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車載毫米波雷達技術發展逐漸成熟,79GHz將取代24GHz

車載毫米波雷達技術發展逐漸成熟,79GHz將取代24GHz

source:pixabay


79GHz將取代24GHz實現更佳的角度解析度,有效提升感測精確性

毫米波雷達因頻段介於厘米波與光波間,故同時具備光波導與電磁波導特性,在軍事領域已被廣泛應用。隨汽車電子發展與自動駕駛需求,1999年Merccedes Benz率先將毫米波雷達應用汽車領域,此後車載毫米波雷達技術發展逐漸成熟,目前已成為ADAS關鍵感測器之一。相較於車載鏡頭與LiDAR,毫米波雷達受天候與光線影響程度較低,故其探測穩定度較佳,主要用於實現避障功能。

避免與其他設備頻段衝突,車載雷達需要分配專屬頻段,各國頻段畫分略有不同,2005~2013年歐盟將24GHz作為車載毫米波雷達的頻段,隨後增加79GHz;而美國則使用24GHz、76~77GHz兩個頻段;日本系選用60~61GHz頻段。各國車載毫米波雷達頻段混亂的情況,使其發展受到限制,直至2015年WRC-15會議上,決議將77.5GHz~78.0GHz劃分予無線電定位業務,從而使76~81GHz皆可用於車載雷達,為全球車載毫米波雷達發展提供支持。

車載毫米波雷達頻段抵定,代表目前用於短距的24GHz將逐漸轉由79GHz取代,對於車廠而言,除為符合國際頻段標準外,79GHz亦可實現更佳的角度解析度,進而提升感測精確性。

79GHz角度解析度較24GHz佳的原因是目前載毫米波雷達多採用相控陣天線,天線設計方式取決於頻段,即訊號的波長,波長愈短使用的發射天線愈小,故79GHz採用的天線尺寸較24GHz小,在相同尺寸下79GHz能夠設計更多的收發陣列,形成較大的發射孔徑與更窄的波束,藉此以實現更佳的角度解析度,惟較小的天線尺寸代表在製作工藝難度會比24GHz更高,故目前77/79GHz毫米波雷達市場多由國際Tier 1廠商把持。


承如上述,車載毫米波雷達對於天候的適應能力較LiDAR與車載鏡頭更佳對於目標物僅有感知,並不具有識別功能,在ADAS中可實現AEB、BSD與ACC等應用,但要實現Level 3以上自動駕駛,僅有感知障礙物能力並不足夠,故如何增加車載毫米波雷達對於感測物件的識別能力,縮短與光學感測器間的差距,已成為各廠商投入的重點方向,此亦為Metawave被眾多車廠與Tier 1所看好的原因。

目前提升車載毫米波雷達識別能力主要方式包括合成孔徑雷達技術(SAR)、結合微多普勒(Micro-Doppler)效應的自動目標識別(ATR)演算法或與鏡頭整合等。

當然透過增加頻寬、擴展天線尺寸、增加天線數量等以提升角度解析度的方式,亦有助提升識別率,然而此類方案在感測器尺寸朝向小型化的發展趨勢下,可發揮空間有限,使得車載毫米波雷達廠商多朝向SAR、ATR與結合鏡頭的研發方向發展。

文丨拓墣產業研究院 林雅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RI拓墣產業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圖像感測器市場井噴 廠商新品爭奪戰開打
三星、英特爾、台積電的晶體管之爭,誰最具優勢?

TAG:TRI拓墣產業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