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書法,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象

書法,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象

漢字,承載著文明的曙光,從遠古走來。它穿越了一個又一個朝代,穿越了漫漫長夜,走到了我們面前。漢字五千年了,它依然年輕,在當今世界,獨樹一幟。漢字,是華夏文明的原始基因,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根。

漢字起源於物象,「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象形會意形聲而成字,日月山水,花鳥魚蟲,莫不如此。漢字發展的獨特路徑,體現了中國人的思維特徵,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的面貌。

書寫,是漢字的藝術實踐過程,是人的審美意識對象化到漢字之中、使漢字結構不斷完善的過程。諧調性、整體性、穩定性,是漢字的美學原則。諧調性是核心,只有諧調才能實現整體性與穩定性。

人們天天面對漢字,為什麼百看不厭?就因為漢字造型美觀,結體和諧,賞心悅目,散發著美的氣息。所謂書法,就是書寫漢字的法規與法度。書法成為藝術,恰恰是在漢字的「書寫」過程中逐漸自覺形成的。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不僅傳達著個人的才情氣質,也承載著時代的精神氣象。被後人廣泛而長期推崇的書法家,莫過於王羲之。王羲之的行書,形質堅毅,神采俊朗,洒脫飄逸,行雲流水,骨氣與逸氣並生,法度與風度共存。

這是王羲之個人的學養氣質與書法造詣所致,當然,更與那個時代相關。因為那是一個精神解放、人格獨立、文化自覺的時代。

魏晉時期政治動蕩專制,士人不再傾心仕途,反而有意疏離權力,寄情山水,追求不拘禮節的閑適與放達,士人狷介,清高去俗,「竹林七賢」是也!

如今,摹本《蘭亭序》、集字《聖教序》等為我們留住了王羲之行書的神韻:率意而為,爽朗通脫,點畫之間,流溢著那個時代的精神風度。

時間來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痴迷於王羲之的書法。但是,技法易學,風骨難追,況且,時代變了,產生王書的精神氣候不再,那種「與道逍遙」的隱逸高蹈已隨風而去。

唐代有唐代的使命。唐代的社會氣象與精神氣度推動著唐人繞過王羲之而另闢蹊徑,開創書法的新天地與新境界。是的,唐人在書法上的貢獻是以楷書和草書為代表。

楷書和草書,唐人不讓古人,直達巔峰。看顏真卿的楷書,巍巍乎,磅礴偉岸,高山仰止,一個個字,猶如一尊尊佛,雍容寬博,豐腴飽滿,胸襟氣度,自信從容。

蘇軾在《東坡題跋》中說,「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蘇軾的浩嘆,可見唐代所達到的文化高度。實際上,這高度正是唐代的文化氣量和精神氣度所致。

宋代承續了唐代文化,但難以逾越唐人,儘管米芾喜穿唐服,性格粗放,人稱「米顛」,但畢竟是唐風餘韻。

蘇軾、黃庭堅等人把書法的法度先放置一邊,不刻意講究點畫的平直均衡,以自己深厚的學養與才氣入書,強調筆勢的提按頓挫之意,形成誇張變形的欹側姿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宋人「尚意」。

書法,好像就是寫字,但絕不僅僅是寫字。揚雄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書法是心跡,也是時代精神氣象的載體。

如果說書法是漢字的舞姿,那麼,這舞姿搖曳的是書法家的心性,也是時代的精神氣象。如今,中華民族正走在復興的歷史征程中,在新的時代精神的灌注下,期待書法藝術締造新的輝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微課《命理五行的生克決定命運的成敗》之 「數字奧秘:電話號碼怎樣影響事業成敗?」今晚8:30直播
三句話,道盡了曾國藩六十幾年的人生經驗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