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的實驗室檢測
尼采、王爾德、梵·高、林肯、貝多芬、喬伊斯、舒伯特、福樓拜、莫泊桑、哥倫布......
各個領域最傑出的天才和狂人
一種神秘的疾病,他們與它有著怎樣的聯繫?這些狂人的另一種結局
---德博拉·海登
梅毒被稱為「黑暗中的毒藥」,雖說在現代梅毒已經可以根治,但在古代由於以「偉大的模仿者」著稱,梅毒會模仿許多病況,非常的難以確診。即使到了現代,關於梅毒的診斷仍有不少問題。前衛計委於2018年3月6日發布了新版的《梅毒診斷》衛生行業標準WS 273-2018,用於代替WS 273-2007衛生行業標準。
標準WS 273-2018包括了範圍、術語和定義、縮略語、診斷依據、診斷原則、診斷和鑒別診斷共7章和一個附錄--梅毒的實驗室檢查,其中第六章為強制性條款,其餘為推薦性條款。本衛生行業標準與WS 273-2007相比,主要技術變化包括以下幾方面:
增加了血清固定的定義
增加了梅毒螺旋體鍍銀染色檢查、梅毒螺旋體核酸擴增試驗、梅毒螺旋體快速檢測試驗、梅毒螺旋體化學發光免疫試驗、梅毒螺旋體IgM抗體檢測
修改了隱性梅毒流行病學史和臨床常見表現的描述
修改了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隱性梅毒的疑似病例診斷要求
從這主要的技術變化我們也可以看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梅毒的實驗室檢查方法也一直在更新和進步,相對應的梅毒診斷也更新了一些觀點。但其實關於梅毒的實驗室檢測,個人認為現在的關注點還是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梅毒的實驗室檢測方法
梅毒檢測方法的選擇
梅毒結果的解釋,尤其是生物學假陽性(Biological False Positive, BFP)的解釋
一、梅毒的實驗室檢測方法
梅毒(Syphilis)的定義:蒼白螺旋體蒼白亞種(treponema pallidumsubp. pallidum)(又名梅毒螺旋體)感染人體所引起的一種系統性、慢性性傳播疾病,可引起人體多器官的損害,產生多種臨床表現,導致組織破壞、功能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分為後天獲得性梅毒和先天性梅毒。後天獲得性梅毒(多通過性接觸傳染)按感染時間分為早期梅毒(感染時間≤1年)和晚期梅毒(感染時間>1年)。進一步細分的話還可以分為一期、二期、三期和隱形梅毒(潛伏梅毒)等。
一期和二期梅毒傳染性是最強的;三期梅毒是最具損害性的;隱形梅毒顧名思義,就是有一定的傳染性但不伴隨臨床癥狀。
Syphilis is most infectious in the first two stages.When syphilis is in the hidden, or latent, stage, the disease remains active but often with no symptoms. Tertiary syphilis is the most destructive to health.
檢驗紅寶書P892有一段關於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學實驗室檢測方法提綱挈領的話寫的很好,現摘錄如下: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學實驗室檢測方法主要包括:①病原體形態學檢查;②病原體分離培養和鑒定;③檢測病原體抗原或相應抗體的免疫學技術;④針對特定病原體基因檢測的分子生物學技術。
任何一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相關實驗室檢測方法都可以從以上幾方面考慮,梅毒也不例外。常見檢測方法見下圖:
梅毒實驗室檢測方法大體可以分為病原學檢測和梅毒血清學檢測:病原學檢測可以明確診斷;梅毒的血清學檢測是輔助診斷梅毒的重要手段,又可分為NTT和TT。NTT試驗滴度總體上與疾病活動度有關,因此在NTT應定量報告;TT滴度對現症梅毒的診斷和治療沒有意義,也不能用於梅毒活動度的檢測和療效評價。特異性TP-IgM檢測在活動性梅毒中的檢測靈敏度較低,對梅毒分期和決定治療時間無意義,其主要意義在於新生兒先天梅毒的輔助診斷和腦脊液檢測。POCT方法可以同時檢測TT和NTT,相比傳統方法,早期POCT方法檢測梅毒螺旋體的靈敏度略低,目前一些POCT方法檢測梅毒螺旋體已大幅度提高,且具有較好的檢測性能,儘管如此,在可以進行實驗室檢測的醫療機構中不推薦使用POCT法用於梅毒的血清學檢測。
梅毒分四期,檢測項目也很多,在每個期,可能的檢測結果如下:
二、梅毒檢測方法的選擇
接上所言,梅毒的實驗室檢測方法有很多,檢驗科工作人員應該怎麼來選擇檢測項目呢?可能有同行會說,按照醫生的醫囑進行檢測不就行了?還需要選擇檢測項目?醫生怎麼開我們怎麼做就可以了。這話有一定道理,但經不起推敲。說實在的,臨床醫生對檢測項目的了解程度遠不及檢驗醫師。而檢驗醫師其實應該更積極主動地走出去,更多地參與到臨床診治活動中去,儘管剛開始是去學習的,慢慢地,就會成為相互學習,最終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對於梅毒的血清學檢查,WS 273 -2018行業標準P10是這麼描述的:
臨床上可根據實驗室條件選擇任何一類血清學檢測方法作為篩查(初篩)試驗,但初篩陽性結果需要經過另一類血清學檢測方法複檢確證,才能夠為臨床診斷或疫情報告提供依據。有條件時亦可同時開展這兩類試驗。
這簡短的一句話雖起到了總綱的作用,但個人感覺在實際工作中可指導性還是有所欠缺。歐洲作為梅毒的「起源地」和「發祥地」,在梅毒管理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2014 European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syphilis》(2014版歐洲梅毒管理指南)對梅毒篩查建議如下圖。
對於這張圖表應該怎麼理解?筆者根據自己的理解製作出了以下圖表:
筆者根據此衛生行業標準和《2014版歐洲梅毒管理指南》,並查閱了相關資料,製作出以下以下流程圖:
三、梅毒報告的解釋
在進行結果的解釋之前,有兩方面的內容應該知曉:
梅毒的診斷(WS 273 -2018 P5):
生物學假陽性
1. 梅毒的診斷
從上面診斷標準來看,梅毒疑似病例還是確診病例都需要流行病學史和相對應的臨床表現,且同時滿足一定的梅毒病原學/血清學檢測陽性的條件。如二期梅毒疑似病例的診斷標準為流行病學史+相對應的臨床表現+[TT(+)或NTT(+)中的一項]。二期梅毒確診病例有兩個診斷標準:
流行病學史+相對應的臨床表現+病原學檢查(+)
流行病學史+相對應的臨床表現+NTT(+)+TT(+)
2. 生物學假陽性
生物學假陽性是指梅毒血清學檢測假陽性。引起梅毒血清學檢測(包括NTT和TT)假陽性的因素有以下一些方面,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對於絕大多數的NTT生物學假陽性來說,滴度都≤1:4:
資料引用於文獻「The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syphilis」
3.結果解釋
對於可能出現的檢測結果模式的解釋:
梅毒是一種性傳播疾病,患者對此類陽性結果敏感性較高,也可能會引發家庭糾紛等困擾,因而對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作出合理的結果解釋就變得尤為重要。對於檢驗科工作者而言,與臨床醫生做好溝通並慎重發送陽性報告,有助於醫生結合患者病情作出合理的解釋。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