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的文化底蘊——北歐歸來的遐想

教育的文化底蘊——北歐歸來的遐想

北歐之行

北行萬里,只因那片天蒼地茫的土地,感受自然而簡約的純真,撩開那神秘而且神奇的面紗。於是,在走過西歐、東歐、南歐之後,2018年6月1日啟程,經廈門、北京向北航行,先後走了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聖彼得堡;芬蘭的波爾沃小鎮、首都赫爾辛基;芬蘭的港口圖爾庫,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瑞典的首都斯德哥爾摩、小鎮卡爾斯塔德、工業城市哥德堡;挪威的松恩峽灣、哈當厄爾峽灣、首都奧斯陸;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小鎮雪平;最後再從斯德哥爾摩返北京,6月14日晚上回到福州。一路匆忙,許多地方浮光掠影,何止是「走馬觀花」?!但全程保持心態平和,腦洞大開,隨著腳步丈量而思緒不斷,倒也有了許多感悟體會。現在,我把發在朋友圈中的碎片化感想集成整理,從三個視角談談北歐的旅行心得。

自然主義,自然教育的基石所在

從莫斯科坐火車到聖彼得堡,再乘汽車往芬蘭,一路上不停閃現白樺樹和黑松樹交錯的森林,一望無際的蔥綠草原,其間點綴各種顏色的花草,就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無拘無束的生長力量。而當我們從芬蘭進入到北歐,歷經斯堪納維亞半島的瑞典、挪威、丹麥,更是為那藍天白雲、湖光水色所陶醉。路邊湖水清沏透明,隨手一掬都是清如晶瑩;而那天空,說是純藍、澄藍、清藍都不足道,只有蔚藍、澄藍可以形容;雲白天藍和樹綠花紅倒映水中,猶如仙鄉夢景,讓人沉醉迷戀。

驚嘆之餘,不禁追尋起旖旎自然風光的背後原因。眾所周知,北歐乃苦寒之地,一年之中夏短冬長,冬天日照不到二、三小時,樹木生長緩慢,花草爭艷天數也較短。我們沿途見到夏天的山頭上還覆蓋著皚皚白雪,生長的灌木叢也比較低矮。誠然,物以稀為貴,可能就是這種艱難的生長環境才讓北歐民眾對自然植被有了摯愛之心,珍惜之情。北歐各國的森林覆蓋均在國土面積一半以上,芬蘭甚至超過百分之七十,真是難得!

崇尚

綠色出行

在北歐,漫步城市街頭,最重的色彩是綠色,綠化帶穿過繁華街區;最好的印象是街道潔凈,這種乾淨不是靠衛生工「嚴防死守」的結果,許多街道地面甚至沒有一個煙頭;最美的畫面是眾多男女老少騎車而行,據說是為了低碳環保出行,當然也有汽車,但許多人對開車出行嗤之以鼻;最令人驚奇的景觀是許多人居然在自己的房子屋頂種上草皮,北歐地廣人稀,並不缺植被,但居民環保意識強烈,許多人連屋頂綠化也不放過,而且據說這種草皮屋要比普通屋頂貴出三倍!

2

以自然為伍,視自然為生命;與自然相伴,如自然般生活。這是北歐人的生活態度,也是他們的精神境界。沿途我們看到許多的小村落,或者是寥寥錯落的排屋,或者是間隔較遠的獨立小屋。有的在湖邊,有的在林中,有的甚至在山脊或崖邊。我們均納悶,這都地廣人稀了,還要再拉開人與人的間距?詢問之下,才明白那些多半是度假小屋。夏天的時光對於於北歐民眾十分珍貴,度假是他們的首要安排,而首選的度假方式是融入大自然之中,於是就有了山川峽谷之中星星點點的度假別墅,別墅之間的間距大多是為了更多與自然親近,而不是與人接觸。即便到了冬天,有些人還是「懶」在小屋之中,出門便可以雪山冰湖滑行,入屋則安靜地閱讀冥想,難怪北歐人的書本閱讀量達到人均年20本,是中國人的五倍!這讓我想起了斯賓塞的名作《仙后》中之一段詩:「去那裡吧,他們棲身的那間小屋,何須尋覓?此地沒有佳肴,沒有歡娛;他們的盛宴是寧靜,萬物皆歸他們去處,心靈的卓越和高貴是莫大的幸福和滿足。」而梭羅的名著《凡爾登湖》,也認為人與自然融通,可以讓人更有思想而不浮華。他說:「我走近叢林,是因為我想帶著明確的目的生活,以圖直面生命的本質,以驗證我是否無法領會它給予的啟示,以免在我彌留之際,發現自己沒有真正地生活過。」基於這種價值理念,民眾以大自然為伍就不足為奇了!

尊重自然的社會文化氛圍也造就了教育的自然取向。在城市的郊野和市中心的林蔭公園,我們多次遇見了在樹林叢中成群結隊追逐玩耍的孩子,甚至有一個班級在林間空地玩各種球類,而兩位女教師卻席地而坐,自顧自地看書玩電腦。出於好奇,我用英語和兩位教師交談起來,她們的回答強調三點:一是每周至少有半天帶孩子到野地遊玩,主要讓孩子增長戶外知識,增強相互交流,同時也培養孩子融入大自然的「野性」;二是孩子們的遊玩不僅是放鬆,也有作業任務,如學會露營、野炊、木工、農活、家務、環保的許多技能,而且要記錄和理解生物、地理、語言、數學、技術的要旨,即我們所說的「玩中學」;三是孩子們有問題要學會自己解決,教師只是在活動前告訴要求或「指南」,過程並不過多干預,放手讓孩子共同探究,只是在活動後作些評價和引導。

接觸大自然

相比之下,中國教育之「戶外課程」、「戶外活動」、「戶外實踐」這一塊太弱了,要麼把學生常年關在學校,以安全理由「圈養」;要麼每年之「春遊」、「秋遊」都是讓孩子去指定之「實踐基地」,除了小規模低層次的「身體拓展」和「集體吃飯」,多數沒有挑戰性和創意可言;即使家長們帶孩子外出,也主要在城市公園、郊區農家樂和人工痕迹很重的「森林公園」、「海洋公園」,孩子們無法接觸真正的大自然,更不可能從中獲得「野性」鍛煉。

簡約風格,大道至簡的教育方法

在北歐旅行,無論是進餐廳還是住酒店,街頭觀景還是進店購物,都會注意到一種去繁就簡、返樸歸真的裝修風格,即回歸自然,崇尚實用,摒棄蕪雜,舍卻紋飾,線條簡潔,風格質樸的後現代主義設計與裝飾風格,這和世界上其它地方的外觀外表很不相同。

1

當然,就總體而言,北歐四國都傾向於簡約風格,但瑞典和丹麥似乎喜歡在冷色打底後突出鮮艷的黃紅色,而芬蘭和挪威卻是特別青睞青黑的冷色,並把它當作主色調。我們在芬蘭一家酒店。特彆強烈感受到只有黑白兩大顏色,連過渡色「灰」調都很少使用。房間的牆是黑色的,和天花板、地板及被褥的白色形成對比;而衛生間卻是牆體雪白,潔具都是黑色,連洗漱用具都是黑色調,也是強烈對比;房間內的插座與電器、衣架和衣櫥、服務手冊和桌子也都遵循著一白一黑的對稱性原則,形成反差。其實,黑色和白色都是大色,在千差萬別的色彩中算是原色,其它如赤橙黃綠青藍紫都可以說是從黑白色中衍生而出的;而且,從哲學意義上說,「黑」與「白」為兩極,相分離又相廝守,故而有中國古老的哲學命題「守白留黑」的說法,即黑與白是辯證統一,不可或缺。

1

從文化傳承與延續的脈落來說,藝術風格從來就不是特立獨行的一枝競秀,而是和社會文化歷史一脈相承。西方藝術風格曾經有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都是為了滿足王公貴族、帝王將相的奢靡享受。因而用上各種誇張造型、複雜紋飾,揮金如土而在所不惜。而到了工業主義時代,集中生產和標準裝配成為家居建構的主流方式,為了效率提升和市場擴張,廠家更傾向於刪繁就簡、以少勝多,滿足更多平民階層的需求。而且,工業革命之後,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不僅隨著城市化加速而集中都市,而且因為移民化而四處遷移,對家居產品的要求更加理性,儘可能以簡潔造型、質樸品相、流暢工藝、舒適體驗的器物來滿足自身的需求,簡約風格自然就取代了以往設計和配套的繁瑣習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北歐又是推行民主資本主義的社會政策,關注平民獲取,重視「福利國家」建設;特別著力於科技創新,注重生活品質,平穩引導民眾走向後工業社會,更加註重身心愉悅的滿足。因此,以大氣的環境來放鬆身心,以質感的裝飾來滿足品味,以智能的設計來體現時尚,以簡潔之色調來突出個性,就成為「北歐風格」的美感與理性的優勢所在了。

當然,也有人從北歐的地理和歷史來詮釋簡約風格流行的文化底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地瘠民貧,天高地寒,使得從皇室到平民都斂約奢華,不重排場,在文化上更加推崇本真,用益務實,工匠技巧受到普遍的尊重。另外,還有一種觀點,北歐歷史上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維京海盜」統治,這些海盜既野蠻又冷血,精於航海和突襲,象風暴一樣來去無蹤。為了行動迅捷,海盜之哲學是「有用即理」、「實用就夠」、「無用不求」,也就生成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實用主義傳統,經過現代社會的改造,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簡約實用成為社會共識的價值取向。

這種實用質樸的價值取向植入教育領域,成為學校辦學的主導理念,使得教育的發展線條和脈落十分清晰有效。北歐四國的教育都出色,尤以芬蘭見長。我們只是和當地教師、民眾及司機、導遊簡要交談,便知北歐各國教育的進步得益於許多因素,社會對教育投入甚高、民眾對教育熱情甚高等等都是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尊重教育規律,舉重若輕,收放自如,恐怕也是一條致勝之道。

在芬蘭,國家只是每四年制定和公布一次核心課程大綱,其它如學校管理、聘用教師、採購教材、學制安排、教學組織等等都由學校董事會和教師自行決定,不僅賦予學校辦學自主權,而且減少了政府部門機構重疊、人員臃腫、程序繁雜、辦事扯皮的現象。另外,學生學習也有較大的自主權,學生按照教學目標盡心儘力學習,教師關注和幫助後進生,但不以嚴厲考試來督促學生學習,即使小考試也不搞成績排名競爭,對學生只有指導性評價但沒有成績單,從而鼓勵了學生各人盡其能、各美其美。

還有,芬蘭教育的課時少、作業少、考試松、假若長,但芬蘭的孩子卻十分出色,屢屢在國際PISA考試上拿第一名,這是為什麼?其中一項重要這因素是芬蘭的師資隊伍強。芬蘭師資隊伍之優秀不僅僅體現在教師的高學歷——即每個教師都是碩士研究生畢業,而且是十里挑一篩選出來的優秀年輕人擔任教師工作,更重要的是這些教師的責任心較強、工作自主權較大,可以自主選擇教學方式和學生評價方式。相應地,這些教師的社會地位也較高,芬蘭教師的工資全球最高,達到4.7萬美元一年,比美國4.3萬美元還要高,而且芬蘭教師一年的工作時間只有600多小時,遠低於美國1131小時,更不用說中國教師超過2000小時一年的工作時間了。

所以,一比較就看出問題來了,芬蘭乃至北歐人抓住教育本質,在教育之關鍵之處下在力氣,該放的放,該給的給,不該管的堅決不管,就讓教育進入良性循環,激發了每個教育主體的主動權和積極性,教育的活力和質量都處於高水平境界。

大道至簡,以簡馭繁,這是我們辦教育必須明白的道理。

童話色彩,好奇想像的靈性激發

北歐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歷史上神人並存,正邪交錯;自然地理方面又是靠近北極圈,夏驟冬緩、晝短夜長,而且天氣惡劣而難以出門。這樣,北歐人在漫長的冬季、在漫長的夜晚,便有了遐想、冥想的可能。

我們來到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這是一座迷一般的灣海城市,到處是各種雕像、噴泉、花地,到處都迷漫著海洋的水氣、音樂的靈氣。我們特定拜訪了位於新港弔橋附近的安徒生童話屋,那是市政廳旁的一座紅磚樓,雖然不大,但以童話為布局和色彩,在這裡可以看到還原的童話場景,如自卑感的醜小鴨、虛榮的國王、阿諛奉承的大臣、動人的美人魚……安徒生一生創作了許多童話故事,充滿了人性光芒,也飽含著奇思妙趣,給人以無限的想像和好奇。

童話王國

在哥本哈根的街頭海邊,我們可以隨處觸摸到安徒生的靈魂。當年安徒生租住的創作小屋已改成一排絢麗的彩色房子,面對熱鬧的碼頭和街道,前來「朝聖」的青少年兒童絡繹不絕;而海邊的美人魚雕像更是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遊客,嘻嘻哈哈地舉著相機,似乎沒有注意到美人魚臉上布滿了憂傷和離愁;只有一個小姑娘用相機杆子不停地撥打著美人魚腳下的海水泡沫,似乎為了不讓美人魚瞬間化成飛沫逝去…… 而在市區內眾多的博物館、藝術中心、酒店、公園都展示著古老與神奇、童話與浪漫、藝術與人文的氣息,讓人留連忘返!

童心世界

的確,童話富有真善美的成份,把人性中最柔軟的部份展現出來,又能給予人性最大的慰藉和關心,而且具有了教育的成份。童年是美好的,有童話相伴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童話呵護童心,讓兒童從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慢慢成長,不急不喧,這樣他們會因為愛意浸潤而仁心宅厚,因為富有安全感而充滿自信;童話激揚童真,讓孩子對世界萬物,上古神話充滿好奇,把孩子們眼中觀察到、耳聞聯想到的萬物連接起來,奇見異聞不再碎片存在,而是用孩子們的邏輯順理成章,這將鍛煉孩子們認知的思維,拓展孩子們藝術加工的能力;童話還將激發童趣,因為童話總是妙趣橫生,有遙遠的傳說記憶,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有大悲大喜的結局,有善惡分明的評說,同時還有許多大智大勇的舉動、匠心獨具的機巧,總是能夠激發孩子們想像力,為他們鋪墊人文情懷和科學意趣。所以,童話是一顆綠色的種子,在童年播種,就有希望在孩子長成之後收穫人生的希望。

以童話為童年教育的開蒙養正,芬蘭、丹麥、瑞典、挪威都收到了教育奇效,成為民主進步和科技創新的國度,這難道不該引起我們的深思?

是的,北歐之行,雖已歸返,但我的目光仍然沒有離開北極圈外那片土地,天蒼地茫卻充滿生機,山高水長又富有人情,此乃中國道家所言的「無極」勝「有極」之境。

春暖

一定花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田家堂 的精彩文章:

每周讀一書——《左宗棠》

TAG:田家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