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五年的星巴克選址數據背後,能夠看到怎樣的城市擴張邏輯?

十五年的星巴克選址數據背後,能夠看到怎樣的城市擴張邏輯?

商業資源是否有一天會在城市中停止擴張?

至少在目前的中國城市中,還沒有人擔心這個問題。處於成長勢頭中的商業和消費品牌,仍在進一步擴張它們在這個巨大的潛力市場中的門店網路。

從城市商業發展研究的角度看,不斷變動的門店選址數據是非常重要的素材。它在宏觀層面上可以指示城市對商業資源的整體吸引力——新一醬每年發布的《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榜》中就有部分指標基於這一邏輯而設立;在城市內部,一家品牌選擇在哪裡開店,也同樣具有商業空間格局上的標識作用。

最近沉迷於這些數據中的新一醬,嘗試用品牌的門店選址時空數據來複盤我們的城市商業空間是如何一點點擴展出來的。今天的例子用到的是星巴克。

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星巴克在中國內地進入了145座城市,總門店數量已經達到了3362家。其中門店總數超過100家的城市已經有了7座,數量最多的上海已經開出了663家店。

根據星巴克最新一次公布的開店計劃,它將在2022年9月前使得中國的門店數量達到6000家。這也意味著,星巴克從2015年開始在中國市場實施的每年近500家店的擴張速度,還將至少持續5年。

新一醬這裡先不討論星巴克的這個決策與中國咖啡市場正在發生的諸多變化之間的衝突,以及星巴克近期在全球財務數據上顯示出的增長疲軟,而是想從這家被外界認為在選址上慎重且有效的連鎖型企業過去的門店決策上看出它對中國城市商業空間的理解。

對於餐飲/咖啡這樣的行業來說,門店選址都會有增量區域與存量區域的兩種考量:一是在目標客群聚集足夠多的新興區域開店,佔領並擴張新的領地;另一種是在已有門店覆蓋但仍有大量需求的區域加密門店,不過前提是新開的門店不會成為老店的競爭對手。

「在中國,我們專註於在所有門店增加交易量。星巴克在新城市裡的新門店的銷售還得跟上,而現有門店也要避免競食效應。」星巴克巴克總裁兼CEO Kevin Johnson在最近的採訪中也提到了類似的邏輯。

通常來說,一座城市中的門店越開越多,自然意味著門店之間的距離會逐漸縮短。新一醬計算了8座城市中所有星巴克與它們各自最鄰近門店之間的距離。

在北上廣深,都有若干對星巴克存在於同一棟寫字樓、商場或是其他建築物中,它們之間的距離會小於100米。而在成都、杭州、蘇州和寧波這樣的新一線城市中,星巴克之間則至少會保持200至300米以上的「安全距離」。

上圖中,新一醬取了8座城市中這些最鄰近門店距離的中位數在連續十年的變動值。從2008年到現在,除了深圳,7座城市的最鄰近門店距離中位數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當前這一中位數最低的是北京,在那裡,一半以上的星巴克距離周邊最近的星巴克的距離都小於346.9米。

至於深圳的最鄰近門店距離中位數增加的原因,是最近五年大量新增的星巴克門店都孤立地出現在龍華、龍崗、寶安、鹽田等外圍區域。

但星巴克與星巴克之間的最近距離只能反映門店在一個方向上與其夥伴的關係,因此新一醬進一步在空間上用泰森多邊形模型計算了每家星巴克的服務面積(關於泰森多邊形的計算原理看這裡)。

考慮到泰森多邊形衡量的是星巴克與它周邊所有鄰近門店之間服務邊界,這裡我們直接簡單地用數字定義,若一家星巴克的泰森多邊形服務面積小於以所在城市「最鄰近門店距離中位數」為半徑的輻射區面積,則這家門店就屬於城市中只服務於小範圍人群的「滲透型門店」。

上圖中顯示了這些「滲透型門店」在城市中的位置,它們大多位於城市最市中心的地帶,少量位於區域級商業中心,整體上佔到各自城市門店數量的20%至30%左右。

而「滲透型門店」的開業時間看,開業時間較早的星巴克門店中有更大比例已經隨著周邊門店的增加成為了滲透型門店。這些門店持續存活下來,說明它們能夠在相對較小的服務面積中依然維持不錯的經營業績。

你也能在最近幾年新開業的門店中找到一些滲透型門店,它們通常都與早年開業的滲透型門店相鄰近,並且相比來說,更像是一種策略性的提前布局——只有對一個區域的消費人群和需求有良好預期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在已經達到標準服務面積的區域里進一步加入新門店。

為了觀測這種策略性布局是如何逐年展開的,新一醬單獨拿了上海現有的663家星巴克,將它們按開業年份整理好,展開更細緻的時空分析。

GIF

上圖是靜安寺的星巴克門店以及它們的輻射範圍在2003年至2017年之間的變化,它有些跳躍,因為在2003年至2012年的十年之間,狹義的靜安寺商圈裡一直只有2家星巴克,於是我們就沒有把中間的年份放進來考慮。

圖中淺綠色的部分是每家星巴克的輻射範圍。這裡新一醬綜合了兩種服務範圍演算法來考慮一家星巴克的理論輻射範圍:若以門店為圓心,一定距離為半徑畫圓(緩衝區演算法)作為服務範圍,會不容易界定兩家鄰近門店之間的服務分界;若只是畫門店的泰森多邊形,又會只考慮門店之間的關係而缺乏對門店只在一定距離中存在有效輻射的考慮。

因此,新一醬決定為每家店的泰森多邊形和「1個標準緩衝區(以上海最鄰近門店距離中位數為半徑的圓形)」取交集,來劃定一家星巴克理論上究竟存在著怎樣的輻射範圍。

靜安寺是典型的星巴克願意為這裡足夠的商業資源和人流匯聚而不斷加密門店的城市中心區域。從輻射區域的地圖上看,其實在2013年,靜安寺的星巴克整體輻射區域已經固定下來,後面幾年新增的門店都是在切原有輻射區域的蛋糕,甚至在恆隆廣場、越洋廣場、靜安嘉里中心等商業綜合體中,星巴克願意連續開兩家門店來共享客流。

到2017年,狹義的靜安寺商圈裡的16家門店的平均輻射面積只有0.113平方公里,它相當於一個半徑為190米的圓形區域的面積。

GIF

星巴克門店在張江的擴張更能看出它對於城市新崛起區域的理解。在2007年,星巴克在張江開了兩家店,一家位於靠近張江高科地鐵站的商場內,一家位於當時已經運營相對成熟的張江葯谷二期園區內。

經過了6年的觀望期,從2013年開始,張江區域內每年會增加1到2家星巴克。在金科路沿線,起初增開的浦東軟體園店和長泰廣場店都與原有門店保持500米以上的距離,但後來增加的匯智廣場店和哈雷路店則是分別擠入了兩家開業門店之間。

在當前形成的格局中,金科路的這一串門店彼此均勻地間隔兩三百米,在路網中基本上呈現出一個block一家門店的布局。

GIF

虹橋商務區的情況兼備了靜安寺與張江的特點。在2014年,這裡的4家門店都是服務於機場和火車站的交通樞紐型門店。

而從2015年隨著虹橋商務區的幾個商業綜合體開業投入運營這一區域的星巴克數量迅速增加,平均服務面積明顯縮小。甚至在虹橋天地和萬科中心,也出現了類似市中心的同一棟綜合體開兩家星巴克的盛況。

不僅是虹橋商務區,從上海數據的整體分析看,星巴克最近兩三年在城市新興的區域商業中心,已經願意在已有門店基礎上投入更多門店,來形成小範圍更密集的門店網路。

在下面的兩套圖中,新一醬按照上面對新增門店服務範圍的面積計算,劃分出了3種門店類型。其中「加密型門店」是那些一投入開店就只擁有很小服務範圍的門店,是典型的起到加密當前區域門店網路作用的門店。「擴張型」門店則是完全具備自己的獨立服務範圍,也就是在整體的門店網路結構中屬於開闢新領地的門店。

GIF

GIF

相比2013年的加密型門店都位於絕對的市中心地段,2017年的這類門店還出現在了楊浦的五角場、長陽,普陀的梅川,長寧的古北、臨空經濟區,閔行的虹橋商務區,徐匯的漕河涇以及浦東的前灘版塊中。

而隨著門店數量的翻倍增長,純粹的擴張型門店也出現在更外圍的區域。在一些已有門店落點的外圍區域,更多與原店保持一定距離但仍可構成聯繫的「補充型」門店也開始出現。如果發育良好,這些區域未來也可能會出現加密型門店。

新一醬將星巴克歷年在上海的新增門店類型做了一個匯總,並且計算了它們所在的500米×500米柵格上其他商業資源的匯聚情況。

除去受金融危機影響的2009年至2011年,星巴克的擴店數量大幅降低且新增門店選址幾乎都位於核心商業地段之外,最近幾年它整體的選址都是趨於向非核心商業地段傾斜的。這背後也印證了我們從時空分析上觀察到的結果:擴張型門店像城市的更外圍延伸,而加密型門店也逐漸出現在遠端的區域商業中心。

從這個邏輯反過來思考,在城市的商業空間中,如果某個時間點開始出現星巴克的擴張型門店,很可能就意味著一個新的商業區正在孕育之中,隨後的補充型門店和加密型門店逐步出現,則會標誌著新商業中心的誕生。

當然,這只是某個特定品牌的選址在城市空間中可能的指向意義。接下來新一醬會研究更多的品牌選址邏輯,從更多不同領域審慎的商業決策背後觀察城市商業的空間發展邏輯。

文/沈從樂 視覺/王方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柴油門」風波又起,奧迪CEO被拘捕
看過這部暗黑美食片,才發現這幾年的燒烤都白吃了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