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漫談: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終身學習體系

教育漫談: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終身學習體系

■教育前沿 / 教育現代化和未來教育大家談

我國應以建立國家資歷框架為核心,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習成果認定和轉換體系,搭建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轉換平台,以此作為建設各級各類教育立交橋、實施終身學習戰略的重要舉措。

教育漫談: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終身學習體系

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新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2015年11月在第38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通過的《2030年教育行動框架》提出了「確保包容、公平的優質教育,促進全民享有終身學習機會」的總體目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新時代,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迫切需要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渠道更加暢通、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的終身學習體系。

然而,當前我國的終身教育體系還處於破冰階段,教育內部、教育與行業之間長期存在不融通和不銜接等方面的問題,表現為以選拔為目的的單一的高考錄取制度作為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的基本機制,束縛了多樣化人才的成長發展;高中與大學之間缺乏多元的交流合作渠道,在學生能力培養的連續性方面明顯脫節;教學管理制度的障礙和資源保障的缺位阻礙著彈性學制的真正落實,不利於大學生與職業生活的銜接;不同層次、類型高校間學分互認難度大,轉學存在困難;教育與行業、學歷與非學歷、學歷學位與職業資格缺乏有效的轉換通道;現行教育體系在教育對象的覆蓋面上仍有局限,教育與社會的互動方面缺乏一定的激勵機制和監督制度,導致社會資源開放的持續性、廣泛性受到限制,資源利用率不高。

新時代建立便利、多元的終身學習體系迫切需要新思路、新機制和新策略,需要合理的政策、規劃以及有效的制度安排。

教育漫談: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終身學習體系

建立促進學生可持續成長的、銜接融通的育人制度體系

教育系統中各個階段的溝通與銜接是實現終身學習的有效途徑,當下應拓展和完善各級教育的銜接機制,使銜接機制從選拔為主轉變為共生。

建立中小學和大學創新人才培育和成長的共育聯盟機制。建立和完善高中與大學銜接的相關政策和規章制度,奠定創新人才培育與成長的體制性基礎,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貫穿於教育的始終。強化高中學生創新素養的培育,建立創新素養培育跨校選修和學生共育的聯盟機制,建立公平透明的評價制度和直升通道,實現連續培養。鼓勵高校教師、行業專家及社會名家到高中兼職任教。發展中國自己的大學先修課程,擴大和普及高中與大學銜接的各種活動形式。

大力推進中高職銜接、普職溝通,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多種渠道。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轉型改革,全面暢通和豐富「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銜接通道,促進技能人才培養和成長渠道的多樣化。

為特殊需求學生多途徑成才搭建平台和橋樑。搭建特殊需求學生求學和深造的渠道與平台,為特殊需求學生提供良好環境和條件,並提供必要的專業支持和服務。

改革和完善與完全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相適應的制度安排

改革和完善與完全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相適應的制度安排,是實現終身學習的必經之路,亦需要合理規劃。

完善實施彈性學制和完全學分制的配套制度。2017年發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探索高中後教育全面實行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和學習者自主選課。探索建立與完全學分制相適應的高校教育教學、課程設置、學籍管理、按學分收費等各項制度」。實行彈性學制是個系統工程,需要配套制度的不斷完善,也需要社會的接納。高校要從學制規定、課堂教學、課程考核、延期畢業等方面變革目前的管理和服務模式,對學校的學習資源和生活資源重新進行配置,使教學管理服務主動接受學生的自主選擇。例如,教務處要增加選課指導;財務處要在學分基礎上進行收費,後勤處或宿舍管理科要完善在個人需求基礎上的住房申請和收費制,派遣部門要變學年或學期派遣製為全年任意派遣制等。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根據自身需求彈性控制畢業時間提供便利,為學生創新創業、實現職業生涯規劃提供製度保障,形成直接升學、先就業再升學、邊學習邊就業等多種方式同步發展的格局,滿足多樣化人才終身發展的成長需求。

實施便捷、靈活的轉學、轉專業制度,允許學生跨校選課並承認學分。建立制度化、規範化的轉學、轉專業機制,在具備相應條件的前提下允許學生在同一高校內靈活地轉換學科和專業,給學生更多的發展選擇權。以課程為基礎,建立普通本科高等學校、高等職業學校、成人高等學校之間課程互認和學分累積轉換機制,使學習者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等學校獲得的學分以及其他學習成果得到認定、轉換和累積,擴大學生對課程及學習路徑和方式的選擇,增強學習的個性化和選擇性,滿足個人不斷變化的學習需求和多樣的發展需求。

以建立國家資歷框架為核心,開發終身學習支持工具

實現終身學習離不開合作,其重要舉措就是以建立國家資歷框架為核心,開發學分銀行終身學習支持工具。

多部門協同合作建立國家資歷框架。「國家資歷框架」是用以整理和編排、規範和認可整個國家範圍內存在的不同層次和類型資歷,如學歷、學位、文憑證書、資格證書等的結構或體系。《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制定國家資歷框架,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我國應以建立國家資歷框架為核心,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習成果認定和轉換體系,搭建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轉換平台,推進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職業技能等級學分轉換互認,使各種資格具備相應的能力標準,並且可以在不同類型或層次的學習機構間轉移,以此作為建設各級各類教育立交橋、實施終身學習戰略的重要舉措。建立「國家資歷框架」本質上是國家層面的一種制度創新和宏觀政策工具,需要教育、經濟、勞工和社會事務等相關部門積极參加,可考慮在國家層面建立綜合協調管理部門,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為主導,聯合行業、企業及第三方機構共同參與國家資歷框架的研究、開發、設計、實施、質量評估和監控。

以學分銀行為載體,搭建終身學習的支撐和服務平台。建設國家學分銀行體系,對學習者不同形式學習成果及學分進行認定、記錄和存儲,搭建高等教育學分存儲、認定和轉換的國家公共服務平台,形成良好的支撐和服務環境。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如實記錄、存儲學習者在不同高等學校、通過不同渠道獲得的學習成果,為高等學校認定學分提供基本依據,並為公民構建一個無障礙的、公平的、可以自由流動的、學習成果可以攜帶和累積的終身學習體系,從而推動全社會從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

教育漫談: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終身學習體系

建立覆蓋各類人群、滿足多元需求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

對於終身學習而言,搭建以需求為導向的資源共享平台,建立覆蓋各類人群、滿足多元需求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這是客觀要求。

建立相關利益者的合作夥伴關係,推動全社會各類學習資源開放共享,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終身學習信息資源共享平台。整合政府、學校、社會等多方力量,搭建基於互聯網的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平台,推動全社會各類學習資源開放共享,形成學校、社區和社會等共同育人的教育生態。培育多元主體,推進各類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參與、服務社區,為社區居民提供特色化的學習資源和學習場所,擴大社區學習資源供給,滿足國民多元的閑暇興趣愛好驅動的學習需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財政專項投入、社會資助等多種形式,擴大教育與社會資源的共享。建立基於大數據的全民學習需求與能力監測制度,為有效引導和滿足各類人群的終身學習需求提供信息支持服務。

建立面向各類人群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鼓勵高校、社會、企業共同參與建設各類教育培訓體系,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適應各類人群的職前、職中和職後多層次教育和培訓體系。積極發展工作場所的學習,支持高校開展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端培訓,暢通多元和彈性的學習途徑,為在職人員提供促進職業發展的教育和培訓機會,讓他們能夠更新和調整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回應不斷變化的勞動力市場、社會需求以及社會環境的挑戰。關注外來務工人員、城鄉待就業人員、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等困難群體,為他們設計和提供多樣化教育與培訓項目,保障他們有獲得高質量教育、學習的途徑和機會,為他們獲得掌握就業、體面工作和創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能力提供服務。

(作者:杜瑛,繫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智力開發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12日第7版 版名:理論周刊·教育科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燕京理工學院組織開展「學習新思想 千萬師生同上一堂課」活動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