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殲敵的勝戰密碼
原標題:靈活殲敵的勝戰密碼
72年前的1946年7月13日,蘇中戰役打響,華中人民解放軍以19個團約3.3萬人兵力,迎擊國民黨軍15個旅約12萬人的進攻,發揚內線作戰優勢,七戰七捷,殲敵6個旅及5個交警大隊共5.3萬人,相當於敵軍進犯總兵力的41%,創造了我軍戰史上以少勝多、靈活用兵的經典戰例。
戰例是最好的戰爭教科書。蘇中戰役「七戰七捷」的勝利背後,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豐富與完善,蘊含著智高一籌的指揮博弈、運動殲敵的機動優勢、集中用兵的不二法門,體現了戰爭規律性與指揮藝術性的高度統一,書寫了人民軍隊靈活機動、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
出其不意創造戰機。縱觀蘇中戰役全程,我軍雖然在兵力、裝備上處於劣勢,但指揮調度上明顯勝敵一籌,哪裡好消滅敵人就在哪裡打仗,哪部分敵人好消滅就消滅哪部分敵人,什麼時候好消滅敵人就在什麼時候打,很多戰鬥都完全出乎敵人意料,真正做到了《孫子兵法·虛實篇》中的「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首攻泰興、宣家堡,一反我軍誘敵深入、先打弱敵的傳統戰法,把強敵整編83師作為首選目標,一舉打亂敵人部署;四戰李堡,抓住國民黨軍部隊換防、混亂之際趁虛而入;五戰丁(堰)林(梓),採用的竟然是「兵家大忌」的孤軍深入、縱深作戰;六戰如(皋)黃(橋)路,則是臨時接到情報後,當機立斷髮起遭遇戰。盤點整個戰局,儘管敵軍裝備精良、來勢洶洶,卻始終被我軍牽著鼻子走、扭住關節打,可謂一步錯、步步錯,最終輸了個乾乾淨淨。可以說,蘇中戰役「七戰七捷」的一個個有利戰機,是我軍指揮員用靈活機智的指揮水平爭取來的。毛澤東在軍委電報中高度評價這場戰役的指揮水平:「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這種機變無雙的靈活性,貫穿於我軍由小到大、從弱到強、屢戰屢勝的光輝歷程。今天,信息化戰爭條件帶來了更優化的決策條件、更快捷的指揮手段、更自由的調度空間,同時也對指揮員的指揮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傳承我軍智勝強敵的傳家寶,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軍事思想發揚光大。
運動殲敵防不勝防。從紅軍時期的「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到抗日戰爭時期的「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人民軍隊憑藉一雙鐵腳板練就的運動殲敵戰術,打得強敵聞風喪膽。這一戰術,在蘇中戰役中更是進一步發揚光大。從7月13日宣、泰攻堅戰開始,到8月27日紹伯保衛戰結束,在歷時45天的蘇中戰役中,我軍連續進行了7次作戰,平均每六七天打一仗;7場戰鬥樣式各不相同,有進攻戰、防禦戰、伏擊戰、攻堅戰、遭遇戰,還有遠襲如南、奇襲李堡更是長距離遠程殲敵的神來之筆。為了調動消滅敵人,華野部隊忽東忽西、忽南忽北,長期處於頻繁機動行軍之中,連指揮戰役的粟裕司令員也沒有固定的指揮位置,哪裡有戰鬥就奔向哪裡,哪個部隊打仗就帶著參謀人員趕到哪個部隊去。我華野官兵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冒著高溫酷暑晝夜行軍,不讓敵人有喘息的機會。有的部隊忍飢挨餓,甚至幾天幾夜不睡覺,邊行軍邊打盹,也要保證按時到達位置。在這種連續不斷的機動作戰面前,戰術呆板的國民黨軍根本摸不著頭腦,徹底陷入顧頭不顧尾的被動挨打局面。據國民黨軍第一綏靖區司令部辦公室主任羅覺元回憶,有時甚至是「看著部隊挨打」,其第99旅擔心遭到伏擊,行軍中幾十分鐘電台聯絡一次,突然再也聯繫不上,結果是全部被殲、旅長被俘。
調度得當集中兵力。蘇中戰役是一場敵我兵力為4比1的不對稱作戰,戰場上卻一再出現國民黨軍被我軍優勢兵力圍殲全殲的場面,這和指揮員的調度運籌是分不開的。粟裕將軍回憶說:「由於我們手裡沒有預備隊,只能從戰場上及時轉用兵力。」「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華野我軍僅以3個團兵力在地方部隊配合下防守,而集中16個團的兵力實施機動作戰,後來又把增調的4個團全部派入機動作戰集群,每戰可以集中16~20個團的絕對優勢兵力,打擊一路敵人或者一部分敵人。而且,在運籌作戰時,我軍往往同時計劃幾個相互聯繫的戰役,以便連續使用作戰部隊。例如,在如黃路戰鬥中,我軍以16個團打敵5個團,鑒於總的優勢不夠大,先集中10個團打敵人在分界的2個團,再轉用兵力集中15個團打敵人在加力地區的3個團,最後全殲該敵。
在蘇中戰役結束後不久,毛澤東專門為中央軍委起草了題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黨內指示,對內線作戰進行了初步的總結,其中特別提到了粟裕指揮的蘇中七戰七捷。強調「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法,不但必須應用於戰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須應用於戰術的部署方面」「這是戰勝蔣介石進攻的主要方法。實行這種方法,就會勝利。違背這種方法,就會失敗。」集中兵力的思想,後來寫入了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這是人民軍隊用鮮血和戰績鑄就的寶貴軍事財富。
(作者系遼寧省軍區營口軍分區鮁魚圈區人武部部長)
※三面懸崖的3197哨所,戰士背飲用水要走「天梯」
※全軍廣大黨員認真學習習主席重要講話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