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陸軍師的編製在中國產生過程及演變

陸軍師的編製在中國產生過程及演變

晚清政府「新式陸軍」的「鎮」級建制,學自於日本陸軍師團的舊稱「鎮台」。清朝末年編製的近代化陸軍始於1894年,但基本以「營」為基礎編製。甲午戰爭和「庚子事變」中清軍一敗塗地,清政府著手整軍經武,1901年任命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並以袁世凱接手「小站練兵」而訓練出來的武衛右軍為基礎,開始建設「北洋常備軍」。

甲午戰爭的慘敗,使清政府決心「師夷以制夷」,廣泛學習日本和歐洲德國的軍備與軍制,其中日本曾經在1872年制定《鎮台條例》,次年正式建立了東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廣島和熊本六個鎮台,每鎮台大約15000名官兵,1888年全部改稱師團。回顧後來的抗日戰爭史可以看出,這六個城市也是日軍番號最靠前的幾個甲級師團的兵源地,比如耳熟能詳的大阪第四師團、廣島第五師團和熊本第六師團等。

北洋大臣袁世凱

袁世凱仿照日本的建制和德國的操典,對小站新軍進行改編,從4000人擴充至7300人,定名為「新式陸軍」,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擴編成北洋常備軍兩「鎮」,這是首次出現「鎮」的稱謂,該部成為清廷新式陸軍的試點單位,不久接收湖廣總督劉坤一的「自強軍」等部,於1905年共練成五個鎮,再加上袁世凱輔導訓練出來的京旗常備軍(後為北洋第一鎮),合稱「北洋六鎮」,是當時清政府掌握的國家精銳部隊,每鎮的長官稱為「統制」。

可惜,除北洋第一鎮由滿人鐵良任統制外,其他五鎮全部由袁世凱的親信擔任統制,比如段祺瑞、曹錕、王士珍等,北洋軍閥集團的基本武力就成形於這個時間,成為袁世凱一人掌握的私家軍隊。

袁世凱小站練兵

1904年9月,清廷兵部與練兵處會奏《新式陸軍章程》,以袁世凱為練兵會辦,正式確立了新軍的編製以「鎮」為戰略單位,戰時設立「軍」來指揮若干鎮,鎮以下的編製依次為「協、標、營、隊、排、棚」,擬於全國建立三十六鎮,後來由於辛亥革命的爆發編成中斷,期間共編成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四個獨立的標。每鎮番號首先為「暫編」,通過練兵處校閱合格後再授予正式番號,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的就是湖北新軍第八鎮的官兵。

每鎮共有軍官、司事等700餘人,士兵10400人,夫役1300餘人(最小的編製「棚」有兵14人),全鎮總兵力約12500人,與民國時期的陸軍師人數基本相仿。每鎮轄步兵兩協(協統)、每協轄二標「標統」、每標轄三營「管帶」、每營轄四隊(隊官)、每隊三排(排長)、每排三棚(正、副目),另有騎兵一標、炮兵一標、工程兵一營、輜重兵一營,基本具備了現代陸軍編製的雛型。個別地區由於財政困難,便暫時成立了一個混成協,比如河南陸軍混成協等番號。

清末新軍圖像

新式陸軍的劃時代變革是引入了司令部和參謀制度,開始有了專業的總參謀官、一等參謀、二等參謀等,裝備以步槍、馬槍和山野炮為主,後期又編入了機關炮隊「重機槍」。每鎮編有54門火炮,其中山野炮36門,「過山炮」18門(曲射迫擊炮的前身)。

民國成立後,袁世凱成為首任「大總統」,為了體現新舊時代的區別,1912年袁世凱下令將北洋軍的「鎮」改師、「協」改旅、「標」改團、「隊」改連、「棚」改班,而「營和排」繼續沿用,同時進行大肆擴軍,到1916年初,由北洋政府直轄或者依附的軍隊高達33個師、97個混成旅、33個混成團,總兵力突破120萬人,其中一半左右為北洋軍嫡系部隊。

武昌起義的新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度度狼哥哥 的精彩文章:

盧溝橋到底是怎麼打起來的?紀念「七七事變」八十一周年

TAG:度度狼哥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