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帝王未解之謎,最後一個更是醫學界的重大損失!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帝王未解之謎,最後一個更是醫學界的重大損失!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帝王未解之謎,最後一個更是醫學界的重大損失!


古往今來,無數帝王將相縱橫捭闔,成就了驚天動地的不世偉業;英雄豪傑慷慨悲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千古傳奇;奇人異士,遊戲風塵,窺視了大千世界的神秘奇麗;紅粉佳人,情海生波,演出了夢幻人生的悲歡離合。但是,在他們共同寫就中華民族五千年輝煌壯麗的歷史樂章、繪成斑斕多彩歷史畫卷的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無數難以索解的歷史奇謎。


越王卧薪嘗膽、秦皇焚書坑儒、秦檜私通金國、地動儀運作奇蹟、陳圓圓芳魂歸處、太平道符水治病……每個歷史未解之謎的背後無不隱藏著一個震動古今的重大歷史事件,無不關涉到中華民族的氣運與歷史走向,極大地激發著人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1.黃帝是傳說中的人物嗎



古書中有「三皇五帝」的說法,其中「五帝」是指東方太皋、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和中央黃帝。而傳說中,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然而,他究竟是人還是神?為什麼被稱為「黃帝」?現在仍然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說法。


有學者認為,黃帝是神話傳說中的雷電之神,後來才崛起而為中央黃帝。相傳他長有四張臉,能同時顧及到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無論什麼地方發生了事情,總逃不過他的眼睛。後來,他戰勝了東、西、南、北四個天帝,建立了自己的神國。

黃帝和炎帝停戰言和後組成的統一的部落聯盟,成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所以,今天的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


也有學者認為,黃帝實有其人,他應該是原始社會末期一位部落聯盟的首領。《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物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勢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


這些記載似乎說明歷史上的黃帝實有其人,是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的創始者。因此,說他是人更有道理。那麼,他又為什麼被稱為「黃帝」呢?


據說,黃帝在五個天帝中,是管理四方的中央首領,又因專管土地,而中原的土地是黃色的,故名「黃帝」。學者們認為,這反映了上古時期,人們對黃土地的崇拜。古史稱他為「以土德為王」。後世之人以此而崇尚黃色,把黃色演變成一種權力和尊貴的象徵。歷代帝王穿的「龍袍」、「馬褂」都是黃色,就是由此引發而來的。


在中國的歷史典籍和神話傳說中,都有許多關於黃帝的記載,但因年代久遠,許多說法都已經無法考證。然而,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卻是不容置疑的。

2.越王勾踐到底有沒有卧薪嘗膽



但歷史上的越王勾踐是不是真的用卧薪和嘗膽兩種手段來激發勉勵自己的呢?首先從歷史典籍來看,《左傳》和《國語》成書年代較早,並且其中記載的史實也較為可信,因而較具有參考的價值。但兩本史籍中無論哪一本,在講述勾踐的生平事迹時,都根本沒有記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行為。


另有一些學者認為,早在東漢時代成書的《吳越春秋》中的《勾踐歸國外傳》中就有越王勾踐「卧薪」之事的記載。該文說越王勾踐當時「苦身焦思,夜以繼日,用蓼攻之以目卧」。蓼,清朝馬瑞辰解釋說是苦菜。蓼薪,意思就是說蓼這種苦菜聚集得非常多。勾踐準備了許多蓼菜一定是用來磨鍊意志,「攻之以蓼」也可以說是「攻之以蓼薪」。這樣,上述《吳越春秋》中的話的語意就十分明顯:那時勾踐日夜操勞,眼睛十分疲倦,就想睡覺,即「目卧」,但他用「蓼薪」來刺激自己,以便能夠忍耐克服,避免睡覺。卧薪、嘗膽分別是讓視覺和味覺感到苦。後人把「卧薪」說成是在硬柴上睡覺,是曲解了《吳越春秋》的意思,因為「卧薪」是眼睛遭受折磨而不是身體遭受折磨。這種說法的結論是:勾踐確實有過卧薪嘗膽的行為,儘管後人誤解了這個詞語的意思。


若說卧薪嘗膽這個故事是真的,為什麼歷史上這麼晚才有記載?若說是假的,它卻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這兩種說法都有根據。因此,它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未解之謎。

3.秦始皇「生父」到底是誰?



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史書記載,他有三個名字。一曰嬴政,他是秦莊襄王之子,「秦人贏姓」,由於生於正月,故起名為正,古代通政,因此寫作政,所以追根而論為嬴政。二曰趙政,先秦時,有以出生地為姓的習俗。秦始皇以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於趙國首都邯鄲,故以趙為姓,稱趙政。三曰呂政,秦始皇又怎麼會姓呂?這就牽扯到了秦始皇的身世問題。


秦始皇果真是私生子?這是一個千古之謎,由於年代久遠,事實已無法查實。然而有人從動機上開始懷疑《史記》記錄的真實性,由於司馬遷因禍遭到殘酷的宮刑,在他的筆下,歷代酷吏、暴君多少被塗上不良的墨跡,所以也不能排除司馬遷在記錄秦始皇時,因反感而誇大其辭。

4.秦始皇是怎麼死的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或許秦始皇註定是一名歷史上的爭議頗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此雄才大略,同樣引起了後人的爭議。目前史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說死於疾病,一說死於非命。


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關於秦始皇之死,《史記》記述很多,分別見於《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蒙恬列傳》等處,死因已明,無可置疑。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時遭人行刺,身後的一輛副車被刺客用重鎚砸得粉碎。隨後,又發現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隕石和出言「今年祖龍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這些現象使他感到恐懼不安。為了消災避難,尋找長生不老葯,秦始皇聽從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議,準備第五次巡遊。然而由於一路勞頓,秦始皇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趙高奉命寫遺書,給受命監軍河套的秦始皇長子扶蘇:「與喪命咸陽而葬。」信還未發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宮(今河北廣宗附近)。


5.曹操殺華佗之迷



華佗(約公元2世紀~3世紀初),字元化,沛國譙(即今安徽省毫縣)人。他在年輕時,曾到徐州一帶訪師求學,「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沛相陳圭推薦他為孝廉、太尉黃琬請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謝絕,遂專志於醫藥學和養生保健術。他行醫四方,足跡與聲譽遍及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省。


曹操聞聽華佗醫術精湛,徵召他到許昌為自己看病。但是華佗卻不願意。他借口妻子有病,告假回家,不再到曹操那裡去了。曹操非常憤怒,派人到華佗家裡去調查。曹操對派去的人說:如果華佗的妻子果然有病,就送給他小豆四十斛;要是沒有病,就把他逮捕來辦罪。


傳說華佗被逮捕送到曹操那裡以後,曹操仍舊請他治病。他給曹操診斷了以後,對曹操說:「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意思是說,你的病在短期內很難徹底治好,即使長期治療,也只能苟延歲月。而要全部治好,使之不再重犯則需要先飲「麻沸散」,麻痹腦部,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這樣才可能去掉病根。多疑的曹操以為華佗是要藉機殺他,為關羽報仇,於是命令將華佗殺害。


被關進牢獄以後,華佗知道曹操不會放過他的,於是抑制住悲憤的心情,逐字逐句地整理他的三卷醫學著作—《青囊經》,希望把自己的醫術流傳下去。這三卷著作整理好以後,華佗把它交給牢頭,牢頭不敢接受。在極度失望之下,華佗把它擲在火盆里燒掉。牢頭這時候才覺得可惜,慌忙去搶,只搶出一卷,據說這一卷是關於醫治獸病的記載。華佗沒有留下專門著作。這是我國醫學的一個重大損失。


但是,華佗之死責任果真全在曹操嗎?華佗真的沒有任何過失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畫行者-鄭泰均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秦始皇陵至今未開挖,原因讓你意想不到!
中國歷代十大名劍,傳說中的千古名劍排名,秦始皇所配劍排行第二

TAG:畫行者-鄭泰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