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宋和西夏長達八十年的橫山之爭

北宋和西夏長達八十年的橫山之爭

原標題:北宋和西夏長達八十年的橫山之爭


北宋和西夏爭奪的橫山,在陝西省北部(今陝西橫山縣)。從戰略角度看, 橫山之地對於宋夏雙方都很重要,對西夏來說,它直接關係到西夏能否立國,並日趨強大。西夏據有橫山當自德明始,在這之前,西夏僅據有銀、夏、綏、宥等州,因為沒有佔據橫山,遠居漠北,與北宋以沙漠為界,在同宋對壘時,往往處於不利境地,自得橫山之後,如虎添翼,憑險拒守,聚兵就糧,從而化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對北宋來說,失去橫山,西夏人「居高以臨我」,使北宋沿邊一些州縣均暴露在西夏人的眼皮子底下,為了守住這些地方,不得不調用大量人力物力,去加強其前沿陣地。同時,宋軍主動出擊,也因失去橫山,剛出宋界,便入水草、人煙俱無的荒涼沙漠地區,一旦兵餉糧運供應不上,只好不戰自退。


北宋用武力奪取橫山雖然開始於英宗治平之際,但其最早謀劃則出現於仁宗慶曆年間。從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首議開始到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最終奪取為止,共計77年。


姚嗣宗、范仲淹首議


1042年,姚嗣宗、范仲淹首次提出了漸復橫山的方案:將主力分三路,每路步兵一萬,騎兵三千,使三路軍互掠於橫山。先鄜廷軍,引誘西夏軍來應,我方則退守邊寨或據險要,不與之戰。待其睏乏撤軍之際,則派出環慶軍繼續引誘其回兵應戰,此時再派出涇原之師加入戰鬥,使西夏軍奔命不暇。這是總結歷史上在作戰經驗而編製的奪取橫山的比較完整的作戰方案。姚、范的之一謀取橫山的方案,雖因1044年的慶曆和議(宋夏間因此和議形成了近半個世紀的和平局面)而未能實現,但給後來幾次奪取橫山的方針以直接的影響


熙寧、元豐興師

宋神宗即位以後,任用王安石為相,「奮然將雪數世之恥」,變法圖強,勵精圖治。熙寧年間向西攻取青唐吐蕃和角廝羅等政權,拓地兩千餘里,建立熙河路,對西夏逐漸開始佔據戰略主動。與熙河拓邊同時,宋神宗也開始嘗試攻取夏土。他先是選取了橫山方向對西夏發起進攻。治平四年 ( 1067) ,宋將知青澗城種諤率兵逼降西夏綏州嵬名山部。熙寧四年 ( 1071年) ,韓絳統兵建撫寧、啰兀城以期盡城橫山,實 現進攻西夏的戰略構想,但這一軍事行動卻以西夏軍隊先後攻破二城而告終。在這一形勢 下,神宗採納了王韶等人的建議,兵出秦州,招撫、攻佔熙河地區散居的羌和吐蕃部族,以期達到東西兩路夾擊西夏的軍事構想。但隨後相繼發生的遼宋邊境爭端和交趾侵宋事件,以及熙河路羌、蕃部族的反宋戰爭,卻打亂了這一軍事部署的繼續實行,宋神宗被迫停止了西征的腳步。



元豐四年 ( 1081年) ,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秉常導致國內政亂。宋神宗認為攻佔西夏的良機已至,趁此發動五路伐夏大戰。宋神宗部署李憲部出熙河路,種諤部出鄜延路,高遵裕部出環慶路,劉昌祚部出涇原路(劉昌祚受高遵裕的節制),王中正部出河東路,欲一舉攻克西夏興、靈二州。按作戰計劃,涇原、環慶兩路合取靈州,河東、鄜延兩路先會師夏州,再攻懷州,最後四路合攻興州。宋廷還請吐蕃出兵渡黃河攻取涼州,以牽制西夏右廂兵力。五路中,李憲以大將李浩為先鋒,由今臨洮出發,翻越馬銜山,至康古城(今榆中境內),進而取西市新城(今榆中三角城),九月二日,攻克蘭州。李憲設帥府於城內,並建置蘭州,李浩為知州。次年正月,宋廷改熙河路為熙河蘭會路。蘭州歸入北宋版圖。


種諤作戰積極,率所部沿無定河西進,起初勢如破竹,通過一系列間接攻城戰略的運用,先後攻取了西夏的米脂寨、石州、夏州、銀州等地。但很快就因為軍糧供應不繼,又逢大雪,部隊非戰鬥減員達三分之二以上。涇原路劉昌祚部作戰勇猛,乘勝直抵靈州城下,但高遵裕缺乏對戰局的整體把握,在缺乏攻城器械、後勤不足的情況下盲目命令劉昌祚直接攻城、宋軍屯兵堅城之下,圍攻十八日不克。而西夏軍放黃河渠水灌淹宋軍營地,又斷絕其糧餉之道,宋軍士兵因凍溺飢餓而死者極多。宋廷因此下令班師。此戰宋軍只佔領了銀、石、夏、宥諸州和橫山北側一些軍事要點,使西夏在橫山沿邊地帶不敢耕者二百餘里。但相比於消滅西夏的初衷,戰果確實一般。


元豐五年(1082年)9月給事中徐禧、鄜延道總管種諤帶兵攻夏,準備一舉滅夏。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橫山地區,直逼西夏首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為了滅夏,徐禧等人在永樂川築永樂城(今寧夏境內)。西夏梁氏遣統軍葉悖麻、咩訛埋等,領六監軍司兵三十萬攻永樂城,徐禧不聽部下高永亨突襲敵軍的正確謀略,而以兵萬人列陣城下。夏軍渡河後,向宋軍發動猛攻,宋軍戰敗,退入城中。夏軍兵圍永樂城,截斷流經城中的水源;沈括以及宦官李憲等人的救兵受阻。由於怨恨徐禧,種諤未予援救。夏軍終攻破永樂城,徐禧等人死難,宋軍二萬多士卒役夫陣亡。


童貫終取

徽宗即位後,繼續對西夏主動出擊。他任命童貫總領永興、鄜廷、環慶、秦鳳、涇原、熙河六路邊事,整個北宋西北邊防大權掌握在童貫手中。童貫「少出李憲之門」,自掌握西北邊防大權後,繼續推行李憲進築之策,上疏進築橫山,合諸路兵出塞進築,一步步向橫山推進。宣和元年(1119年)四月,童貫以种師道、劉仲武等為將,率領鄜廷、環慶之兵出肖關(今寧夏同心縣南),「取永和寨、割沓城、鳴沙會,大敗夏人而還」。由於這次戰爭宋軍大獲全勝,最終奪取了橫山地區,意味著北宋和西夏橫山之爭的徹底結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追風英凡 的精彩文章:

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大汗汗位過程中崛起的察合台汗國

TAG:追風英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