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關公信仰為載體的明清時期晉商精神

以關公信仰為載體的明清時期晉商精神

關公信仰是人們對於被神化了的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關羽的尊崇與信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公象徵意蘊著忠信義勇的倫理特質,不僅為民間百姓所崇祀,也為封建朝廷所禮敬,具有極為廣泛的影響力。清初史學家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談到:「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寒坦,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明清之際,商業主體對於關公的信仰偏好尤其引人關注。從一種相當表面的觀察出發,很多商家在店鋪中供奉關公,外出經商者亦往往隨身攜帶關公畫像,每到一處隨即設龕供奉,使關公與自己一同在異域安身立命。而與關公有著鄉緣地情的晉商,對於關公則具有更為至誠虔敬的宗教熱情。他們往往斥巨資興建規模宏大的晉商會館並於其中設廟供奉關公,定期祭拜。除此之外,每遇大事晉商通常齊聚關帝廟商議以示隆重,而個體如有過錯也會在關公面前省思以化解道德焦慮。可見,關公在很多明清商人的心目中神聖而嚴肅,而對於關公的神性信仰也深刻地影響著商業主體的價值取向與行為選擇。

個體精神的內在依託

明清商人的關公信仰首先是一種內在的精神依託。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把宗教意識等同於「絕對依賴感」,認為宗教存在於我們對某物的絕對依賴的意識之中。事實上,當人們面對現實困難而無能為力時,往往會藉助想像以征服、支配現實世界。這時,人們便造就了「神」這種超人間力量的形式,以作為精神支撐和心理慰藉。以明清晉商為例,創業初始,晉商不僅在精神上受到歧視和壓制,而且現實的生存維艱與之交相煎迫。無助無奈中,晉商極度渴望強有力的超自然力量的出現,而鄉神關公的神勇驍銳與顯赫神跡恰好契合了晉商的這種心理需求。封建社會商人地位低下,長期居於四民之末。雖說士、農、工、商只代表職業分化,但自春秋戰國始商人便不斷地受到道德的貶抑與現實的壓制。如孟子將商人比作「賤丈夫」,韓非子則貶商人為「五蠹」,商鞅提出「事末利者」,舉以為收孥。秦始皇曾「徙天下豪富於咸陽」,甚至將商賈與觸犯刑律者並列「以適遣戍」;漢高祖「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孝惠、高後時雖「復弛商賈之律」,但市井之子孫仍「不得仕宦為吏」;明代將商販與僕役、娼優同列,明令「不許服用貂裘」……。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裡,商人雖然擁有財富卻並不享受政治上的保護,現實境遇中處處受到歧視和壓制。雖然「商之利倍農」,但明清晉商從事遠地貿易艱苦而危險。為了拓展生存空間,他們常年輾轉於萬里商路之間,「饑渴勞病,寇賊蟲糧,日與為伴」。在孤寂苦行的長途跋涉中,晉商除了感受苦澀與辛酸還經常遇到盜匪劫掠,民間有「十不還一」之說。與此同時,明清時期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商業競爭日趨激烈,交易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隨之增長。就晉商而言,不僅要面對悲苦艱辛的長途販運和客居他鄉的無助無奈,還要面對行情的瞬息萬變和競爭的明爭暗鬥,客觀因素的不確定和不可把握性極大地困擾著他們。這樣,生意順遂和幸福安康就成為晉商渴望的稀缺品。事實上,為了理想奔波於異鄉的晉商,由於環境惡劣積勞成疾或遭盜賊殺害而身葬異鄉的不計其數,而致富不成飄泊異鄉淪為乞丐甚至悲慘死去的也不乏其例。當人們看不到前景出路時,往往選擇到各種非理性的信仰中尋求幫助。經商過程中,商業主體時常遭遇不期而至的危險和災難。面對各種風險和未卜的前途,顛沛流離的晉商深切地感受到了無助與無奈,並且迫切渴望獲得具有超驗力量的神靈的庇佑。據《三國志》記載,關公「勇冠三軍」,為「萬人之敵」,「曹公議徙都以避其銳」。而《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則以藝術的手法渲染了關羽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單刀赴宴、水淹七軍的傳奇情節,將其塑造為勇武善戰、絕倫逸群的英雄形象。在民間文化的著力渲染與統治階層的推波助瀾之下,關羽逐漸被演繹為以忠事主、以信接人、以勇立功、以義待友的完美道德形象。這種聖賢人格與英雄人格的疊加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於道德理想的崇仰與追求,成為人們希望和寄託的載體。隨著不斷地傳奇化和神化,關公最終被架上神壇,由英雄勇士演化為光芒四射的超驗存在,其神威不僅及於儒、釋、道三教,而且通致天、地、人三界,而民眾對於關公的神性信仰也隨之默然生成。「夫人受庇於神,而神實依於人」。在民間的善良傳說中,民眾認定或期望關公會庇佑自己實現所追求的目標,因而各自從自己的生活立場出發為關羽賦予多層面的神格,如司命祿、佑選舉、治病祛災、鎮妖伏魔,將其神性靈驗最大限度地利益化和現實化。晉商的關公信仰同樣隱含著現實的功利訴求。明清時期,商業活動的繁榮自然助產了關公商界顯靈的神跡傳說,民間盛傳商業主體可以得到關公真神的佑護和幫助。由於關公信仰迎合了商業主體對於英雄主義的情感需求和精神依賴,很多漂泊無依的商業主體便順理成章地選擇把創業博弈的預期訴諸於關公。在商業實踐中,他們將關公視為自己的守護神,祈望關公能夠消災解厄、增福添利。這種簡單樸素的對安全感和美好生活的雙重渴望使關公成為了清商人精神依託的載體。經商的巨大風險和代價使商業主體迫切地希望得到神威的庇護,消除災難,護佑平安,並因此對關公產生了期待、依賴性的信仰。以明清晉商為例,現存史料對晉商的心路歷程進行了生動刻畫:「有時駝行沙漠,風吼雷鳴,群集而呼天,繼而默禱關公。風過漠平,回憶危難之際,所見所聞,聚點成形,敷衍成章,代代相互傳承」。當晉商將命運的不可知託付給關公時,有時會巧獲預期。此時,心存感激的晉商便會對祈求願望與現實情景的偶然巧合進行神秘主義的聯想,認為之所以能夠逢凶化吉是由於關公垂憐相助,從而在內心獲得前所未有的溫暖與信賴。「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與夫婦團圓,闔家天倫,天萬里,神會情牽,以為關帝憐憫。有時夢中大事商権,縱難決抉,承蒙關公指點迷津,事果成,以為關帝顯靈。」

GIF

忠↓義↓千↓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關公 的精彩文章:

關公當神的這些年,統治者們都幹嘛了?

TAG:關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