝派來軍隊,幫助僧伽羅爾人復國。結果,船隊中的一些士兵和商人,受到了泰米爾軍隊的襲擊。這個誤會後來很快解除,泰米爾國王也願意以6萬量黃金來賠禮謝罪。首次下西洋的鄭和船隊,並不熟悉當地情況,於是選擇與對方握手言和。


但到了1409年,已經初步了解了西洋形式的鄭和第三次來到錫蘭,情況便大有不同。鄭和奉永樂皇帝之命,敕金銀供器等到錫蘭山寺布施,並建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這對於泰米爾人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因為佛教是他們的敵人信奉的宗教。早就來過此地的鄭和絕不會不了解這個情況,依然如此除了信奉佛教的皇帝命令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幫助僧伽羅爾人,在東西方貿易要衝,建立一個更加服從大明王朝的藩屬傀儡。


結果,雙方爆發了大規模軍事衝突。鄭和帶著一支部隊,在疑似有當地帶路黨配合的情況下,突襲了錫蘭皇宮,將國王俘虜帶走。兩年後,返回中國的船隊也將這位倒霉的國王帶回國內,並且關押在中國,直到老死。而明成祖朱棣也下令錫蘭人重新選出自己的國王,使得僧伽羅爾人一舉復國。



剛剛經歷靖難之役的明軍對付西洋小國不是什麼問題


大航海時代的西方殖民者們,同樣不缺乏類似的行為事迹。例如最早抵達亞洲海域的葡萄牙人,就先後在東非和印度西部,利用當地國家之間的矛盾,拉幫結派,展示武力。鄭和曾經數次光顧的印度著名沿海城市--卡利卡特,就因為在當地勢力最強,不願意與葡萄牙人好好合作。最終引得葡萄牙人與附近勢力較弱的科欽、奎隆等城市聯盟,共同打壓卡利卡特。雙方的艦隊與士兵也在海戰與陸地沙場上數次交鋒。隨後,兵鋒直指錫蘭的殖民者,也在當地拉一派打一派,逐步控制島上很多地方。在此基礎上,一系列對西方的友好城市、要塞、商站、碼頭在各條海岸線上出現。成為了早期海權思維下的戰略支點。


葡萄牙殖民者在錫蘭


鄭和的船隊也不僅在重要的錫蘭直接亮劍。1407年,經過今天印尼舊港的鄭和船隊也與出生中國的海盜頭子陳祖義來了一次大規模火拚。雖然鄭和事先曾經發出了招撫令,卻要一個已經在當地有著深厚根基的地方領袖放棄自己的權力,非常缺乏可操作性。而針對陳祖義的計劃早在船隊出海經過越南南部的占城時,便已經有了端倪。更早的時候,陳祖義這樣從沿海地區逃走的三教九流,就被明朝朝廷開出了巨額通緝令。所以陳祖義這樣的私人海上利益集團的存在,無論如何是無法容忍的。何況他佔據的是,南洋群島中非常重要的港口。


鄭和對付陳祖義的方法也非常簡單。事先與同在舊港的另一名地方領袖施進卿聯繫,全盤得知了當地情況與陳祖義的戰術。當陳祖義放手一搏的發起突襲時,早已深陷鄭和船隊的陷進,在火船的連續攻擊下,全軍覆沒。施進卿也就順利成為了舊港當地的新統治者,以及大明王朝在南洋群島上的最重要藩屬--舊港宣慰司。看上去,鄭和為明朝在南洋等地建立的權力體系,已經初露端倪。



舊港宣慰司


慘不忍睹的收益



永樂年間的銅錢


看到這裡,讀者或許會以為鄭和一手打造的明朝式大航海體系即將成型。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明朝自己因為巨大的財政壓力而開始不堪重負。


利益是支撐大航海時代的相關國家與海員們不斷前進的原始動力。大部分參與其中的成員,都有看得見的收益能夠分享。例如在歐洲,早期去往亞洲的船隻,都有明確的利益分紅規則。除了向支持他們航海,並發行執照通行證的國王繳納五分之一的收益外,上至船長、大夫、領航員,下到隨船商人、普通水手和士兵,都按照一定的比例來分得貿易產出。

而鄭和的船隊與之截然不同。名義上大家都是為皇帝服務的打工仔,但在實際收入上並無多少吸引力。鄭和作為一名宦官,本身就是對皇權有著天然的依附性。而負責指揮的各級官員,本身也只是領取俸祿作為收入。至於普通水兵,都是從明朝在各地建立的衛所中直接抽調的部隊。衛所制度下的收入嚴重依賴士兵個人分得的土地,當這些人常年出海後,土地耕作就成了問題。倘若土地耕作不是問題,那也與下西洋本身沒有一絲聯繫。他們已經是被明朝官方定為世世代代當兵的軍戶,很難有機會得到鬆動和解脫。


更多的財政漏洞還來自下西洋貿易活動本身。雖然從南洋群島一帶進口的貨物在明朝國內有巨大的利潤空間,但當這些貨物被鄭和船隊不停的輸入國內後,價格也就隨之不斷下滑。只用了短兩年時間,明朝國內的胡椒價格就較之洪武年間下降了1倍。這預示著此類商品在明朝國內的市場已經從趨於飽和,轉向不斷萎縮。結果自然是大量胡椒等貨物囤積在明朝官方的倉庫中,越積越多。


為了讓這些囤積的貨物不至於最後全部腐爛在庫中,明朝朝廷開始以異常野蠻的強行攤派方式,消滅庫存。被用來開刀的不是別人,正是為朝廷服務的各級官員和底層吏員。由於下西洋活動本身就耗費巨大,加上輸入貨物的虧本損失,讓明朝官方的收入受到影響。所以朝廷就將這些賣不出去的胡椒賞賜給下層公務員,甚至上層文武官員,代替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的俸祿。更加駭人聽聞的是,在折算成俸祿發放時,這些跌價貨物依舊維持著幾年前的高價格。如此一來,這樣的俸祿,無疑於給官吏們集體降薪。但在財政不足的朝廷看來,這種變相掠奪,也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斂財手段。於是,下西洋在全國上下的反對下,又繼續搞了幾十年。



明代書籍上的鄭和與寶船


其次,在鄭和船隊每年消耗明朝大量資源的同時,明朝軍隊還利用鄰國越南的內亂,出兵佔領當地。結果,還沒站穩腳跟的明朝當局,在越南大搞異常嚴厲的剝削壓榨和殘酷統治,還濫用當地人力物力來彌補國內的財政虧空。最終,在越南地方的強烈抵抗下,明朝軍隊以撤軍為條件,灰溜溜的撒手而去。而大規模用兵的消耗,也加劇了明朝的財政危機,更讓明朝離開建立自己的殖民地體系,越來越遠。


最後在1436年,再也忍無可忍的大臣們,利用新繼位的明英宗年紀尚小,經驗不足的機會,永久停止了下西洋活動。正因為沒有合理的經營手段和利益分配,讓鄭和下西洋活動與後來西方的大航海時代,漸行漸遠。


換句話說,整個下西洋行動,最終獲得利益的只有明朝皇帝自己,其餘上至政府財政、各級官僚,下至普通小民,全部不但不能從下西洋中得利,反而變相復出了相當代價。如果明朝不停止下西洋的活動,那麼隨著國內市場的飽和,下西洋將最終變成(實際上已經變成了)純財政支出支撐的賠本買賣,最終拖垮明朝財政。下西洋的最終停止,不過是明朝政府的一次止損行為。


明朝依然沒有離開海洋


下西洋停止了朝貢貿易還在繼續


雖然,官方主持的下西洋停止了,但在停止後的半個世紀內,明朝人並沒有完全與海洋貿易經濟相隔離。雖然海禁依舊未開,但朝貢著的船隊還是無法滿足正常經濟交流的需要。


於是,在對外貿易窗口所在地的廣東,不少人開始偷偷南下出海,尋找生路。他們有的定居外國,以別國使者的身份返回,作為商務代表接洽。又或者直接抱團搞走私貿易,賄賂收入不高的水師部隊和地方官員。到了十六世紀初,廣東地方當局索性半公開的抵制朝廷頒布的海禁政策。不僅允許朝貢的外國船隊可以年年來華,也組織和庇護專門的走私船隊,直接航行到南洋的馬六甲採購貨物。明朝朝廷曾經對此三令五申的要求禁止和嚴查,卻總是抵不過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利益誘惑,難以實施。


但這種等級的行動,無法支撐明在南洋地區獲得穩定的勢力範圍。例如,鄭和當年苦心設置的舊港宣慰司,就在第一代統治者死後,越來越少的參與朝貢貿易。隨著下西洋活動的廢止,明朝人曾經在當地建立的商站和倉庫也被廢棄。最後舊港宣慰司最終被鄰國吞併,明朝官方對此也是諱莫如深,不了了之。



鼎盛時期的明朝的確有用不少南洋地盤


因而,當第一批葡萄牙殖民者佔領馬六甲作為自己的據點後,明朝朝廷的反應也就在常理之中了。當時的馬六甲蘇丹,曾經派特使到中國,先後在南京和北京兩地告狀求援。但明朝給予的支援,僅僅是不痛不癢的口頭警告。這樣的嚴正抗議,顯然無法阻擋殖民者武裝的前進步伐。而地方勢力庇護下的走私船隊,因為規模小、武裝差,在南洋地區必須不斷依賴強權保護,否則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百年來,這些船舶的裝備與一個世紀前的鄭和船隊相比,並無提升,遇到裝備新穎的西方殖民船隊,也是凶多吉少。


所以,如果要問:如果不停止下西洋中國會順利進入大航海時代嗎?答案是非常顯而易見的,不能!除了提早將明朝送上滅王之路不會有其他結果。而值得反思的是,在明朝選擇禁海與官方壟斷南洋航行的時刻,就已經註定了這必將在短時期內發展成完全賠本的面子工程。寄希望于禁止自己國民與世界交流的明朝能引領世界潮流,不啻於痴人說夢。(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諸葛亮形象的演變之路
八面玲瓏:明朝對朝貢體系的靈活操作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