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認為他死後要葬在八寶山,結果卻埋在窮山溝里
中國人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看重身後事的民族了,從古至今都是如此,皇帝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有些皇帝剛上位就開始為自己準備陵墓了,皇帝陵墓的講究很多,不僅要求風水要好, 建造工藝也有許多講究,各種陪葬品更是琳琅滿目,價值連城的寶物更是一大堆,而且皇帝陵墓中還可能埋藏了許多歷史秘密,近代中國有一個人他就對皇帝陵墓有著別樣的心思,一直想要挖開武則天的陵墓看一看,但是沒有得逞,反而萬曆皇帝的陵墓卻遭了殃。
說到這裡,可能大家都知道我說的是誰了,郭沫若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文化部門的主事人,他活著的時候風評並不怎麼好,郭沫若和魯迅是死對頭,二人的罵戰也成了民國趣事,魯迅說郭沫若是沒有骨氣的狗,而郭沫若罵魯迅是資本主義以前的封建餘孽,但是不管怎麼說,郭沫若在大師林立的民國時期頂著巨大的謬論壓力,依舊站在了文化圈的頂端,新中國建立之後,更是成為了文化圈大佬,也從側面說明了他的能力。
按理說,像郭沫若這樣的人,死後絕對有資格葬在八寶山裡,而死後入葬八寶山不僅是對其一生的肯定,更是一種榮耀,能與如此多的名人葬在一起,這是許多人的夢想。然而郭沫若最後卻葬在了一個山溝溝里,還是他主動要求的。在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氛圍之下,郭沫若和一大批中科院的院士們一同來到大寨學習,沒想到就是一次偶然的相遇,讓郭沫若惦記了一輩子。
大寨的風景很好,人民更好,當時大寨的環境對農業不利,而當地的人民便發動全部力量,在山上開墾出了許多梯田,而當時郭沫若在這裡的時候就被大寨人民的精神深深打動了,郭沫若雖然是讀書人,但是在大寨的時光里,郭沫若捲起了褲腳和大寨人民一起勞動,體味汗水和耕種的滋味,從沒體會過這種生活的郭沫若,開始打心底里喜歡上這個地方,當郭沫若走的時候,他反覆對鄉親們說,一定會再回來的。
沒想到這一走就是十幾年,當郭沫若躺在病床上的時候,自感時日無多,彌留之際反覆對家人說,等自己死後一定要葬在大寨的山水中,他要站在山腰上好好看一眼大寨的梯田,大寨的人民。郭沫若或許有很多讓人詬病的地方,但是他的學問沒有絲毫作假,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郭沫若臨死前主動要求葬在大寨的山溝溝里,可見其淳樸的本心,人這一生有很多面,也有很多執著,活著就努力去追尋,死了就安靜躺好。
※和珅被賜死,兩個小妾共同做了個決定,揭露了和珅的另一面
※岳飛墓前跪著的人越來越少,如今只剩四人,還有人想撤去秦檜
TAG:胡楊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