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IPO破發後再大漲,小米短期不能高估,長期不可低估?

IPO破發後再大漲,小米短期不能高估,長期不可低估?

7月9日9時30分,發酵多日的小米IPO隨著雷軍在港交所的一記敲鐘,終於塵埃落定。

雖然曾觀摩過多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羅超頻道」還是被小米上市儀式現場陣容給驚呆了:近200名小米員工被通過搖號的方式選出,到達現場代表小米近2萬名全體員工敲鐘;主流財經科技商業(自)媒體基本到齊;求伯君、俞永福等大佬以雷軍特邀親友身份出現在現場;小米生態鏈合作夥伴公司大都也到達現場觀禮;而為了體現出對小米IPO的重視,香港和港交所相關高層也都有出席,就連雷軍敲鐘所用的開市銅鑼,也是專制的特大號。

不論是小米、香港還是媒體,都十分重視這次IPO。這是港交所開放同股不同權後的首例IPO,是最近三年來規模第三大的IPO。小米也是中國智能硬體浪潮中唯一一家超級獨角獸,同時還是唯一一家完全超脫於BAT外的超級巨頭。總而言之,如何強調小米IPO的意義都不過分。

小米為何先破發後大漲?

相對於IPO儀式的盛大而言,小米股價首日卻表現平平,雷軍敲鐘前,盤前階段股價就已下跌2.35%報16.6港元;盤中一度下跌超過5%。好在各路資本的支持下,小米股價最終企穩,只下跌了1.18%,報收16.8港元。小米股價沒有出現大漲,在人們的預料之中,此前不論是公開認籌還是暗盤交易,小米表現相對於同類上市公司而言都不盡如人意。

小米首日破發,與體量較大需要調動資金太多有關係,與全球資本市場風雲變幻的大環境有關,但更多原因還是要從小米自身來找。

有投資者對「羅超頻道」表示,小米是一家好公司,不過資本市場不相信感性故事,而是相信數字,而小米的數據相對於其市值來說不夠漂亮。如果未來小米財務數據中的關鍵指標有起色,股價就會攀升。說到底,小米關鍵數據特別是盈利數據不夠理想,導致投資者一度對其缺乏信心。

此外,小米作為一家已成立八年的公司,此前已獲得多輪融資,早期投資者有退出壓力,減持行為進一步給股價帶來負擔。

不過,第二個交易日,小米股價就實現了強勢翻紅,盤中一度上漲超過9%,市值衝到530億美元。

當然,這個表現目前依然不符合各界期望。上市前最後一輪投資的VC沒有賺到錢:2014年底小米融資後估值450億美元,如今市值530億美元,也只是剛剛跑贏通脹,然而小米在這幾年不論是業務版圖還是規模,都大了許多,市值上沒有對應體現。而在此前的投資者溝通會上,雷軍說的是:「這次550億美元的定價,就是我也不想開價了,你們隨便開吧,總不至於連550億美元都不值吧?」,如今市值依然沒有達到雷軍的底線,有消息稱,雷軍一度期望小米市值是2000億美元,此後降低到1000億美元——事實上,上一輪融資小米對IPO後市值的預期,也是1000億美元。

在上市首日股價於盤前破發後,雷軍對小米未來充滿自信,他在演講中堅定地表示:「儘管大勢不好,但好公司依然會脫穎而出」,小米突破550億美元市值只是時間問題。

外界特別是資本市場對小米模式有不同理解,是小米股價先破發、再大漲的原因。

不理解小米模式的大有人在,在小米上市後不少唱衰的評論接踵而至。但理解小米模式的投資者也不少,長和創辦人李嘉誠、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騰訊公司控股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均以個人身份認購小米股票,金額在數千萬至上億美元不等,這些行動雖然有一定的支持朋友的含義,但也與小米公司價值有直接關係,因為對大佬而言,出資本質就是一種背書,如果公司有問題,他們是不會拿錢的。

圍繞小米將有一個長期的多空博弈,投資者會用真金白銀來表態,而我的看法是:從業績來看,小米股價短期不可高估;從業務來看,小米市值長期不可低估。

為什麼這麼說?


小米核心競爭力的「三板斧」

雷軍說,小米等於蘋果*騰訊,因為小米是一家電商、硬體及互聯網服務齊頭並進的全能型公司,而這個模式在全球罕見。不過,在我看來這不是小米的核心競爭力。

一方面,蘋果等公司具有電商+互聯網+硬體的屬性,蘋果的互聯網業務營收佔比比小米要高,蘋果AppleStore的坪效比小米之家要高;另一方面,小米的鐵人三項模式可被複制,生態鏈公司在小米的支持下進行複製,華為、OPPO、vivo等公司看著小米學習,做電商、做互聯網,小米有MIUI,華為有EMUI,OPPO、vivo都有定製系統以及相似的互聯網營收模式。

就是說,所謂「鐵人三項」不是小米的護城河,因為可以被複制,在我看來,小米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或者護城河,更像是是如下幾點:


剛創業時人們圍繞小米爭議的焦點是「手機能不能造出來」,現在沒人有這個疑問了,因為小米供應鏈能力十分強悍,不只是可以做手機、電視、平衡車等科技產品,還通過生態鏈模式外延到行李箱、簽字筆、電飯鍋等領域,其本質是供應鏈能力的延伸。供應鏈強大,一方面可將同樣品質的產品成本降低,進而具有性價比競爭力,像雷軍說的那樣,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另一方面幫助手機等硬體行業上游提高了效率。


生態鏈的基礎是小米的用戶生態。小米有3億+用戶,其中不少是忠誠度較高的米粉,很多公司都沒有真粉絲,小米是有的。通過MIUI以及各種App,小米跟用戶建立了持續聯繫,向他們載入更多產品和服務,一方面憑藉源源不斷的服務賺錢,確保硬體利潤率不超過5%,繼續有性價比優勢;另一方面可以進行品類擴張,理論上來說,在消費市場小米邊界是無限大的,甚至可以延伸到生活百貨、食品、飲品等領域,2017年大家都在說「小米百貨」,就是因為小米的品類能力越來越強。

前幾天,我看到小米有品商城甚至還出現了海參這樣的不是科技硬體的產品,用小米方法論來做海參產品,無論是主打的8小時泡發技術還是簡潔而富有科技感的包裝,都很「小米」。經過小米方法論的一番指導,打磨好產品,再通過新零售模式來銷售。

小米生態鏈是一個獨特模式,通過這一模式,小米將其方法論以半開源的方式複製出去,與生態鏈夥伴共享用戶、流量甚至技術,同時避免了自己什麼都做尾大不掉。小米此前曾強調,擁有上百個正在快速成長的生態公司的股權,是它被忽視的價值。


小米做電商與幾年前思路已截然不同:不再只通過互聯網賣貨,而是大力推小米之家,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模式,讓線下有線上的效率和性價比,2017年小米就透露,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在全球開設2000家小米之家,其中不只是售賣手機,而是同時售賣小米生態鏈品類,SKU目前只有100左右,坪效卻僅次於蘋果,用戶可到店體驗、購買以及獲取服務。

生態鏈、供應鏈和新零售是三位一體的:在供應鏈上的積累讓小米可以有高性價比的優質產品,不斷擴張品類,同時保持品控,再用新零售實現高效率的銷量。「供應鏈+生態鏈+新零售」讓小米可以構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百貨王國,這是小米模式的本質,姑且稱之為三板斧。

小米三板斧,確保了小米「全能三項」即互聯網、硬體和電商就算被複制,也是自己人複製,「肥水不流外人田」,正是因為此,我認為供應鏈+生態鏈+新零售是小米的三重護城河,每一個都有很高的門檻,需要時間的經營,三者合在一起則堅不可摧。


小米被低估的三重增長潛力

在IPO前夕,雷軍在全員信中表示小米有無限增長空間,第一個是智能手機可繼續增長進入世界三強;第二個是進行品類拓展進入更多千億級市場;第三個是國際市場空間廣闊,未來國際業務收入會佔到收入一半以上。「僅這三條策略,就保障了小米未來的成長性。」

事實上,在我看來小米的增長潛力不止於此,篇幅所限,雷軍話沒說完。


智能手機進入存量市場,小米要進入全球前三意味著要分食對手市場,智能手機後最具潛力的是IoT即物聯網市場,因為人與人的連接完成後就是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即將商用的5G重點應用也是IoT。數據顯示2020年物聯網設備數量會達到500億,是智能手機的十倍,其中又可分出智能汽車、智能家居、智能醫療等細分市場,整體是一個萬億級市場。

雷軍演講、各種公開信對此沒有過多提及,但小米招股書卻顯示,小米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級IoT物聯網平台,連接了超過1億台智能設備(不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小米CFO周受資也在IPO儀式上對媒體表示,「因為IoT物聯網的概念在裡面,事實上小米是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

因為IoT市場還在爆發的前夜,目前並沒有給小米創造大規模收入,這部分價值目前是被低估甚至忽略的,不過這代表著未來,就像AI之於谷歌/百度,新零售之於阿里一樣。在可見的未來,基於小米生態鏈、供應鏈和新零售能力,小米可以在物聯網上繼續保持領先,且實現商業價值。


C2B即Customer to Business,即個性化定製,它抓住了當前消費分級中的消費升級趨勢,簡單地說,就是在消費升級浪潮下,人們都想要更好的,但不同人群對於更好有不同定義,阿里、京東、拼多多在做的事情正是讓不同群體的用戶有更好的消費體驗,而做到這一點,C2B模式會越來越重要,即針對特定用戶群體量身打造/採購/整合特定品質、特性和價格的商品和服務。

小米做C2B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它有大量的數據,米粉用小米產品越多,用小米服務越久,貢獻數據就越多,小米就可以更加理解他們的需求進行精細化運營;另一方面,它有生態鏈和供應鏈能力,可針對不同群體定製不同商品。我們看到小米生態鏈中出現了行李箱(九十分)、簽字筆、電飯鍋甚至海參(一支好參)等五花八門的商品,其本質都是針對特定群體做C2B定製。定製在小米生態中,越來越細化,品類也越來越豐富。正是因為先有需求再行定製,所以小米可以進一步確保供應鏈的質量,降低庫存——這是馬雲所說的新零售的重要宗旨。


雷軍說小米「會有計劃、有節奏地進行品類拓展,還有很多千億級的市場等著我們一仗仗打過去,不斷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拓展什麼品類?

大多數公司都是有邊界的,只有少數超級巨頭,如阿里、三星是弱邊界的,他們什麼都做,且都做得很好,「弱邊界」的企業增長空間充滿更多可能,小米同樣是一家弱邊界的巨頭:

它不只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是一家生活方式公司,給用戶提供一切可能的商品和服務,它將小米手機的成功複製到電視,再繼續複製到智能手環、插座等等領域,甚至複製到食品領域,而且正如雷軍所言,小米在進行品類拓展時表面上看什麼都做,實際上是有計劃有節奏的,一共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手機是核心,這是小米的重中之重,MIUI是獲取和連接用戶的第一入口,雷軍先是強調小米要做到全球手機前三,也體現出手機「核中核」的價值。

第二個IoT是外延,它基於智能手機發展而來,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家電、智能汽車、影音娛樂、智能健康等等,不少品類如智能電視小米都已取得領先,未來每一個大眾類的聯網設備都在小米勢力範圍內,正是因為此我開篇才說,小米是中國智能硬體唯一一家跑出來的巨頭級公司。

第三個消費升級是最大增長機會,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概念,中國人想要更好的,更好的商品,更好的娛樂,更好的服務,更加的教育,更好的醫療,理論上來說,這些都是小米未來的潛在機會,小米可以將其三板斧的核心競爭力、鐵人三項的模式以及方法論,應用到這些領域。

有人對此或許不以為然,但小米正在證明這一點,在許多領域都在出現「小米」,比如床墊、枕頭等等,最近上線小米有品商城上線的「一支好參」也是小米模式複製到科技硬體外的例子。

「一支好參」通過小米方法論來做海參,區別於傳統海參行業,在產品打造上,它將海參變得有科技感和時尚感,通過讓優質海參擁有性價比,進而讓更多人消費具有食品奢侈品屬性的海參;在供應鏈上,它與山東鹽業合作用20萬畝優質海域養殖最好的海參,同時與海洋大學、中科院、農科院等合作,採用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把海參相關營養指標做到最好;在銷售渠道上,目前通過小米有品電商平台銷售,沒有中間商、具有很好的體驗和高效率,未來或許還會嘗試進入小米之家,或者做類似於盒馬鮮生這樣的體驗店。

我們將「一支好參」換成人蔘、燕窩、糧油、白酒、紅酒、生鮮,水果甚至豬肉,其實都可以,說白了,中國各種傳統消費領域都在發生消費升級,但消費升級的形成一定不是通過簡單的品牌打造而實現,一定需要是從供應鏈到零售端的深度改造,小米模式可以在各個領域都被複制,各種版本的「小米」會出現,進而幫助小米抓住消費升級。

可以看到,消費升級是小米未來最大的邊界,小米要做的不是尋常的百貨公司,而是要做一個針對消費升級需求的,基於小米模式的行業改造的新百貨公司,這也是雷軍說要進入更多千億級市場的又一個深意——海參、糧油、豬肉,許多不起眼的市場,實際上都是千億級市場,小米的邊界是很弱的,它正在不斷拓荒,進入更多行業,這將給小米帶來各種增長的可能性。


小米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正如華為終端CEO余承東在朋友圈所言:「做企業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小米雖然在上市當日破發,但一天一時的股價表現不代表什麼,畢竟資本市場整體形勢波詭雲譎,就在今年,愛奇藝上市破發且大跌20%,不過其市值在後來一度翻倍。長期來看,小米是一家很有價值的公司。不過,小米的挑戰也不是沒有,雷軍也表示,「上市也意味著巨大的挑戰和沉甸甸的責任。」

小米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我認為有兩點:


小米自稱自己是一家具有硬體、互聯網和電商屬性的公司,從業務層面來看,小米基於MIUI確實提供了各種互聯網服務,不過從收入結構來看,小米來自於互聯網的營收還是很低的。2017年,小米來自互聯網營收佔比為8.63%,同比增長51.2%,可以看到互聯網收入在小米營收中佔比很小。

如果小米要提高互聯網營收,通過廣告等模式實現大規模營收很難,而且會影響用戶體驗。小米很難像蘋果AppStore一樣採取強制抽成手段,因為對應用生態的控制力度是有限的。

因此,小米必須要要進入電商、娛樂等阿里、騰訊的腹地。小米說自己是電商公司,但目前主要售賣自有產品和生態鏈產品,尚未像阿里、京東一樣開拓品類,缺乏物流和金融等基礎設施,如果小米要強化新零售能力,就需要在物流、金融等基礎設施上進行全面布局;在娛樂業務上小米目前沒有事實上的進展,在泛娛樂IP上不能滿足於投資愛奇藝這樣的佼佼者,而是要親自動手。

小米是一家沒有邊界的科技公司,既然是這樣,技術永遠是最基礎的能力,然而小米目前在核心技術上投入力度是不足的,特別是相對於華為、百度等同行而言。

招股書顯示,小米2015年至2017年研發開支分別為15.11億元、21.04億元和31.51億元人民幣,占營收比例分別是2.26%、3.07%和2.75%。雖然2017年同比增加了49.8%,這個比例不高。李彥宏曾透露百度每年在研發上投入上百億,在總收入佔比高達15%;2017年,華為在研發上的投入達897億元人民幣,營收佔比14.86%,兩者都遠遠高於小米;即便放在家電行業來比,小米研發投入佔比都不算高,比如美的2017年這個比例就有3.5%。

研發投入不足意味著缺乏創新的技術底子,OPPO、vivo今年分別發布了年度旗艦FindX和Nex,打破了國產手機同質化和缺乏創新的僵局,在市場受到廣泛好評,今年中興遇到的麻煩也表明底層技術是科技企業立身之本。這些現象都足以讓小米警醒,加強產品創新先要加強底層技術投入。

然而,如果小米沒有足夠高的利潤,就很難在研發上加大投入——畢竟其凈利潤率也不高,可預見小米上市後會不斷提高整體利潤率(在保持硬體綜合利潤率較低的前提下),將利潤更多投入到研發上,感動人心的不只是價格厚道,還有極致的體驗、卓越的服務以及超預期的創新功能。

最後不得不承認,不論股價表現如何,小米IPO都是中國新經濟增長的一個奇蹟。它不只是打破了「不能繞過BAT」這個創業者的魔咒,也在模式和策略上進行前所未有的探索,種種舉措,也給包括但不限於智能手機的各行各業帶來了啟發,在消費升級的大潮下,每個領域都將會出現給用戶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同時價格厚道的「小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羅超 的精彩文章:

探索無鏡之境,藏在OPPO Find X背後的思考
小米敲鐘倒計時,雷軍為什麼要讓100多名員工去現場?

TAG:羅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