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不是葯神》的廣告文案是這樣做出來的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國產電影《我不是葯神》,豆瓣評分9.0,點映票房就破億,有人評價說,《我不是葯神》之於中國不亞於《摔跤吧,爸爸》之於印度、《熔爐》之於韓國的社會意義。它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
這部片子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國人「看病難、看病貴」的真實社會。現實是殘酷的。但,你知道嗎?這些救命的葯,其實沒你想像中的這麼貴,在國內需要幾萬的葯,在國外同樣的療效可能只要幾千……於是,有的人就搞起了走私葯的生命買賣……
這些年現實主義體裁內容的電影,大多觀眾都會叫好,然而這部片子更多的讓我們體會到了在法律、道德、人性、信仰的博弈中,生命最無辜。
除了電影內容本身,它的台詞和文案也句句扎心。如果你恰好也看到了電影中的人物說出這些文案時的表情和語氣時,那種絕望和悲傷的情緒你應該會更懂。
如果說電影本身已經足夠優秀,那麼「走心」的廣告文案一定是錦上添花。
為什麼「走心」的廣告有如此魔力?
因為消費者對喋喋不休的叫賣早已經有了自動屏蔽的本能,他們只會被自己在情感上接受的東西影響!
因此,優秀的廣告不僅要吸引消費者的注意,更要有足夠的感染力以喚醒他們麻木的思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並引發思考,讓他們主動做出選擇。甚至因提出的觀點被認同,廣告也能成為大眾茶餘飯後的談資,讓人們自願轉發。
如何創作「走心」的廣告?
——製造張力(tension)
只有具備張力的廣告,才能夠將觀眾漫不經心的注意力變成持續的關注,並能夠在釋放張力的過程中,將消費者的情感帶入其中,潛移默化地將品牌/產品主張的觀點植入到觀眾的腦中,讓廣告像是一顆種子般在觀眾的腦子中自然的生根發芽,因為情感認同而轉化為自己堅持的觀點,而不是靠廣告長篇累牘的內容去闡釋和教說。
那麼怎麼製造廣告的張力,有三件事不可或缺:洞察(insight)、戲劇性(drama)和品牌/產品角色(brand/product role)。
1.洞察(insight)
所謂洞察即看穿消費者內心,懂得他們「想要什麼」,然而,其實大部分消費者並不知道「想要什麼」,在發明汽車之前,消費者只想要一匹更快的馬,如果你只想讓消費者覺得懂他們而去找更快的馬,就失去了創造汽車這個想法的機會。那麼要找到絕佳的insight,除了向外看穿消費者的心,也要向內問自己的心,讓自己的直覺告訴你,有一種未知的存在,是別人尚未知道自己想要,而當你將它展示在眾人面前時,他們會從心裡產生一種:「哇哦,原來這才是我想要的」讚歎。
2.戲劇性(drama)
戲劇性是廣告張力的載體,是從洞察(insight)的點拉伸成有張力的面的過程。沒錯,戲劇性(drama)這個詞來自戲劇,而戲劇中戲劇性源自於衝突,通過劇情、台詞、表演、音樂、道具等載體來製造衝突。
而廣告的戲劇性,就是要給受眾製造出認知上的衝突。它可以是任何有創意的形式,也許是通過一句廣告語或是一段文案,也可以通過一個畫面或是一段影像、一副漫畫或是一篇圖文,還可能是一次事件或是一檔綜藝節目……
完美的創意需要做減法,不是把好東西加到不能再加,而是再拿掉任何一點就不成立,這樣才能夠通過戲劇性製造足夠的張力。
戲劇性不是展示給觀眾看,而是將觀眾帶入其中,讓觀眾一起完成這個過程。哪怕只是一句文案,你要做的也不是告訴消費者什麼,而是帶他去發現什麼。
3.品牌/產品角色(brand / product role)
在戲劇裡面,當戲劇性將張力拉伸到臨界點的時候,hero出現打破這個臨界點把故事推向高潮,讓hero的形象深植人心。但廣告畢竟不是戲劇,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創造「英雄」,而是將品牌/產品的主張直入人心。所以廣告裡面的hero應該是品牌/產品本身。
品牌/產品角色不一定是物理層面的,很多時候可能是精神層面的,而如何定義這個角色,那就需要品牌層面的工作了,而不是任意擬定。
簡單總結
通過洞察和直覺找到insight,然後基於這個insight來創作有戲劇性衝突的廣告內容,讓品牌/產品角色成為hero去打破這個衝突製造高潮。在釋放廣告張力的過程中,品牌/產品想要表達的觀點巧妙植入人心,潛移默化影響觀眾的消費者行為。
這就是一個好的創意或文案產生的過程。
品讀之後,願享同感
關注康裕公眾號,一起漲姿勢
TAG:康裕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