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為什麼能「馴化」人類
原標題:貓為什麼能「馴化」人類
《文匯讀書周報》第1720號第五版「三味書屋」
貓為什麼能「馴化」人類
——讀《人類「吸貓」小史》
唐騁華
▲《人類「吸貓」小史》[英]艾比蓋爾·塔克著
黃竹沁譯 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The lion in the living room,直譯「客廳里的獅子」,中譯本卻名為《人類「吸貓」小史》,「意譯」得夠可以,令人忍不住想翻翻書。一看方知,這其實是一本態度認真的「學術著作」。
——作者艾比蓋爾·塔克,倫敦國王學院教授,出身「養貓世家」,對貓有著近乎狂熱的愛。為了弄清楚人類何以被貓迷得神魂顛倒,他鉤沉史料,查閱文獻,探訪動物保護組織、科研機構,進行了細緻深入的研究。其實,本書副題才真正貼切地描述了書的內容:家貓如何馴化人類並統治世界。它讓我想到一句西諺:「男人征服世界,女人靠征服男人來征服世界。」如果切換成貓的視角,這話應該改為:人類征服世界,貓憑藉征服人類來征服世界。
——此絕非戲言。作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人類將一切動物踩到腳下,可謂意氣風發。唯獨對貓,卻躬身餵養、鏟屎、諂媚,雖遭貓爪凌虐而不悔,甚至把傷口當勳章,沾沾自喜。「貓奴」還常以自制諺語互相安慰:「愛貓虐我千百遍,我待愛貓如初戀。」而貓呢,仗著人類的愛,趁機遍布全世界。據《人類「吸貓」小史》披露,貓已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從大城市到小鄉村,從歐亞大陸到散落於太平洋上的小島,只要人類踏足過的地方,就一定有貓——即便人類早撤走了,貓卻能紮下根,繁衍生息。
——人類養貓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約一萬年前。考古發現,從那時起,中東地區的人類開始養貓,然後隨著文明的傳播,擴展到其他區域。貓似乎擁有與生俱來的魔力,讓接觸過的人難以抗拒。古埃及人就是「受害者」之一,他們對貓的寵溺,連今日的「貓奴」都自嘆不如。他們大量養貓,百般呵護,如果愛貓不幸夭亡,有經濟實力的主人,還要把它製作成木乃伊。考古學家們就在尼羅河畔找到了30萬具貓木乃伊!第二王朝時期 (約公元前2890-前2686年),貓躍居神格,成為貓神貝斯特,具有雙重性格:復仇和毀滅、幸福和快樂。看來,對於貓喜怒無常的性格,古埃及人了解得極為透徹。
——近代以來,「吸貓」就更是如傳染病般加速度擴散。15世紀末16世紀初,歐洲人掀起大航海時代,將許多原本相互隔絕的人類社會,史無前例地納入到全球化進程中。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是非常寂寞的事,船艙還經常鬧鼠患,搞得人心神不寧。於是水手們想到了貓。他們把貓帶上船,一來抓老鼠,二來養貓解悶。而貓每到一地,都能立即俘獲當地人的心,簡直可以說,家貓普及是全球化最早的成果之一。如今,貓已然成為僅次於人類的食物鏈霸主。據統計,美國有4000萬家庭養貓,流浪貓總數逾1億隻;澳大利亞有1800萬隻野貓、300萬隻家貓;英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同樣是貓的天堂。而在中國,「喵星人」也無處不在,「貓奴」正成倍增長。
——貓何德何能,竟然擁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說養貓防鼠,其實是個以訛傳訛的誤解,動物學家表示,貓的捕鼠技能其實相當拙劣。而且,貓對老鼠並沒有特殊興趣,只有在船艙這樣的封閉環境下,它才會有抓老鼠的積極性。一旦放置於生物多樣性的地方,如大城市、森林等處,貓更熱衷於捕鳥、逮兔子。別忘了,貓是盤踞在食物鏈上游的食肉族!人家辛苦進化幾千萬年修到這個段位,如果僅僅用來抓老鼠,那多浪費啊。
——也就是說,現代人養貓,並不是出於實用目的。本書作者給出了一個原因:貓的體重、體形跟人類嬰兒相差無幾,這很容易喚起人類的愛憐之情。不錯,有過養貓經驗的都知道,貓在很多方面都像小孩,包括它的叫聲、無辜的眼神以及喜怒無常的脾氣。但這還不足以解釋人類對貓的喜愛程度。畢竟,狗狗、兔子也能起到「小孩替身」的功用。但是人類對它們的愛的烈度和強度,似乎都比不上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本書作者認為,更大的可能性,是貓主動「引誘」了我們,使我們失去了抵抗力。動物學家為這個觀點提供了佐證。和狗比起來,貓的馴化程度很低,時至今日,家貓和野貓在品種上、習性上都沒有太大區別。這意味著人類並沒有成功地馴化貓。既然沒被馴化,貓為什麼能成為寵物呢?應該是出於生存策略。
——從遠古時代起,貓就意識到自己討人類歡喜,而跟著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混,會大大降低自己的生存壓力。要知道,以吃肉為生的貓科動物想要存活,需要很大一片領地。這是自然界加在貓科動物身上的制約,防止其過度繁衍,危害生態圈。這種情況下,貓面臨的生存壓力很大,既要捕食,又要避免淪為天敵的獵物。稍有閃失,要麼餓死,要麼被吃。跟人混就不同了。人類為貓提供安全的住所,用剩餘的糧食餵養它,使它不必為吃食奔忙。人類還把貓帶往世界各地,讓它有機會四處留種——對於以延續生命為首要任務的動物而言,還有比這性價比更高的事情嗎?
——有趣的是,貓並不因此而臣服人類。我們經常能聽到「貓奴」們半真半假地抱怨:「我家貓對我愛理不理!」「沒良心的傢伙!」「陌生人給點好吃的就不認識主人了!」這恐怕也出自貓的生存策略。設想,若貓也對人類忠心耿耿,能看家護院甚至生死以之,跟狗還有什麼不一樣?人已馴狼為狗,再加個功能類似的貓,豈非多餘?因此,貓反其道而行之。它跟人類保持若即若離的微妙關係,以冷漠回應人的熱情,使人慾罷不能。
——仗著這種「我越不理你,你對我越好」的互動模式,貓突破自然規律的約束——遍及全球,數量暴增。而貓呆萌的外表,讓人忽略了它兇猛的動物性。研究表明,在相對封閉的環境,如社區、樹林、島嶼中,貓輕易就能稱王稱霸,因為它們無所不吃:鳥、雞、魚、兔子、蝙蝠、金龜子……目前,澳洲大陸是哺乳動物滅絕率最高的地方,科學家認為,罪魁禍首就是貓。換言之,貓在我們的縱容下,正製造著一場生態災難。
——動物權利論者主張,動物和人是平等的,同樣擁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因此人類不應該佔有動物,消費動物(包括飼養和食用)。這是一種相當激進的觀點,但在現實中,完全沒有可行性。因為人們更容易為貓、狗發聲,進而做出過激舉動。例如,為維護生態平衡,美國每年要安樂死上百萬隻流浪貓,對此,別說動物保護組織了,很多普通人都感到不理解和憤怒。在他們對流浪貓的命運痛心疾首時,卻完全沒顧及那些慘死於貓爪下的小動物。
——這正應了奧威爾的名言:「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而製造這種「更平等」的,恰恰是我們人類。
微信編輯丨周怡倩
WENHUI BOOK REVIEW SINCE 1985
或
whdszb
We Have the Divine Scholarly Zest Blessed
TAG:文匯讀書周報 |