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中國歷史上危害最大的一位盜墓狂人

揭秘:中國歷史上危害最大的一位盜墓狂人

如今學者的一個主流觀念認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是在唐朝,至今大唐遺風尚存。

君不見全球的好多國家和地方,都把中國人聚居的地方喚作「唐人街」;中國的古老服飾在外國人眼裡也都是「唐裝」(實際並非唐人服飾),至今仍穿在國人身上,並作為「國服」出現在重要的國際外交場合。

唐朝連同武則天在內,一起共有21位皇帝,除去唐昭宗李曄葬在河南和陵、唐景宗李柷葬在山東溫陵外,剩下19位皇帝的陵寢全都葬在了漢陵以北的北山山脈一帶,號稱「關中十八陵」(武則天與李治同陵)。但其中有17座陵墓都被盜掘了,而第一禍首便是唐末五代時期的節度使溫韜。

同時這溫韜也算是中國歷史上盜掘帝王陵墓最多的一個人,很多的珍貴文物都被他給毀了,當真是罪該萬死。

溫韜,五代時期梁國人,祖籍今陝西耀縣,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鎮轄關中地區。有個傳說,他誕生的時候剛好有匪星隕落在昭陵(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所在地區的嵯峨山,因此有人就說將給唐皇陵帶來一場災難的人物出世了。

溫韜在出任耀州節度使(相當於今天陝西省軍區司令員)的七年時間裡,期間利用職務之便,瘋狂作案,關中地區大小唐皇陵無一倖免,皆被其趁著戰亂毀陵盜掘。這可不是後人胡謅的,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對此都有明確記載。

《新五代史·溫韜傳》記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資治通鑒》亦記載,「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唐帝諸陵發之殆遍。」

不過好在的是,武則天和李治的合葬墓乾陵最終還是保存了下來,沒被他盜掘,這要感謝當時那場奇異的天象。南宋程大昌在其《考古編》中稱,「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意思就是說,溫韜在盜掘乾陵時,出現了極為反常的天象,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溫韜怕遭到報應遂嚇跑了。

溫韜給中國帝王陵墓所帶來的破壞絕對是災難性的,是不可逆轉的,很多珍貴的文物都被其私藏,流落外市,甚至損毀。所以史學界、考古界一致認定,他是中國盜墓史上危害最大的一個盜墓者,有千古之罪。李世民死後,曾把《蘭亭序》等眾多珍貴名家字畫真跡作為陪葬品,帶進了昭陵。

可搞笑的是,筆墨不通的溫韜在將一批書畫帶出昭陵後,看上的卻不是價值連城的書畫作品,而是裝裱在外的華美綢緞。他讓手下將上面的綢緞全部扯下,把作品反倒扔了。史學界推測,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從此沒再出現,應該就是被溫韜給毀了。不過令人不解的是,在溫韜逐一登記的盜竊寶物名單上,卻並未發現此貼。

後世的學者們一直都抱有一份美好的心愿,希望《蘭亭序》是在武則天的乾陵內,倘若真的如此,真乃中華文化之大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位與太平天國化敵為友的洋兄弟,洪秀全若聽他話,估計早就贏了
秦國滅楚國時,名將王翦為何非要60萬大軍不可?根本原因大揭秘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