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百姓反抗元朝,卻不反抗清朝,這是為什麼?
元朝和清朝都是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所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他們之間有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他們都曾經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維護其專制統治,但也都時刻面臨著百姓們的反抗。在元朝之前,雖然中原屢次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然而漢民族政權始終都在延續,哪怕只有江南的一點點文明火苗,對漢民族而言,這都是復興的希望。天下觀仍然秉承著上古的「以德配天」的樸素的政治倫理。
元朝以武力統一了中國,是歷史第一個少數民族大一統政權。這種衝擊雖然有契丹、女真300多年侵擾中原所做的鋪墊,當這一刻真的來臨時,多數的漢民族知識分子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元朝統治者不重視科舉制度,對文人採取了排斥、歧視的政策,這致使知識分子失去了其應有的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成為社會的邊緣階層,使其形成了獨立的人格意識,思想活躍。
對元朝統治者的橫徵暴斂和大開歷史倒車,這些知識分子混跡在農民階層中,深刻地意識到「興亡百姓苦」,創作了大量的反映元朝社會統治黑暗的文學創作,喚醒了民族反抗意識。因此,終元朝一世,各地此起彼伏的起義都沒有停止過。然而,當元朝重開科舉後,很多漢人士大夫也被吸納進元朝政府,成為官僚階級,元廷待其甚厚。明朝開國後,很多底層的漢族士大夫不合作,歸隱山林,甚至有自殺殉元者——劉伯溫一開始也不願出山。
為此,朱元璋不得不設立一個針對知識分子的新政策,該政策宣布「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有罪。到了清朝,即使300年前有蒙古人入主中原打了樣,但經過明朝300年的矯枉過正,清朝的入主中原也並非那麼順利。然而與蒙古人不同,清朝由於人更少,軍力更不足,因此清朝採取了比起元朝更加務實的政策,在入關之後即祭拜孔廟,次年即開科取士,大力籠絡士大夫階層。
當時新任的總督張存仁上奏稱:抵抗者有兩種人,一是讀書人;二是農民。對付這兩種抵抗者,「不勞兵」之法是「開科取士」和「薄斂勸農」。讀書人只要有出路,農民只要有活路,反抗者就會減少。范文程說:只要抓住士大夫這一「精英階層,就能贏得民心」。抓住精英階層的辦法,就是通過科舉,擴展其進入政權、分享政權的途徑。
因此,清朝雖然也同是少數民族政權,但是清朝在立國時施行的各種政治策略非常有效,因此社會快速穩定了下來。然而,清王朝的「剃髮易服」、「文字獄」等反動政策在相當大程度上抵消了清王朝籠絡人心的努力。在滿清統治的兩百多年時間裡,「驅逐胡虜,恢復中華」被賦予了濃厚的民族革命色彩。尤其是在辛亥革命期間,同盟會將其修改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西方歷史哲學家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很多歷史事件在發生的時候身處其中的人們只能從自身的立場去考慮事件發生的意義,正是後世的學人們,因著不同的際遇,不斷的賦予歷史事件以新的內容。如以對元、清兩個朝代的看法,由於現階段的文明有有日本人、美國人甚至是俄羅斯人的強大壓力,在這種「外族」的強大壓力面前,民族主義思潮凸顯,使我們有強烈的漢民族的民族主義認同,就賦予了元、清兩朝民族革命的意義的內容。
TAG:一個渦輪增壓的內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