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評判善惡的標準是……

評判善惡的標準是……

在一切善業惡業之中,是黑是白、是輕是重,關鍵要看人的起心動念。心是惡的話,行為再善也是惡業; 心是善的話,行為再惡也是善法。

舉個例子來說: 一棵大樹,根若是藥性,那樹榦和樹葉肯定是葯;如果根是毒,樹葉和樹榦也必然是毒,因為毒性十足的樹根絕長不出靈丹妙藥的枝葉。同樣,一個人若帶有貪嗔的動機,居心不良、意樂不凈,即使表面上所作所為是善業,實際上也只會變成不善; 假設內心清清凈凈、純正無瑕,縱然從外觀看起來好像在造惡業, 事實上也已經成了善舉。

所以,我們是造善業還是造惡業,完全在於自己的起心動念。就像龍猛菩薩在《寶鬘論》中雲:「貪嗔痴及彼,所生業不善;無有貪嗔痴,及彼生業善。」 《功德藏》中也說:「樹根為葯芽亦葯,根為毒芽何用說?唯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

樹根決定樹葉的性質,《出曜經》中也講過一個故事: 從前,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有一棵蒼翠 茂密的大樹,來園中遊憩的人都喜歡在樹下休息乘涼。可凡是在那裡呆過的人,要麼頭痛欲裂,要麼腰脊疼痛,要麼甚至會在樹下送命。後來,園丁發現這 是一棵毒樹,就把它的枝葉全部砍掉了。

可是隔不了多久,這棵樹又生出新枝葉,長勢比先前更為盎然,吸引了更多人來樹下休息,也有更多人因此而感受痛苦。

園丁見此情景,經年累月不停地砍,但樹仍然不斷地抽芽、生枝......有個智者見到後,好心地提醒他: 「當盡其根。」這一句話,讓他當下恍然大悟。於是他從根本上下手,去掉了毒樹的根,它就再也沒有生枝長葉了。

由此可見,樹根若是毒,枝葉也必定是毒。同樣,心如果是惡,行為上裝得再好,實則也是惡的循環,不可能有善果。因此,我們以後做任何事情時,應像前輩大德所講的那樣,先要觀察自心有沒有貪嗔痴煩惱。如果是在煩惱的驅使下行持,果報肯定不會好; 倘若是以清凈心、歡喜心、利他心攝持,表面上就算做的事不太如法,實際上也是功德無量。

敬摘錄《前行廣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瑪妙林 的精彩文章:

《親友書講記》五種殊勝的財富
一個人在成長和完善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什麼?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