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遭遇「絕境」,數千名頂尖專家舉家來華,西方強行攔截失敗
我們大家都知道,蘇聯曾是世界軍工史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軍工產業占國民總經濟的一半,科技人才更是獨攬全球四分之一,一度壓的美國喘不過氣來,可好景不長,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大量軍事武器停工,頂尖人才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烏克蘭作為當初蘇聯軍工的主要生產地,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誕生,即使這樣,烏克蘭依然在美蘇的重重壓力下,銷毀了大量武器,其中不乏圖-22M3、圖-160轟炸機、Kh-22空射巡航導彈等世界頂級武器,很多人才也面臨被瓜分的風險。正當蘇聯的「帝國遺產」即將陷入絕境時,我國卻傳來一則好消息,使得烏克蘭的軍工技術和人才絕處逢生。
1993年我國正式啟動了一項「雙引工程」,專門引進蘇聯遺留的軍工技術和人才,還成立了「友誼獎」,表彰那些對我國科研做出巨大貢獻的外國科學家。同時,對來我國工作的科研人才實施全方位照顧,他們的家人不僅能免費獲得住處,還可以享受優厚的待遇。
「雙引工程」實施以來效果顯著,黑海造船廠內著名的船舶設計與建造資深專家,航母總備設計師巴比奇·瓦列里就入駐了我國青島中烏特種船舶研究設計院。還有烏克蘭的動力心臟,安東諾夫設計局和馬達西奇公司,我國建造了120多平方公里的生產區,數千名「安東諾夫」公司的工作人員攜家眷來這兒工作生活,馬達西奇公司的前工作人員,也在我國發動機新廠中工作。
這些烏克蘭人才為我國帶了更多的好處,其實長久以來,我國與烏克蘭在軍工領域上的合作從未停止,無論是「瓦良格號」,還是安-225運輸機,這些關鍵軍備技術,促進了我國軍工領域的進步。但別人的總歸是別人的,我們還是要獨立研發屬於自己的武器,可能在某些方面還有差距,但這並不可怕,路路漫漫其修遠兮,總會追上,靜下心來一個一個超越,正如馬偉明院士所說,領先就領先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